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上节

  第二次课(2009年3月7日)

  上节

   大家跟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大家下午好。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能和大家一起研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在浩瀚的般若经典中,《金刚经》在中国非常普及,很多对佛教没什么了解的人,也接触过《金刚经》。包括我自己,起初接触佛教,也是因为看了南怀瑾老先生写的书《金刚经说什么》,觉得佛法非常微妙。我们应当以文字般若进入学习,起观照般若,最后证得实相般若,就再也不会有迷惑了。

  一、全经的脉络与结构

   (一)全经分为两大部分

   大家翻到第12页。有这样的话:“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再翻到第50页。“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前后有两次这样的问题。

   以此为标志,我们可将全经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般若道,第二部分为方便道。这是依智者大师的分法。我在学习《金刚经》的过程中,觉得这个分法非常好。

   有人认为这前后两部分是重复的,第一部分是佛陀在细说,有些人来法会迟到了,他们来到的时候,佛陀又为他们简单地复述了一下。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前后两部分经文,会发现味道不一样,后面一部分,在观法上、在行持上都不同。所以,把它们划分为般若道和方便道,很有道理。

   般若道,首先要证得般若。从初发心开始。发起了求智慧的心、愿成佛的心、利益众生的心,从当下开始不断修习空性的无我智慧。最终开悟了,从资粮道、加行道,一直修到见道位,就证入了圣果。这段时期的修行,注重通达性空和离相,破执著,把凡夫心转过来,了解无相的道理,看破,放下。这个阶段,以般若的修学为主,就叫做般若道。

   方便道,是以般若而起的巧用。当你开悟了,证到空性之后,没有结束,这恰恰才是进一步修行的开始。见道位以后,进入了修道位。证到空性的菩萨,在度众生的过程中,不断地圆满他的福德,空性的智慧也越来越广大、越来越圆满。这是一个漫长的修习过程,一直到成佛。这个阶段,是依空性而起方便。因为断除了我执,所以菩萨有很多方便。而众生是没有那么多方便的,因为我们有执著、有挂碍,我们的执著还没有打开。

   (二)两道包括五种菩提

   般若道、方便道有五种菩提。

   1、发心菩提:初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菩提心。在座的诸位,可能很多都已经发起这样的心。这个阶段的发心,叫世俗菩提心。

   2、伏心菩提:就是《金刚经》讲的“云何降伏其心”。实行六度,降伏烦恼,净化身心,渐与空性慧相应。

   3、明心菩提:折伏了粗大的烦恼后,修习止观,按照道次第,定力要修到近分定以上,然后观察,修毗婆舍那,这时就可以断一切烦恼,彻证诸法实相。明心菩提是般若道的成果,修到明心菩提,般若道就圆满了,同时这也是修方便道的起点。这个阶段所发的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比世俗菩提心更殊胜,更了义,更圆满。

   4、出到菩提:登地菩萨继续往上修,要修方便道。一般来说,从修行的位次而言,初地菩萨已经证悟空性了。但是,空性的完整的通达,要到七地以上,也有些经文说要到八地。在此之上,他要庄严国土,成熟众生,圆满福德,渐出三界,到于佛果。

   5、究竟菩提:断烦恼习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圆成佛道。

   《金刚经》围绕着这五种菩提展开。

  二、序分

   经典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就是经典前面的序言,开场。

   序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证信序,第二部分是发起序。

   (一)证信序

   证信序,一般经典里都会有,内容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与大菩萨众多少人俱……

   1、六成就

   这一部分并非佛陀亲口所说,它是阿难结集的时候加上去的。为什么要加上这部分呢?这是结集经典的六种成就的需要——证信序为了证明经的确信与可靠,从六个方面来证明。

   佛陀在世时,阿难问过佛陀:未来把佛经流传出去的时候,如何让后世的人生起信心呢?佛陀慈悲地告诉阿难,一切经典前面,先加上“如是我闻”,把时间、地点都告诉大家。

   佛灭度后,很多僧人非常悲伤。但也有些佛弟子挺高兴的,觉得佛陀在世时经常管我们,这不许做、那不许做,现在我们可以轻松了。大迦叶尊者听了,非常心痛,他想:佛陀经过六年雪山苦行,无量劫积累资粮,才证到佛果,为我们说妙法,他入灭之后,如果大家都不按照他的法学习了,法不就灭了吗?于是,大迦叶尊者在僧团面前说,我们应该把佛陀说的法结集出来,留给众生,让后世的弟子们可以依靠。

   结集时,由阿难诵出经典。当阿难升上法座,诵出佛陀的经典,他的身体突然光芒四射,具足了庄严的威德。弟子们看到了,觉得疑惑:佛陀没有入灭吗?还是他方佛前来说法了呢?或者是阿难成佛了?这时,阿难开口说了第一句话:“如是我闻。”这时大家明白了,阿难所说的,就是佛陀所说的法。

   经典的六成就:

   信成就:如是

   闻成就:我闻

   时成就:一时

   主成就: 佛

   处成就: 在某处(处所)

   众成就: 与比丘等人俱(听法者)

   为什么把“如是我闻”作为信成就和闻成就呢?有很深的道理。

   这是《大智度论》里的问题:“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听法。若无是相,则不解。”

   一个人如果相信,就会说“如是如是”——是这样的。如果不相信,就会说“不如是”。“如是”,就是告诉我们要相信,阿难说,我就是听如来这样讲的。以这样的信心,我们就能虚心地领纳法义。

   “如是”还包含智。

   一切外道出家,他们都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净。”世间上处处都在说法,有其他宗教,有种种学问。大家都在说:“我的理论是最好的,是最正确的,别人的都有问题。”因为这样自赞毁他,现世陷入斗诤,后世堕入地狱。

   而佛陀说法不是这样。“佛意如是,我弟子无爱法,无染法,无朋党,但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佛陀说法,不是为了表达他的见解,也不是他发明了一种理论,与世人争。《金刚经》上也说:“如来无所说法,若说如来有所说法,是为谤佛。”如来说法,无非是为了我们断除痛苦,内心得到安乐和解脱。所以,佛陀所说的法可称“如是”——世间的真理,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不需要去增加它,也不需要去减少它。

   佛陀曾经来到一个村庄,给村庄里的居民说法。这些居民很困惑,说:前段时间也来了几个其他的宗教师,做过演讲,而且说自己是对的,以前的人说错了。你现在也说自己是对的。那我们怎么知道,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我们该听谁的呢?佛陀告诉他们,不要因为别人说他是正确的就相信他,也不要因为一个人的相貌和出身相信他,要看他说的是否符合真理。要亲身体验,看实践这个法的时候,是否能够解脱,他说的是不是世间的如实相。

   所以说,依智能断除戏论和争竞。

   我们对佛法要有这样的态度和认识。大家为什么来听《金刚经》?首先是因为相信这部经是佛陀所说,有它的可信性,值得我们闻说、学习。第二,我们不是来学一种观点或知识,以后好跟别人夸夸其谈。我们是通过这部经,学习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规律,如何断除烦恼,从这部经得到智慧,得到启发。这样,我们才真正领受了“智”的含义。

   2、具体经文讲解

   我们进入经文。“如是”。其含义,前已言之。

   “我闻”。是阿难自称听佛所说。

   “一时”。是说法的时间。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舍卫其实并不是一个国,而是憍萨罗国的国都。“舍卫”意为“闻物”,说这个大城的物质文明发达,在整个印度闻名。人们也会以此城指代这个国家。

   祗树给孤独园,是佛陀说法的地方,在舍卫的郊区,以祗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命名。这是佛教最早期的两个园林之一。

   起初,佛教弟子没有地方住,都住在旷野里,住在树下。波斯匿王的国家里,有一位商人,是给孤独长者的内弟。这位商人很有钱,也很有信心,看都佛弟子打坐时经常风吹雨打,向佛陀请求为佛弟子建房子,佛陀同意了。这位商人就在城外建了竹林精舍,环境优美,有60间房子,这是最早的精舍。

   一次,给孤独长者来到内弟家,见全家人都忙碌着,是为了准备请佛陀来应供。给孤独长者听到佛陀的名号,内心震动,生起极大的欢喜心,为了早一点见到佛陀,次日他早早起床,摸着黑往城外走。当他见到郊外一片黑暗,有些恐惧,又打算回去。这时,有位护法在空中对他说:不要停留,往前走利益极大,哪怕给你十万头象、十万匹马、十万辆骡车等财宝,都没有往前走一步的利益十六分之一大。给孤独长者生起了信心,继续前进。

   到了竹林精舍,他看到雾中有人在经行,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亲切感。只听此人叫他:“来…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上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