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四次课 上节▪P2

  ..续本文上一页有见。断除空有两边,契入缘起的中道。

   3、修行的窍诀

   在修行中,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这个过程中,心要静下来,烦恼不要太重。

   对世间法来说也是如此,当你生气的时候,和猛烈地贪婪的时候,不要做决定。因为这个时候的决定,都是在很深的执著的前提下做出的,很容易出问题。要平心静气,好好地想一想,才比较容易理性地处理事情。

   修行的窍诀也如是:当你情绪猛烈的时候,不要着急。你就看着这个情绪,去体验它。

   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位做母亲的,因为儿子出家了,她很生气,到寺院里来,非要把儿子抓回去。她的儿子是研究所的学生,客堂安排我去处理。

   这位母亲我知道,已经来过不止一次了。我觉得自己完全能够很冷静地来处理,但觉得自己心里有点东西,于是就做了几个深呼吸,仔细地观察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体验到,有一点愤怒,也有一点焦虑:“这位母亲为什么如此执著呀,你的孩子已经很痛苦了!”我发现自己有个想要去呵责她的冲动。我静静地让这个情绪浮现出来,不去干扰它,不拒绝,不压抑,当然也不助长。观察了一阵,愤怒开始散开,我突然感受到了这位母亲那种很深的痛苦——养大的孩子离开了家庭,她接受不了。于是我就知道该怎么跟她交流了。

   我们谈得非常好。她觉得孩子太狠心,我则引导她看事实:孩子并非不爱你,他只是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你非要把他拉进你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里,这是用你的执著把他赶走了。她也体悟到,确实如此。以我执为中心的爱,恰恰是一种伤害。这种爱,你抓得越紧,对方会逃得越开。当这个做母亲的,用开放、平等的眼光,接纳和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自然就回来了。后来母子二人谈了很长时间,话都说开了。

   是执著把我们和周围的一切隔开!当你放下对自我的执著,你会发现,你从来都没有失去过什么。

   《金刚经》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观非常重要。把这种态度落实到人生中,你会发现,以前想不通的事情,清清楚楚地浮现在眼前,都是有因有缘的。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应该,不合理的。看到因缘,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心里就不会有什么疙瘩。

   4、真谛法师译本

   在真谛法师的《金刚经》译本里,把契入空性的条件分成三个部分。

   “复次,须菩提!于未来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有诸菩萨摩诃萨,持戒、修福及有智慧。”

   罗什的版本只讲了两个条件,持戒、修福,但其实是一样的,这样翻译并没有过失,因为整本《金刚经》就是在讲智慧。

   5、功德施菩萨的注解

   我们来看一下功德施菩萨做的相关注解。

   持戒:谓能善守六情根故。(持戒,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做起。)

   修福:种无贪等三善根故。质直柔和及智悲等。(修无贪无嗔无痴三种善根,令内心不谄曲,柔和,有智慧和慈悲。)

   修慧:了知生、法二俱空故。(了知我空和法空。)

   6、藕益大师的注解

   若无三种善根,虽在佛世,实信不生;若有三种善根,虽后后时,能生净信。(后后时,佛灭后的末法时代。)

   此三善根,前不兼后,后必助前。(持戒不能摄持修福,但修福必须持戒。修慧,也要以持戒修福为基础。)

   前二为助,后一为正。若无正信,则助善福微;若无助善,则正信不发。(持戒修福是助行,智慧是核心。如果没有空性的正信,一切善法的福报都是微薄的,甚至你的爱也会对人造成最深的伤害。没有持戒和修福,想契入空性也是空谈,修行要从实事做起,绕不过去的。)

   (二)久集善根

   佛陀继续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什么是善根呢?对佛的三种供养:给侍左右、严办所须、询承法要。

   这样,我们在诸佛面前才不会空过。否则,即使天天和佛在一起,也种不了善根,反而可能造业。

   (三)诸佛摄持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佛是大菩提的圆证者,菩萨能生一念净信,即与如来的大觉相契,能为诸佛所护持。

   与诸佛同一知见,善根福德肯定是无量无边的。

   (四)三相俱寂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1、破三种执著

   有的论典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三部分。证入三种空,破三种执著。

   外道执我相,以我空破之。

   内法凡夫和声闻,执法相,以法空破之。

   增上慢菩萨,执空相,以空空破之。

   2、诸法无相

   诸法本无相,比如这个桌子和这个纸杯,虽然似乎有相,但这个相当下就性空的,当下就是无常的。如果我们有执著,即有了能执的我与所执的诸法,就不能了解我与法都是缘起性空、了不可得的。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有人说,我不执著于自我,但是一切法的相都是实在的,干嘛要破除呢?这样执著于法的时候,有了能执所执,就还是落于我执了。

   因为众生有常执,有乐执,为了对治这些,世尊才对我们说法。但如果我们对这些法也产生了执著,那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律藏里有这样的记载:佛陀为比丘说不净观的修法,有的比丘观身不净之后,感到一切都那么肮脏丑恶,于是很痛苦,活不下去了。而佛教又不允许自杀。这时有个外道过来,这些比丘就请求他杀死自己。当时,为此杀了很多人。

   佛陀说不净观,是为了对治我们对容貌、身体产生的贪著,如果没有贪著,也就不必说不净了。净与不净,是二元对待的。对法界来说,无所谓净与不净。如果执著于不净,又成了烦恼。

   有的论典这样说空:比如,这个纸杯是空的,因为它由纸构成;纸也是空的,因为它由分子和原子构成;分子和原子也是空的,因为它们由更小的微粒构成。这种方法叫做析法空。但是这样,最后会出现一个问题。最后有个最小的微粒,所谓极微,它不能再分了,那么极微岂不是有自性的了?极微若不是实有,一切法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而佛法般若的空性,是当体空,不是析法空。缘起的当下就是空的。如果另外树立一个极微来成立万法,那么极微就破不掉了。

   当代科学也已经证明,所谓极微是找不到的。试图寻找最小的微粒时,出现一个原理,叫“测不准原理”,微粒小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测它了。它在波动着,像一团能量,而不像物质了,没办法测它的大小和体积。

   物质,其实只是幻相。佛法里早都说得很清楚了。不可能有“基本粒子”之类的东西。

   心法,其实也是幻相。找不到一个基本的心所单元。

   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于我,也不要执著于法。

   3、勿执非法

   同时,也不要执著于非法。

   藕益大师说:“凡夫不达戒之与福,当体即是无相,而欲别求无相戒福,不知一拨戒福法相,便堕非法相中。妄谓不著戒相,不知全堕破戒相中;妄谓不著福相,不知全堕众罪相中。即取非法,生执宛然。欲会二空,愈趋愈远。”这段话告诉我们,断灭空仍然是众生执著的表现。

   我们的执著非常狡猾。听了空性的道理,就容易执著于空。比如,看到别人持戒,以为别人太执著了,实际上这是著于破戒相了;觉得慈悲是空的,没必要执著于福相,其实这已经执著于罪相了。既然无我,看到众生有痛苦,当然应该去帮助他们,你不去帮助,还是因为觉得众生与我无干,还是我执的表现。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四次课 上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