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四次课 上节

  第四次课(讲于2009年3月21日)

  上节

   大家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此前的课讲了发心菩提和伏心菩提。发心菩提,是将自私自利的凡夫心转化为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发心之后,伏心菩提的阶段是漫长的。不是我们听了一次课,知道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就立即能够降伏烦恼。即使是证到初果的圣人,也还有贪嗔痴的烦恼。在这个阶段,要行菩萨行,不住相修布施。心量慢慢开阔,烦恼渐渐微薄,才终于可能达到明心菩提,也就是开始证入空性。

  明心菩提

   我们来看,佛陀如何开示明心菩提。从“如理实见分”开始。

   佛陀是从三个方面开示的。

   第一,法身离相而见。这是证得空性的标志。

   第二,众生久行乃信。这是证得空性的前提条件。

   第三,贤圣无为同证。这是空性的果位——三乘圣者皆契入同一空性。

   ——由此可见,《金刚经》有着严密的脉络。

  一、法身离相而见

   我们一起读诵“如理实见分”的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一)如来的身相也是妄相

   佛陀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我们知道,佛陀的身相明明白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坐在大众面前。而须菩提深解空性,他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如来的身相,不过也是假名如幻的妄相。若取著假相为佛,即不见如实空相,也就不能深见佛何以为佛了!

   有的同学可能感到奇怪:明明是一位三十二相的佛陀,为什么说他不是真正的佛陀?

   因为不能认为佛陀的色身就是如来的本质。佛陀的色身也会衰老,也会显现疾病,也会受伤,也会入灭。如果这个色身就是如来的本质,当佛陀入灭了,三宝岂非不存在了?那么,他就不能成为我们的皈依处。我们要见到的佛,是佛之所以成为佛,是佛的本质。

   佛为什么成佛?因为他见到了诸法实相,证到了空性。不是因为他的长相。

   (二)不要执著缘起的幻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进一步说,不仅如来的身相,乃至一切法的法相,也无不是缘起缘灭,虚妄不实。若能不执于妄相,即能由诸相非相的无相门,契入法性空寂,彻见如来的法身了。

   从缘起幻相看,生灭变化,千差万别;从本性空寂的如实相看,即是一味平等。不须于妄相之外另求法身,能见诸相非相,即直见如来!

   这一段,所讲的道理非常深刻。它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于世间缘起的幻相。

   不是离开这些缘起的现象之外,另找一个法身。生生灭灭的当下,就是空性的体现。缘起与性空,是一体的两面。因为缘起,所以知道它的本性是空的;因为本性是空的,所以能显现无量的缘起的幻相。

   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一花一木,一事一物,无非都在演说着无常、苦、空、无我的真理。我们有没有从身边的一切,从待人处事之中体悟空性呢?有没有体悟一切法的平等性呢?

   作为佛弟子,我们学习了《金刚经》,要用这样的一种见地,来观察我们的生活,看待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用缘起的观点,用无常的观点,用无我、无自性、空的观点。这样观察的时候,你会觉得心一下子开阔了很多。你的内心会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平静:原来一切法本来如是!过去,我们苦苦地执著,苦苦牵扯,现在,都可以微笑着用恍然了知的态度去对待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在一切事物上,你都可以见到如来。

   佛陀是从我们最为执著的佛的色身来给我们开示,从佛的色身,他又善巧地引入一切法的法相,把众生引入无相解脱门。

   (三)如何看待禅修中的境界

   有人在打坐中见到了种种境界,因此感到害怕或者欢喜。对于这样的情况,一些禅宗的大德就会说,在禅修中,无论是看到佛还是看到妖魔鬼怪,都可以反复默念这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告诉你,不需要执着外相。显现得很恐怖也好,显现得很漂亮也好,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我们心中的幻相而已,它没有本质。这样,你就不会误入歧途,不会在禅修的无量幻境中迷失本性。

   要知道,在禅修中见到的佛的样子,并不是佛的本质。有时,人们在禅修中看到的“佛”,也可能会说出一些贪嗔痴慢的法。

   有一个修行人,在禅修中经常能见到所修的本尊,“本尊”还告诉他很多事情,而且都应验了。一次,“本尊”又告诉他,某地有一位女子,去找到她并与她结婚,修行就会有很大提升。这个修行人不知是否应该听从,就去询问自己的上师。上师说,这是魔,不要理睬他。但是这个幻相很清楚,反复显现。修行人终于忍不住了,跑去看看是否真有这样的女子,发现确实有,而且地点、环境以及人的具体情况,与在禅修中所知道的完全符合。于是他以为,这是菩萨在指引我,就跟那个女子成亲了。可是,成亲之后,一切境界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禅修整个都退失了。

   所以,我们要透过外表看本质。

   (四)伤害我们的不是外境

   凡夫著相,处处生起贪嗔痴慢的烦恼。我们总是执著于味道的好坏、颜色的美丑……这种对相的执著,就是无量烦恼的根源。

   我在研究所里讲课的时候,也经常跟同学们讲到这个方面。比如寺院斋堂的伙食。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咸的,有人喜欢吃米,有人喜欢吃面……看到馒头,有人很高兴,心想,“太好了,终于有面食上来了”;有人皱起眉头,“太难吃了,怎么又是馒头”。馒头到底好吃不好吃呢?其实它无所谓好吃不好吃。你著了这个相,就会给它安上“好吃”或“不好吃”。如果你有空性的观照,你就会知道,都是了不可得的。食物就是食物,它在我们嘴里引起的味道,刹那之间就消失了。味道的本质是什么,找不到。不要为这些幻相所迷惑。了解到本质,执著就可以放下了。

   伤害我们的不是外境,是我们对外境的执著!

   别人骂你一句“笨蛋”,你就生气了。他说你笨,你是真笨吗?如果你很聪明,他说你笨,并不会影响到你,不会把你变笨,你不需要生气。如果你真的有点笨,那么他说的是真话,你又何必生气?

   一个证到空性的人,应该离一切相。

  二、众生久行乃信

   无相、空性的道理,怎样才能证得呢?不可缺少善根福德因缘。佛陀告诉我们,有以下的条件:戒慧具足、久集善根、诸佛摄持、三相俱寂。

   大家一起读诵“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向佛陀提问说,甚深的空性,是那样难信难解,那么,众生听了佛陀的这番话,就能生起实信吗?

   实信,不是一般的信心。在声闻里,要证到初果,所谓“四不坏信”,才能真正生起。从大乘来说,是要到见道位的净心地。

   一般的信心,都是比量的——大家一听,“哎,这个道理讲得蛮好,确实是这样的。”但这还没有真正地见到空性。要见到空性,要通过禅修,借助很深的定力,亲自体验到空。那时候生起的信,是决定不疑的信。

   (一)戒慧具足

   戒慧具足,显示的是如何修行。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指的是什么时代呢?有的注解说,是指如来灭度五百年之后,那时大乘的教法,般若的法门开始流行。有的注解说,是指末法时代的第一个五百年。如果按后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就是处在这个时间段上。

   但不管是什么时代,证得空性的条件是一样的。“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明显有两个条件,一是持戒,二是修福。

   1、持戒

   持戒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断除外染,易能摄心;第二,对治贪嗔,易能离相。

   想证得空性,首先要能把的心静下来。我们常常感觉到,内心非常混乱,像野马一样静不下来,不要说观察空性了,想把自己的念头观察清楚都不容易。而持戒能够断除外界对我们的干扰和沾染。少看电视,少去跳舞,少去欢宴聚会,不去色情场所,就比较容易得到清净的心态。

   心里有强烈的贪嗔,想要放下肯定非常困难。但心情平静的时候,我们就能看透很多东西,生起智慧。持戒,是帮助我们不住于相,随顺空性的助缘。

   2、修福

   修福,是深信因果,观缘起相,看到众生有需要,有痛苦,所以发心利益他们。这样,不取断灭,可以对治无见。而不著于相,可以对治…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四次课 上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