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差不多。所以想了解曆史中真實的釋迦佛,只有看《阿含經》和聲聞律。

  1、正覺

   佛陀所成就的正覺,是圓滿的、徹底的覺悟,所以又稱爲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正覺,音譯爲“叁菩提”。正等正覺,音譯爲“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音譯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上叁個詞組含義都是一樣的,只是有簡繁之別。

  2、佛與阿羅漢之別

   《雜阿含•六八四經》中講到,佛與他的阿羅漢弟子的區別有二種:

   (1)佛是無師而自覺的。他沒有從老師那裏聽聞解脫法,沒有別人指引,通過自己的善根、慧根而自我覺知。佛的阿羅漢弟子是聽了佛的教法,依教奉行而得解脫的。

   (2)阿羅漢修行能夠成就五學力,又稱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佛也成就了這五力。但是,阿羅漢弟子不能圓滿成就“如來十力”——佛基于十種智慧而産生的力用。

   部派佛教時期,把如來成就的大悲、叁意止、四無所畏、如來十力,稱爲十八不共法,即佛與阿羅漢弟子不共的功德。

   大悲:佛陀成就的同體大悲。

   叁意止:佛陀在說法的時候,如果座下的聽衆對佛陀所說的法能夠生起信心和歡喜心,佛陀不因此而歡喜;如果座下的聽衆對佛陀所說的法不能生信乃至誹謗,佛陀也不因此而憂心;座下的聽衆有的對佛陀所說的法歡喜信受,有的不能信受乃至誹謗,佛陀不會因此歡喜,也不會因此憂心。佛陀完全以清淨無染的心說法。

   四無所畏:佛陀成就的說一切智無畏、說漏盡無畏、說障道法無畏、說盡苦道無畏。

   但《雜阿含•六八四經》中,佛和阿羅漢弟子的區別僅僅提到如來十力。後來,佛和他的阿羅漢弟子的距離越拉越大,甚至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造成佛和阿羅漢的距離,主要是把佛理想化、絕對化了。

  3、佛與辟支佛之別

   辟支佛生在無佛的時代,無法聽聞佛法,依靠宿世的善根和慧根自成佛果。

   《增一阿含•二八○經》:“恒沙過去佛,弟子清淨心,皆是諸佛法,非今釋迦文。辟支無此法,無歲無弟子,獨逝無伴侶,不與他說法。”

   在過去恒河沙佛當中,弟子都是聽聞佛陀的教法而生起了清淨心。弟子所依的法都是諸佛所說的法,並非單單只有釋迦牟尼佛說法。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跟過去佛所說的法,都是一樣的。

   “無歲”,“歲”指的是“受歲”。佛陀組建的僧團,在每年夏安居的最後一天舉行自恣,也即是受歲——回憶自己身心清淨不清淨,通過相互察糾,看看大家有沒有不如法的言行,然後改正。經過這一天,夏安居就圓滿了,戒臘增長一歲。“無弟子”,是說辟支佛成佛後,不組建僧團。辟支佛也不說法,不製定戒律。他涅槃後,他所覺悟的佛法在世間也就隨之消失了。 而佛陀說法度衆生,組建僧團,還要製定戒律,從而使正法久住。

  4、菩薩、佛的相對性

   聲聞教法與解脫道的特點:以人爲本。

   《阿含經》裏,佛陀所製定的戒律是針對人製定的,當機衆主要是人。修行解脫是立足于我們的身心,調整身心,修正言行,來改善我們的命運,最後斷煩惱,證解脫。把握住這一點,對原始教法的理解就到位了。如果修行解脫偏離身心,身外求法,那就是緣木求魚。

   《佛法概論》最後一章裏,講到了佛的相對性和絕對性的問題。

   《佛法概論》前面講叁寶的時候,也講到了佛的人間性。他在人間出生,有父母,經曆了童年、少年,成家立業,有過婚姻生活,覺悟到人世間的無常而發心出家,經曆六年的苦行,又放棄了苦行,最後依于中道覺悟成佛,所說的根本教法是十二緣起、四聖谛,以八正道教導弟子。

   《阿含經》中和律典裏,稱釋迦佛成佛之前當太子的時候爲菩薩,意爲“覺有情”,音譯爲“菩提薩埵”。後來也把釋迦佛在過去世中的種種身稱爲菩薩。

   菩薩在《阿含經》裏是特指決定成佛但尚沒有成佛的有情。

   從釋迦佛的生平來看,他出家修行後,走過六年苦行的彎路。後來總結他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難,其一就是六年苦行。在那六年中,他尚不具備相應的正見和正行。失敗乃成功之母,正是因爲他發現苦行無助于解脫,最後放棄苦行,依于中道才覺悟十二緣起而成佛。

   他成佛之後,雖然已經斷盡了一切煩惱,但仍會遇到災難。後人統稱爲佛陀九難或十難。

   比如,佛陀會生病,頭痛、背痛、骨節痛。

   還有一次,佛陀在樹林中,不小心被尖銳的木樁刺穿了腳背。而這個故事在大乘經典中被演繹得非常神奇,說當時木槍出現在佛面前,不管佛走到什麼地方,木槍就跟到什麼地方,甚至佛跑到空中、水上乃至梵天上,木槍都如影隨形、緊跟不饒,最後佛覺得果報不可避免,于是回到人間住處坐下來老老實實地伸出右腳受木槍一刺。事實上是佛走路不小心一腳踏到木樁上被刺傷了,流了很多血,隨後發炎腫痛。後來他的一位有神醫之稱的在家弟子耆婆把這個傷口給治好了。

   還有“擲石出血”的事。在《阿含經》裏,還沒有確定是提婆達多推的石頭,而後人認定是提婆達多幹的,說提婆達多從山頂推下石頭,想砸死佛陀,佛陀及時閃開了,但仍被一小塊碎石砸傷了腳趾而出血。

   曾經有殺手受雇去殺害佛陀。但後來殺手們都被佛陀感化了,成了佛的皈依弟子。

   佛陀曾經得不到供養,不得不吃馬麥這種不適合人吃的食物,來維持夏安居。

   佛陀也曾經到村裏乞食,但村民不供養他,佛陀空缽而回。

   佛陀成佛以後,還出現過“绯聞”。一次,外道雇了一個女子,讓她總往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住的地方跑。有一天,人們發現了此女的屍體在僧團所住的地方,外道就誹謗,說佛陀及其弟子與此女有不正當關系並殺人滅口。還有一次,外道雇一女子,她把盆扣在腹部僞裝成孕婦,在佛陀說法時站出來指責佛陀,索要生活費。

   大乘經典認爲佛陀有一切智,可以不用作意就知道天下的一切事,具有無量無邊的神通威力,不會舍棄一個人,要度盡天下衆生。

   而曆史上,毗琉璃王子要攻打佛陀的親族——釋迦族時,佛陀只是先後在他們必經的路上靜坐了叁次,意在阻止。毗琉璃王子雖然也敬重佛陀,並因此退兵叁次,但最後還是堅持要攻打釋迦族,佛陀也就隨緣放棄了。釋迦族被屠城時,目犍連提出要用神通去救出釋迦族人,佛陀並不主張這樣做。目犍連也沒能拯救成功。

   佛陀依靠他修學的禅定工夫,可以住世一劫。但佛陀隨緣放棄了,進入無余涅槃。但無常力是最厲害的,勝過一切力,就連佛力也勝不過無常力。

   基于慈悲和智慧,佛陀是隨緣度化衆生,對有緣人來說佛陀也只是以智度而非以力。《賢愚經》卷六中說佛告魔王,佛所度化的衆生跟他手上抓的土一樣少,而沒有度化的衆生和大地上的土一樣多。

   並不是度盡一切衆生後才能圓滿成佛。根據原始佛教,並非不發願度盡一切衆生就不能成佛,佛陀當初成佛後對要不要說法還猶豫再叁。

   佛不能延壽無窮、恒護生命。佛也不是叁界的主宰,不可隨自己的意願使衆生往生善處。人的未來命運完全取決于他自己的言行,造善業則生善趣,造惡業則生惡趣。

  關于《佛法概論》中一些說法的商榷

   印順法師是漢傳佛教曆史中重視阿含經、影響比較大的第一人,他引領了漢傳佛教的新方向、新潮流,使漢傳佛教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前無古人,功不可沒。我個人很敬佩與推崇印順法師的人格與道心,他也是對我影響最爲深刻的人之一。但我對他所講的一些內容、觀點也有所保留。

   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裏講到菩薩和淨土的一些內容,跟《阿含經》明顯不相符合。他在《佛法概論》第246頁中說“淨土中,有菩薩僧,大多是沒有出家聲聞僧的”,第247頁中說“佛的真身,是現在家相的”,其論據就是“天王佛”。“天王佛”出自《大智度論》,是後期論典,非聖言量,不足爲憑。說佛的真身現在家相,這與阿含經相違背。《長阿含•大本經》中說到過去諸佛都是現出家相而成佛的,而且這是諸佛常法。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第叁經中說彌勒爲度有情而說“苦習盡道”也即四聖谛,座中有八萬四千人“盡成阿羅漢道”。另卷二十八第二經講到“聲聞叁會”,彌勒佛所度化的徒衆都是阿羅漢。彌勒佛說的教法是聲聞教法,度化衆生是成阿羅漢果。並非如印順法師所說,淨土中多是在家菩薩而不是出家人。

   又如《佛說阿彌陀經》中說,西方淨土中阿彌陀佛爲使法音宣流,而變化出衆鳥“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而且“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經中所說的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這正是聲聞解脫教法所要修學的重要科目。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宣說的也是聲聞教法,其弟子也多是出家聲聞阿羅漢。這些,恰與印順法師說的相反。

   我們學習要依法不依人。對《佛法概論》一書要認認真真地看,如理思維,如法抉擇。

   想要依佛陀的古道修行,應該依《阿含經》來學習,這是公認的佛陀的教法。

   在家居士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對六隨念如能修行到位,至少不會墮落到叁惡道,最低還能保住人身。當以八正道調整身心,修正言行。

  考試題型

   書面考試。客觀題(70分)——填空、不定選擇;主觀題(30分)——名詞解釋、問答。填空大概30個空。不定選擇大概是20題。名詞解釋大概叁道。問答大概兩道。所有考試內容都在講綱上。

  考試要點

   一個態度,兩種真實,四個准則

   佛、釋迦牟尼是什麼意思,對釋迦佛的人間性要有一個了解

   法是什麼意思,佛法,叁藏,叁大語系

   僧是什麼意思,有哪出家五衆

   什麼是歸依,在家是哪二衆

   七衆弟子是哪七衆

   什麼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有情,五趣

   人類的特勝體現在五個方面

   四生,四食,四有

   什麼是世間,阿含是怎麼解釋世間的

   什麼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叁千大千世界,須彌世界,四大洲

   四輪,四劫

   什麼是業力,業果,業感

   因緣,叁重因緣,正因,邪因

   什麼是緣起,緣生,十二有支的各自含義,叁世兩重因果,二門四觀

   八正道的內容

   四聖谛,兩重因果,四法印的各自含義

   叁法印和叁解脫門

   聲聞戒的內容

   慚愧,忏悔,忏悔有叁種

   什麼是定,叁明,六通,

   什麼是慧,聞思修慧,如何成就

   人天乘,在家衆如何過上如法生活

   聲聞,緣覺

   佛與阿羅漢、辟支佛的區別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