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次課 上節▪P2

  ..續本文上一頁,須達。”給孤獨是這位長者的外號,因爲他喜歡布施給孤獨貧窮的人,大家叫久了這個外號,都沒有人叫他的名字了。但是濃霧中的這個人,叫的是他的名字。這就是佛陀。給孤獨長者意識到,除了佛陀,沒有人有這樣的莊嚴,也沒有人有這樣的智慧。

   給孤獨長者頂禮了佛陀,由于緊張、激動,結結巴巴地不知道該說什麼。後來他問佛陀,您睡得好嗎?應該說,這句話問得不是太恰當,好像是說,您這麼早就起來了,是不是睡不著啊?

   佛陀微笑了,對他講了一個偈頌:“斷除諸執著,心中無挂礙,佛陀實安眠,已達心安穩。”佛陀說法,都是一語雙關的。世間衆生,都是那麼彷徨,有那麼多牽挂,沒辦法好好睡覺,夢中還在糾纏。而如來的心是安穩的。

   佛陀爲給孤獨長者講法,告訴他,修習布施等善法非常好,你也因此得到了快樂,但你如果能進一步放下執著、煩惱,就會得到內心寂靜清涼的安樂,涅槃之樂。一刹那間,給孤獨長者就證到了初果。按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當下就開悟了,證到了空性。

   給孤獨長者感恩佛陀,想請佛陀到自己所在的國家去說法,並想供養一所住所。佛陀答應了。給孤獨長者回到自己的國家後,尋找合適的幽靜之處建造精舍,選中了一座園林。這座園林爲祗陀太子所有,給孤獨長者想買過來。祗陀太子不想賣,說除非用黃金布地,才把園林賣給他。給孤獨長者很高興,用馬車拉來黃金,一塊一塊地鋪在地上。祗陀太子本來是說玩笑話,看到長者真的這樣做,被感動了,決定也參與供養一部分精舍。

   給孤獨長者將精舍建得非常精美,請佛陀和他的弟子過來。佛陀告訴他,把精舍供養給十方僧團,這房子不屬于那一個人,而是一切出家人到了這裏,都可以住進來。然後佛陀說了一個偈頌:“免受寒暑野獸害,以及夏季蛇、蟲、雨,避開可怕之熱風,庇蔭禅觀得自在——佛陀稱贊之住所,對于僧伽第一施。因此智者爲自福,應爲學者建住所,以清淨心施仁者,給予食、水、衣與住。彼等教他斷惡法,悟法達無漏涅槃。”

   這個園林,佛陀住過很久,講過很多殊勝經典,祗陀太子與給孤獨長者的名字,也隨著經典流傳。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有人說,看很多經典,都是“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不是佛陀走到哪裏,都帶著這千二百五十人呢?其實並不是。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指佛陀最早教化的弟子,在律藏裏都有記載,我們就不一一講了。這是一個表達方法,並不是說他們什麼時候都跟著佛陀。

   (二)發起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爾時”。那個時候。

   讀誦經典的時候,我們應該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回到了兩千多年前法會的現場,這樣會覺得格外歡喜。

   “世尊食時”。

   世尊,是佛陀的十個名號之一,即爲世間所尊重者的含義。此字梵文音譯爲:婆伽婆、婆誐嚩帝、婆伽梵、薄伽梵。《往生咒》裏,就有世尊的名號。意譯作“世尊”之外,亦直譯作有德、有名聲等。即“富有衆德、衆祐、威德、名聲、尊貴者”之意。

   食時,到了吃飯的時間。今天我們講《金剛經》,緣起很好,今天很多人都受持了八關齋,過午不食。七世諸佛皆受持過午不食,吃飯的時間是有規定的。如來不是隨隨便便什麼時候都吃東西,他在合適的時間才吃,一般是上午到中午這段時間。

   “著衣持缽”。

   著衣,世尊出門穿袈裟。

   袈裟有叁種:

   1、五衣:安陀會,作務時所穿。在漢地,一般看不到僧人穿五衣。在藏地,僧人所穿的裙子就是五衣。

   2、七衣:郁多羅僧,入衆時的常禮服。上殿、誦經時搭的衣。

   3、大衣:僧伽黎,乞食、入聚落時穿。佛陀在《金剛經》裏著的衣,就是大衣。如來重視威儀,搭上大衣顯得莊嚴,這是爲了度化衆生的方便。如來雖然證到了空性,但做事非常有條理,一絲不亂。

   印度很熱,平時一般用不著搭大衣,這是禮儀的需要。

   漢地僧人,因爲曆史上滅佛的緣故,平時穿的並不是袈裟。我們現在穿的,是明代的俗裝。

   袈裟者,“雜”也,又稱“壞色衣”。一般不允許用漂亮的顔色,是青色、黑色、褐色,黯淡、難看的顔色。與俗服有異。不住于色,不炫耀的意思。在印度,傳統的衣服沒有袖子,出家人和在家人都是穿著一塊布料,所以在顔色上區分開來就更加重要。印度的在家人喜歡穿白衣,所以“白衣”也是在家人的稱呼。

   對在家人來說,買衣服要考慮顔色,而我們出家人一年到頭都是穿著這樣的衣服,無所謂流行色,少了很多煩惱。這就是持戒的好處,不張揚。

   另外,袈裟是把布料割截開拼起來的,也就是破布做的。僧人在野外修行時,強盜們看了這樣的衣服,就不會起貪心。還有,把袈裟縫起來的時候,佛陀說,要按田地的樣子來縫,一格一格的,因爲僧人是世間的福田,衣服要有田相。在家人受了菩薩戒之後,也會搭缦衣,這個衣,與出家人的衣服有差別,就是沒有田相。在家人如果搭了帶田相的衣,是有過失的。在家人應該靠自己的勞動來生活,而不是接受別人的供養來生活。

   持缽,缽梵名缽多羅,意爲“應量器”。

   應有叁種:

   一色相應,缽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

   二體相應,缽體粗質,使人不起貪意。佛陀不許出家人用七寶做缽,不能做得太豪華。一般是鐵缽、瓦缽。

   叁大小相應,不過量也。缽有大中小號,根據飯量來定。

   缽有一個好處,不管什麼飯菜都放在一起,不會分幾個碗。吃的時候,你對自己每一餐的飯量就會有個標准。可以在缽在做一個記號,托缽的時候,托到這麼滿了,就可以止住了。這樣可以防止貪心,不會吃過量。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次課 上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