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差不多。所以想了解历史中真实的释迦佛,只有看《阿含经》和声闻律。

  1、正觉

   佛陀所成就的正觉,是圆满的、彻底的觉悟,所以又称为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正觉,音译为“三菩提”。正等正觉,音译为“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音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上三个词组含义都是一样的,只是有简繁之别。

  2、佛与阿罗汉之别

   《杂阿含•六八四经》中讲到,佛与他的阿罗汉弟子的区别有二种:

   (1)佛是无师而自觉的。他没有从老师那里听闻解脱法,没有别人指引,通过自己的善根、慧根而自我觉知。佛的阿罗汉弟子是听了佛的教法,依教奉行而得解脱的。

   (2)阿罗汉修行能够成就五学力,又称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佛也成就了这五力。但是,阿罗汉弟子不能圆满成就“如来十力”——佛基于十种智慧而产生的力用。

   部派佛教时期,把如来成就的大悲、三意止、四无所畏、如来十力,称为十八不共法,即佛与阿罗汉弟子不共的功德。

   大悲:佛陀成就的同体大悲。

   三意止: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如果座下的听众对佛陀所说的法能够生起信心和欢喜心,佛陀不因此而欢喜;如果座下的听众对佛陀所说的法不能生信乃至诽谤,佛陀也不因此而忧心;座下的听众有的对佛陀所说的法欢喜信受,有的不能信受乃至诽谤,佛陀不会因此欢喜,也不会因此忧心。佛陀完全以清净无染的心说法。

   四无所畏:佛陀成就的说一切智无畏、说漏尽无畏、说障道法无畏、说尽苦道无畏。

   但《杂阿含•六八四经》中,佛和阿罗汉弟子的区别仅仅提到如来十力。后来,佛和他的阿罗汉弟子的距离越拉越大,甚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造成佛和阿罗汉的距离,主要是把佛理想化、绝对化了。

  3、佛与辟支佛之别

   辟支佛生在无佛的时代,无法听闻佛法,依靠宿世的善根和慧根自成佛果。

   《增一阿含•二八○经》:“恒沙过去佛,弟子清净心,皆是诸佛法,非今释迦文。辟支无此法,无岁无弟子,独逝无伴侶,不与他说法。”

   在过去恒河沙佛当中,弟子都是听闻佛陀的教法而生起了清净心。弟子所依的法都是诸佛所说的法,并非单单只有释迦牟尼佛说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跟过去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的。

   “无岁”,“岁”指的是“受岁”。佛陀组建的僧团,在每年夏安居的最后一天举行自恣,也即是受岁——回忆自己身心清净不清净,通过相互察纠,看看大家有没有不如法的言行,然后改正。经过这一天,夏安居就圆满了,戒腊增长一岁。“无弟子”,是说辟支佛成佛后,不组建僧团。辟支佛也不说法,不制定戒律。他涅槃后,他所觉悟的佛法在世间也就随之消失了。 而佛陀说法度众生,组建僧团,还要制定戒律,从而使正法久住。

  4、菩萨、佛的相对性

   声闻教法与解脱道的特点:以人为本。

   《阿含经》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是针对人制定的,当机众主要是人。修行解脱是立足于我们的身心,调整身心,修正言行,来改善我们的命运,最后断烦恼,证解脱。把握住这一点,对原始教法的理解就到位了。如果修行解脱偏离身心,身外求法,那就是缘木求鱼。

   《佛法概论》最后一章里,讲到了佛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问题。

   《佛法概论》前面讲三宝的时候,也讲到了佛的人间性。他在人间出生,有父母,经历了童年、少年,成家立业,有过婚姻生活,觉悟到人世间的无常而发心出家,经历六年的苦行,又放弃了苦行,最后依于中道觉悟成佛,所说的根本教法是十二缘起、四圣谛,以八正道教导弟子。

   《阿含经》中和律典里,称释迦佛成佛之前当太子的时候为菩萨,意为“觉有情”,音译为“菩提萨埵”。后来也把释迦佛在过去世中的种种身称为菩萨。

   菩萨在《阿含经》里是特指决定成佛但尚没有成佛的有情。

   从释迦佛的生平来看,他出家修行后,走过六年苦行的弯路。后来总结他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其一就是六年苦行。在那六年中,他尚不具备相应的正见和正行。失败乃成功之母,正是因为他发现苦行无助于解脱,最后放弃苦行,依于中道才觉悟十二缘起而成佛。

   他成佛之后,虽然已经断尽了一切烦恼,但仍会遇到灾难。后人统称为佛陀九难或十难。

   比如,佛陀会生病,头痛、背痛、骨节痛。

   还有一次,佛陀在树林中,不小心被尖锐的木桩刺穿了脚背。而这个故事在大乘经典中被演绎得非常神奇,说当时木枪出现在佛面前,不管佛走到什么地方,木枪就跟到什么地方,甚至佛跑到空中、水上乃至梵天上,木枪都如影随形、紧跟不饶,最后佛觉得果报不可避免,于是回到人间住处坐下来老老实实地伸出右脚受木枪一刺。事实上是佛走路不小心一脚踏到木桩上被刺伤了,流了很多血,随后发炎肿痛。后来他的一位有神医之称的在家弟子耆婆把这个伤口给治好了。

   还有“掷石出血”的事。在《阿含经》里,还没有确定是提婆达多推的石头,而后人认定是提婆达多干的,说提婆达多从山顶推下石头,想砸死佛陀,佛陀及时闪开了,但仍被一小块碎石砸伤了脚趾而出血。

   曾经有杀手受雇去杀害佛陀。但后来杀手们都被佛陀感化了,成了佛的皈依弟子。

   佛陀曾经得不到供养,不得不吃马麦这种不适合人吃的食物,来维持夏安居。

   佛陀也曾经到村里乞食,但村民不供养他,佛陀空钵而回。

   佛陀成佛以后,还出现过“绯闻”。一次,外道雇了一个女子,让她总往佛陀和他的弟子们住的地方跑。有一天,人们发现了此女的尸体在僧团所住的地方,外道就诽谤,说佛陀及其弟子与此女有不正当关系并杀人灭口。还有一次,外道雇一女子,她把盆扣在腹部伪装成孕妇,在佛陀说法时站出来指责佛陀,索要生活费。

   大乘经典认为佛陀有一切智,可以不用作意就知道天下的一切事,具有无量无边的神通威力,不会舍弃一个人,要度尽天下众生。

   而历史上,毗琉璃王子要攻打佛陀的亲族——释迦族时,佛陀只是先后在他们必经的路上静坐了三次,意在阻止。毗琉璃王子虽然也敬重佛陀,并因此退兵三次,但最后还是坚持要攻打释迦族,佛陀也就随缘放弃了。释迦族被屠城时,目犍连提出要用神通去救出释迦族人,佛陀并不主张这样做。目犍连也没能拯救成功。

   佛陀依靠他修学的禅定工夫,可以住世一劫。但佛陀随缘放弃了,进入无余涅槃。但无常力是最厉害的,胜过一切力,就连佛力也胜不过无常力。

   基于慈悲和智慧,佛陀是随缘度化众生,对有缘人来说佛陀也只是以智度而非以力。《贤愚经》卷六中说佛告魔王,佛所度化的众生跟他手上抓的土一样少,而没有度化的众生和大地上的土一样多。

   并不是度尽一切众生后才能圆满成佛。根据原始佛教,并非不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就不能成佛,佛陀当初成佛后对要不要说法还犹豫再三。

   佛不能延寿无穷、恒护生命。佛也不是三界的主宰,不可随自己的意愿使众生往生善处。人的未来命运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言行,造善业则生善趣,造恶业则生恶趣。

  关于《佛法概论》中一些说法的商榷

   印顺法师是汉传佛教历史中重视阿含经、影响比较大的第一人,他引领了汉传佛教的新方向、新潮流,使汉传佛教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前无古人,功不可没。我个人很敬佩与推崇印顺法师的人格与道心,他也是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人之一。但我对他所讲的一些内容、观点也有所保留。

   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里讲到菩萨和净土的一些内容,跟《阿含经》明显不相符合。他在《佛法概论》第246页中说“净土中,有菩萨僧,大多是没有出家声闻僧的”,第247页中说“佛的真身,是现在家相的”,其论据就是“天王佛”。“天王佛”出自《大智度论》,是后期论典,非圣言量,不足为凭。说佛的真身现在家相,这与阿含经相违背。《长阿含•大本经》中说到过去诸佛都是现出家相而成佛的,而且这是诸佛常法。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第三经中说弥勒为度有情而说“苦习尽道”也即四圣谛,座中有八万四千人“尽成阿罗汉道”。另卷二十八第二经讲到“声闻三会”,弥勒佛所度化的徒众都是阿罗汉。弥勒佛说的教法是声闻教法,度化众生是成阿罗汉果。并非如印顺法师所说,净土中多是在家菩萨而不是出家人。

   又如《佛说阿弥陀经》中说,西方净土中阿弥陀佛为使法音宣流,而变化出众鸟“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而且“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经中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这正是声闻解脱教法所要修学的重要科目。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宣说的也是声闻教法,其弟子也多是出家声闻阿罗汉。这些,恰与印顺法师说的相反。

   我们学习要依法不依人。对《佛法概论》一书要认认真真地看,如理思维,如法抉择。

   想要依佛陀的古道修行,应该依《阿含经》来学习,这是公认的佛陀的教法。

   在家居士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对六随念如能修行到位,至少不会堕落到三恶道,最低还能保住人身。当以八正道调整身心,修正言行。

  考试题型

   书面考试。客观题(70分)——填空、不定选择;主观题(30分)——名词解释、问答。填空大概30个空。不定选择大概是20题。名词解释大概三道。问答大概两道。所有考试内容都在讲纲上。

  考试要点

   一个态度,两种真实,四个准则

   佛、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对释迦佛的人间性要有一个了解

   法是什么意思,佛法,三藏,三大语系

   僧是什么意思,有哪出家五众

   什么是归依,在家是哪二众

   七众弟子是哪七众

   什么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有情,五趣

   人类的特胜体现在五个方面

   四生,四食,四有

   什么是世间,阿含是怎么解释世间的

   什么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千大千世界,须弥世界,四大洲

   四轮,四劫

   什么是业力,业果,业感

   因缘,三重因缘,正因,邪因

   什么是缘起,缘生,十二有支的各自含义,三世两重因果,二门四观

   八正道的内容

   四圣谛,两重因果,四法印的各自含义

   三法印和三解脱门

   声闻戒的内容

   惭愧,忏悔,忏悔有三种

   什么是定,三明,六通,

   什么是慧,闻思修慧,如何成就

   人天乘,在家众如何过上如法生活

   声闻,缘觉

   佛与阿罗汉、辟支佛的区别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