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課(2009年3月7日)
上節
大家跟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好。這是非常殊勝的因緣,能和大家一起研修《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在浩瀚的般若經典中,《金剛經》在中國非常普及,很多對佛教沒什麼了解的人,也接觸過《金剛經》。包括我自己,起初接觸佛教,也是因爲看了南懷瑾老先生寫的書《金剛經說什麼》,覺得佛法非常微妙。我們應當以文字般若進入學習,起觀照般若,最後證得實相般若,就再也不會有迷惑了。
一、全經的脈絡與結構
(一)全經分爲兩大部分
大家翻到第12頁。有這樣的話:“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再翻到第50頁。“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前後有兩次這樣的問題。
以此爲標志,我們可將全經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爲般若道,第二部分爲方便道。這是依智者大師的分法。我在學習《金剛經》的過程中,覺得這個分法非常好。
有人認爲這前後兩部分是重複的,第一部分是佛陀在細說,有些人來法會遲到了,他們來到的時候,佛陀又爲他們簡單地複述了一下。但是,如果你細細品味前後兩部分經文,會發現味道不一樣,後面一部分,在觀法上、在行持上都不同。所以,把它們劃分爲般若道和方便道,很有道理。
般若道,首先要證得般若。從初發心開始。發起了求智慧的心、願成佛的心、利益衆生的心,從當下開始不斷修習空性的無我智慧。最終開悟了,從資糧道、加行道,一直修到見道位,就證入了聖果。這段時期的修行,注重通達性空和離相,破執著,把凡夫心轉過來,了解無相的道理,看破,放下。這個階段,以般若的修學爲主,就叫做般若道。
方便道,是以般若而起的巧用。當你開悟了,證到空性之後,沒有結束,這恰恰才是進一步修行的開始。見道位以後,進入了修道位。證到空性的菩薩,在度衆生的過程中,不斷地圓滿他的福德,空性的智慧也越來越廣大、越來越圓滿。這是一個漫長的修習過程,一直到成佛。這個階段,是依空性而起方便。因爲斷除了我執,所以菩薩有很多方便。而衆生是沒有那麼多方便的,因爲我們有執著、有挂礙,我們的執著還沒有打開。
(二)兩道包括五種菩提
般若道、方便道有五種菩提。
1、發心菩提:初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菩提心。在座的諸位,可能很多都已經發起這樣的心。這個階段的發心,叫世俗菩提心。
2、伏心菩提:就是《金剛經》講的“雲何降伏其心”。實行六度,降伏煩惱,淨化身心,漸與空性慧相應。
3、明心菩提:折伏了粗大的煩惱後,修習止觀,按照道次第,定力要修到近分定以上,然後觀察,修毗婆舍那,這時就可以斷一切煩惱,徹證諸法實相。明心菩提是般若道的成果,修到明心菩提,般若道就圓滿了,同時這也是修方便道的起點。這個階段所發的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比世俗菩提心更殊勝,更了義,更圓滿。
4、出到菩提:登地菩薩繼續往上修,要修方便道。一般來說,從修行的位次而言,初地菩薩已經證悟空性了。但是,空性的完整的通達,要到七地以上,也有些經文說要到八地。在此之上,他要莊嚴國土,成熟衆生,圓滿福德,漸出叁界,到于佛果。
5、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圓成佛道。
《金剛經》圍繞著這五種菩提展開。
二、序分
經典一般可以分爲叁個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就是經典前面的序言,開場。
序分可以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證信序,第二部分是發起序。
(一)證信序
證信序,一般經典裏都會有,內容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與大菩薩衆多少人俱……
1、六成就
這一部分並非佛陀親口所說,它是阿難結集的時候加上去的。爲什麼要加上這部分呢?這是結集經典的六種成就的需要——證信序爲了證明經的確信與可靠,從六個方面來證明。
佛陀在世時,阿難問過佛陀:未來把佛經流傳出去的時候,如何讓後世的人生起信心呢?佛陀慈悲地告訴阿難,一切經典前面,先加上“如是我聞”,把時間、地點都告訴大家。
佛滅度後,很多僧人非常悲傷。但也有些佛弟子挺高興的,覺得佛陀在世時經常管我們,這不許做、那不許做,現在我們可以輕松了。大迦葉尊者聽了,非常心痛,他想:佛陀經過六年雪山苦行,無量劫積累資糧,才證到佛果,爲我們說妙法,他入滅之後,如果大家都不按照他的法學習了,法不就滅了嗎?于是,大迦葉尊者在僧團面前說,我們應該把佛陀說的法結集出來,留給衆生,讓後世的弟子們可以依靠。
結集時,由阿難誦出經典。當阿難升上法座,誦出佛陀的經典,他的身體突然光芒四射,具足了莊嚴的威德。弟子們看到了,覺得疑惑:佛陀沒有入滅嗎?還是他方佛前來說法了呢?或者是阿難成佛了?這時,阿難開口說了第一句話:“如是我聞。”這時大家明白了,阿難所說的,就是佛陀所說的法。
經典的六成就:
信成就:如是
聞成就:我聞
時成就:一時
主成就: 佛
處成就: 在某處(處所)
衆成就: 與比丘等人俱(聽法者)
爲什麼把“如是我聞”作爲信成就和聞成就呢?有很深的道理。
這是《大智度論》裏的問題:“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如是義者即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聽法。若無是相,則不解。”
一個人如果相信,就會說“如是如是”——是這樣的。如果不相信,就會說“不如是”。“如是”,就是告訴我們要相信,阿難說,我就是聽如來這樣講的。以這樣的信心,我們就能虛心地領納法義。
“如是”還包含智。
一切外道出家,他們都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淨。”世間上處處都在說法,有其他宗教,有種種學問。大家都在說:“我的理論是最好的,是最正確的,別人的都有問題。”因爲這樣自贊毀他,現世陷入鬥诤,後世墮入地獄。
而佛陀說法不是這樣。“佛意如是,我弟子無愛法,無染法,無朋黨,但求離苦解脫,不戲論諸法相。”佛陀說法,不是爲了表達他的見解,也不是他發明了一種理論,與世人爭。《金剛經》上也說:“如來無所說法,若說如來有所說法,是爲謗佛。”如來說法,無非是爲了我們斷除痛苦,內心得到安樂和解脫。所以,佛陀所說的法可稱“如是”——世間的真理,該怎麼樣,就是怎麼樣,不需要去增加它,也不需要去減少它。
佛陀曾經來到一個村莊,給村莊裏的居民說法。這些居民很困惑,說:前段時間也來了幾個其他的宗教師,做過演講,而且說自己是對的,以前的人說錯了。你現在也說自己是對的。那我們怎麼知道,到底誰是對的,誰是錯的?我們該聽誰的呢?佛陀告訴他們,不要因爲別人說他是正確的就相信他,也不要因爲一個人的相貌和出身相信他,要看他說的是否符合真理。要親身體驗,看實踐這個法的時候,是否能夠解脫,他說的是不是世間的如實相。
所以說,依智能斷除戲論和爭競。
我們對佛法要有這樣的態度和認識。大家爲什麼來聽《金剛經》?首先是因爲相信這部經是佛陀所說,有它的可信性,值得我們聞說、學習。第二,我們不是來學一種觀點或知識,以後好跟別人誇誇其談。我們是通過這部經,學習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規律,如何斷除煩惱,從這部經得到智慧,得到啓發。這樣,我們才真正領受了“智”的含義。
2、具體經文講解
我們進入經文。“如是”。其含義,前已言之。
“我聞”。是阿難自稱聽佛所說。
“一時”。是說法的時間。
“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舍衛其實並不是一個國,而是憍薩羅國的國都。“舍衛”意爲“聞物”,說這個大城的物質文明發達,在整個印度聞名。人們也會以此城指代這個國家。
祗樹給孤獨園,是佛陀說法的地方,在舍衛的郊區,以祗陀太子與給孤獨長者命名。這是佛教最早期的兩個園林之一。
起初,佛教弟子沒有地方住,都住在曠野裏,住在樹下。波斯匿王的國家裏,有一位商人,是給孤獨長者的內弟。這位商人很有錢,也很有信心,看都佛弟子打坐時經常風吹雨打,向佛陀請求爲佛弟子建房子,佛陀同意了。這位商人就在城外建了竹林精舍,環境優美,有60間房子,這是最早的精舍。
一次,給孤獨長者來到內弟家,見全家人都忙碌著,是爲了准備請佛陀來應供。給孤獨長者聽到佛陀的名號,內心震動,生起極大的歡喜心,爲了早一點見到佛陀,次日他早早起床,摸著黑往城外走。當他見到郊外一片黑暗,有些恐懼,又打算回去。這時,有位護法在空中對他說:不要停留,往前走利益極大,哪怕給你十萬頭象、十萬匹馬、十萬輛騾車等財寶,都沒有往前走一步的利益十六分之一大。給孤獨長者生起了信心,繼續前進。
到了竹林精舍,他看到霧中有人在經行,産生了從未有過的親切感。只聽此人叫他:“來…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次課 上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