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上节▪P2

  ..续本文上一页,须达。”给孤独是这位长者的外号,因为他喜欢布施给孤独贫穷的人,大家叫久了这个外号,都没有人叫他的名字了。但是浓雾中的这个人,叫的是他的名字。这就是佛陀。给孤独长者意识到,除了佛陀,没有人有这样的庄严,也没有人有这样的智慧。

   给孤独长者顶礼了佛陀,由于紧张、激动,结结巴巴地不知道该说什么。后来他问佛陀,您睡得好吗?应该说,这句话问得不是太恰当,好像是说,您这么早就起来了,是不是睡不着啊?

   佛陀微笑了,对他讲了一个偈颂:“断除诸执著,心中无挂碍,佛陀实安眠,已达心安稳。”佛陀说法,都是一语双关的。世间众生,都是那么彷徨,有那么多牵挂,没办法好好睡觉,梦中还在纠缠。而如来的心是安稳的。

   佛陀为给孤独长者讲法,告诉他,修习布施等善法非常好,你也因此得到了快乐,但你如果能进一步放下执著、烦恼,就会得到内心寂静清凉的安乐,涅槃之乐。一刹那间,给孤独长者就证到了初果。按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当下就开悟了,证到了空性。

   给孤独长者感恩佛陀,想请佛陀到自己所在的国家去说法,并想供养一所住所。佛陀答应了。给孤独长者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寻找合适的幽静之处建造精舍,选中了一座园林。这座园林为祗陀太子所有,给孤独长者想买过来。祗陀太子不想卖,说除非用黄金布地,才把园林卖给他。给孤独长者很高兴,用马车拉来黄金,一块一块地铺在地上。祗陀太子本来是说玩笑话,看到长者真的这样做,被感动了,决定也参与供养一部分精舍。

   给孤独长者将精舍建得非常精美,请佛陀和他的弟子过来。佛陀告诉他,把精舍供养给十方僧团,这房子不属于那一个人,而是一切出家人到了这里,都可以住进来。然后佛陀说了一个偈颂:“免受寒暑野兽害,以及夏季蛇、虫、雨,避开可怕之热风,庇荫禅观得自在——佛陀称赞之住所,对于僧伽第一施。因此智者为自福,应为学者建住所,以清净心施仁者,给予食、水、衣与住。彼等教他断恶法,悟法达无漏涅槃。”

   这个园林,佛陀住过很久,讲过很多殊胜经典,祗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的名字,也随着经典流传。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有人说,看很多经典,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不是佛陀走到哪里,都带着这千二百五十人呢?其实并不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指佛陀最早教化的弟子,在律藏里都有记载,我们就不一一讲了。这是一个表达方法,并不是说他们什么时候都跟着佛陀。

   (二)发起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那个时候。

   读诵经典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回到了两千多年前法会的现场,这样会觉得格外欢喜。

   “世尊食时”。

   世尊,是佛陀的十个名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的含义。此字梵文音译为:婆伽婆、婆誐嚩帝、婆伽梵、薄伽梵。《往生咒》里,就有世尊的名号。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

   食时,到了吃饭的时间。今天我们讲《金刚经》,缘起很好,今天很多人都受持了八关斋,过午不食。七世诸佛皆受持过午不食,吃饭的时间是有规定的。如来不是随随便便什么时候都吃东西,他在合适的时间才吃,一般是上午到中午这段时间。

   “著衣持钵”。

   著衣,世尊出门穿袈裟。

   袈裟有三种:

   1、五衣:安陀会,作务时所穿。在汉地,一般看不到僧人穿五衣。在藏地,僧人所穿的裙子就是五衣。

   2、七衣:郁多罗僧,入众时的常礼服。上殿、诵经时搭的衣。

   3、大衣:僧伽黎,乞食、入聚落时穿。佛陀在《金刚经》里著的衣,就是大衣。如来重视威仪,搭上大衣显得庄严,这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如来虽然证到了空性,但做事非常有条理,一丝不乱。

   印度很热,平时一般用不着搭大衣,这是礼仪的需要。

   汉地僧人,因为历史上灭佛的缘故,平时穿的并不是袈裟。我们现在穿的,是明代的俗装。

   袈裟者,“杂”也,又称“坏色衣”。一般不允许用漂亮的颜色,是青色、黑色、褐色,黯淡、难看的颜色。与俗服有异。不住于色,不炫耀的意思。在印度,传统的衣服没有袖子,出家人和在家人都是穿着一块布料,所以在颜色上区分开来就更加重要。印度的在家人喜欢穿白衣,所以“白衣”也是在家人的称呼。

   对在家人来说,买衣服要考虑颜色,而我们出家人一年到头都是穿着这样的衣服,无所谓流行色,少了很多烦恼。这就是持戒的好处,不张扬。

   另外,袈裟是把布料割截开拼起来的,也就是破布做的。僧人在野外修行时,强盗们看了这样的衣服,就不会起贪心。还有,把袈裟缝起来的时候,佛陀说,要按田地的样子来缝,一格一格的,因为僧人是世间的福田,衣服要有田相。在家人受了菩萨戒之后,也会搭缦衣,这个衣,与出家人的衣服有差别,就是没有田相。在家人如果搭了带田相的衣,是有过失的。在家人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而不是接受别人的供养来生活。

   持钵,钵梵名钵多罗,意为“应量器”。

   应有三种:

   一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

   二体相应,钵体粗质,使人不起贪意。佛陀不许出家人用七宝做钵,不能做得太豪华。一般是铁钵、瓦钵。

   三大小相应,不过量也。钵有大中小号,根据饭量来定。

   钵有一个好处,不管什么饭菜都放在一起,不会分几个碗。吃的时候,你对自己每一餐的饭量就会有个标准。可以在钵在做一个记号,托钵的时候,托到这么满了,就可以止住了。这样可以防止贪心,不会吃过量。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上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