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P14

  ..续本文上一页和慧根,彻悟十二缘起而成佛,但没有组建僧团、没有制戒,由此成就缘觉佛果。

  1、声闻果

   声闻弟子,指佛陀在世时听闻佛陀音声而修学之诸弟子。他们依据佛陀成佛到涅槃之间45年所说的法修行,可得四果。

   (1)四向四果

   四向: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果:果位。

   向:由见道位进入修道位后,渐次趣向果位的过程,为了证得这个果位做出努力的过程。如用种种方便和善巧,为了证得须陀洹果而不断努力,这就是须陀洹向。

   就像我们从苏州到上海,无论是坐车、坐船还是骑自行车,这个从苏州往上海的过程,是趣向目的地的过程,如四向。一旦到达上海,就到了目的地,如四果。

   一旦断除了“三结”——身见、戒禁取、疑,这三个结识不再生起,就证得了须陀洹果。为了断这三种烦恼而努力的过程,为须陀洹向。

   三结:

   A、身见:基于我们的五蕴身心,生起我见和我所见,执五蕴身心是我或我所有的。

   B、戒禁取:本意是执取非戒(如鸡戒、牛戒等)为解脱之戒,以此希望得解脱,这主要是针对外道来说的。后期论典里还把执取非道为正道也称为戒禁取。非道,就是非解脱的方法。比如,不具备解脱的正见,以八邪道为正解脱的方法与途径。

   C、疑:对须陀洹向来说,需要解决的是对佛、对法、对僧以及佛所制的戒(声闻戒)的怀疑。《清净道论》里说,需要断除的是对三世的疑惑,如过去世我存在不存在、我过去世是怎么样的、现在世有没有我、将来世有没有我等,一共是十六种疑惑。

   想要证得须陀洹果,就要用种种方便和善巧,断除三结。如果在座哪一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断掉了身见、戒禁取、疑”,那你已给自己授记你是证得初果的圣人了。

   在断了三结的基础上,其他烦恼如贪、恚、痴没有那么粗重了,已经很微薄了,那就证入了斯陀含果。贪,这里主要指欲界贪。恚,嗔恚。痴,在这里主要是说无明。欲贪、嗔恚、无明要微薄到什么程度呢?斯陀含果的圣人,在因缘成熟的时候,还会生起贪念、嗔念以及不如理、不如量的想法。但只要这些烦恼的念头一生起,他就马上能察觉到,基本上能够制止由此产生的种种生死业。

   要证得三果阿那含,需要彻底断尽“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加上欲贪和嗔恚,合称为五下分结。

   要证得四果,要断尽“五上分结”。

   五上分结是: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A、色贪:对色界种种可乐、可意境界的贪着。

   B、无色贪:对无色界种种可乐、可意境界的贪着。

   C、掉举:色界和无色界的有情,经常安住在禅定当中。当一些障缘出现的时候,他们也会丧失禅定。什么障缘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掉举。心念沉浮不定,不断向外攀缘,使心散乱,由此退失禅定。

   D、慢:色界和无色界的有情,他们的福报、寿命等远远超过欲界有情,由此产生慢心。

   E、无明:前面三果的圣人还没有断尽无明烦恼,而阿罗汉要断除一切无明烦恼。那就是对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的不知、不解、不了、不达要彻底消除,确立解脱知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

   证得初果的人,将在人间天上投生七次,绝对不会再投生第八次,在七次投生后就会得到究竟的解脱,出离三界,不再轮回。所以初果又称为“七还果”。

   二果圣人,欲贪微薄,但还没有断尽。欲贪是对欲界的贪,当然也包括男女之间的贪爱。初果圣人,淫欲还没有断掉。二果圣人,淫欲相对微薄,但也没有断尽。有时候,二果圣人也会怒气冲冲的,但不会因此做傻事。证得二果的人还会在欲界投生一次,就会证得究竟果,出离三界,不再轮回。所以二果又称为“一来果”。

   三果圣人,五下分结断尽,不会再来欲界投生,有可能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最后证得涅槃。所以三果又称为“不还果”。

   四果圣人,十个分结都断尽了。在社会和人生中的种种痛苦与烦恼,都不会再体验到,只能体验到无苦之乐,得到究竟解脱,如经中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不受后有:不会再在三界中投生,不在六道中轮回了。四果是解脱道里最高的果位。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佛的弟子,以及佛本人,证的都是阿罗汉果。

   四向四果这八种圣人,合称为“四双八辈”或“八贤圣”。《阿含经》里的“贤圣”是指圣人,那么我们所说的“贤圣僧”就是四双八辈,当然也包括佛。

   佛陀亲传弟子中最著名的阿罗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们两位都在佛陀涅槃之前先后涅槃了。佛陀涅槃后尚在人间的著名阿罗汉,如大迦叶、优波离、阿难、富楼那、摩诃迦旃延等人。

   其中,大迦叶在汉地被尊为“西天初祖”,这在《阿含经》里也有根据:佛陀为了使正法久住,在人间把佛法付嘱给大迦叶,在天上把佛法付嘱给四大天王。

   大迦叶基于这种历史重任,在佛陀涅槃的当年雨季,召集佛陀亲传的声闻弟子——五百阿罗汉——结集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到涅槃这四十多年中所说的一切经教而成《四阿含》。把佛陀所制定的戒律,结集为《八十诵律》。这是一次非常权威、圆满的结集。佛陀涅槃后的四五百年间,所有佛陀的出家弟子,都以《四阿含》、《八十诵律》为佛所说的根本经典。

   佛陀在世时,这个时期称为根本佛教时期。佛陀涅槃后至部派佛教时期,佛弟子依然遵从佛陀所说的原始经律,这个时期称为原始佛教时期。也有人把佛陀在世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统称为原始佛教,佛陀在经典里把这个原始佛教时期称为正法时期,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五百年,经过一千五百年后,佛法在印度就消亡了。佛陀对此的预言是相当精确的,在公元11世纪左右,由于回民的入侵,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但是,由于斯里兰卡,也就是汉地所说的狮子国,是个岛国,远离印度次大陆,远离了刀兵之灾,佛法在那里得到完整的保留并传承至今,又影响到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是为南传佛教(被尊称为上座部佛教),遵从的是四阿含(南传说四部,另加小部而有五部)、声闻律。

   (2)俱解脱及慧解脱

   就阿罗汉来说,所得的究竟解脱,在经典里分为两种,一种是俱解脱,一种是慧解脱。

   俱解脱:阿罗汉成就了灭尽定,同时依靠所得的慧力断尽烦恼。

   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成就灭尽定,但仅依靠无漏慧而断尽烦恼。

   两者的共通点:依靠无漏慧而断尽一切烦恼。区别在于:俱解脱是成就了灭尽定而慧解脱没有成就。

   灭尽定,又称想受灭定,又称圣定,是惟有圣人能成就的定,是九次第定中最高的定。进入这种定,没有想行所和受行所。并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成就了灭尽定。如《杂阿含•一二一二经》说五百阿罗汉中,只有九十位得三明,九十位得俱解脱,而其余的都是得慧解脱。

   没有成就相应禅定的阿罗汉,往往没有神通。得俱解脱的阿罗汉才有可能成就神通。 所以有不可思议神通的阿罗汉,人数并不多。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目犍连。他可以下到地狱,他成就了即生神变——当下作意,就可以当下显现出种种神通变化。而于神通不得自在的阿罗汉,为了显现神通,可能要准备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如果身心没有调整好,可能还显现不出来。

   《增一阿含•三二四经》里讲到,舍利弗、目犍连比试神通,但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一直没能占上风。舍利弗不仅智慧第一,神通也是相当厉害的。之所以强调舍利弗的智慧第一,那是因为相对于神通,舍利弗的智慧更为殊胜。

   但是神通也有局限性。如果身心没有调整好,神通有可能显现不出来。神通也并不是万能的。目犍连后来被外道用石块砸死就是最好的说明。

  2、辟支佛果

   缘觉乘得到的果位,称为辟支佛,又称缘觉、独觉。

   辟支佛是在无佛的时代,依靠自己的善根、慧根证悟十二缘起而成就佛果。但是,他不说法,没有声闻弟子,没有僧团,他的法住世时间不长。他灭度后,他的法可能就消失了。

  (二)佛陀的正觉

   声闻教法里的果位,依据的是断烦恼的程度。如果一切烦恼都断尽了,就证得了最究竟的果位——阿罗汉。佛陀和他的阿罗汉弟子,共证有余涅槃,他们灭度以后所证的涅槃是无余涅槃。从所断的烦恼来说,佛与他的声闻弟子是无二无别的。而后来,人们把佛越来越理想化、艺术化了。

   从《阿含经》和声闻律中看,佛陀完全就像是我们眼前的一位活生生的人,他平时要托钵、乞食、洗手,也要行立坐卧,说法时也许就对一两个人说。他说法的当机众,不像大乘经典里讲的那样——听法的人山人海,天龙八部、诸方菩萨都来,气势磅礴,惊天动地。大乘经典中,佛经常会口放光、身放光。但是在《阿含经》中,很少看到佛陀口放光、身放光。大乘经典中,经常有无量无边的菩萨从地涌出,从十方世界来到跟前,当机的鬼神、天龙八部不计其数,听法后,成千上万人得到果位。根据《阿含经》和声闻律记载,听佛陀说法的人中,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一听就生起信心的,甚至还有诽谤、谩骂的,而且佛的出家弟子里也有一些人在听佛说法后还俗了。

   通常说佛的身量是丈六金身,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托钵乞食、进入信徒家里应供的时候,怎么进得了门呢?根据律典里记载,佛陀的身高比他的同族兄弟阿难陀仅高两个手指。也就是说,佛陀的身量跟一般人的身量…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