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方便具足
在家信徒应该掌握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社会上生存。
有的在家居士道心很好,为了现生成就、即身解脱,甚至放弃了现代社会的知识和技能,一心礼拜、诵经、参加法会,而自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与社会格格不入,在经济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出现各种问题,反而造成学佛很大的障碍。
B、守护具足
对于世俗中的既得财产、地位、名誉能够善加维护,避免挥霍浪费,以守护在世俗中的种种合法利益。
在家人和出家人毕竟有不一样的地方。对在家人来说,出离心并不是放弃在世间现在拥有的一切,而是要出离对世间所有的执着。在家人基于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很多时候需要维护自己的世俗利益。
C、善知识具足
“知识”这个词本义是朋友,善知识就是指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对在家居士来说,在社会上遇到的良师益友,不管信不信佛,不管有没有修行,只要对你的生活、事业、健康有帮助,就可以称为善知识。善知识是相对于酒肉朋友、恶友损友来说的。有些人是因为共有一些不良习气而臭味相投,由此损害自己的正常生活、社会事业与身心健康,这是亲近恶知识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D、正命具足
为了在社会上生活得更安稳,更幸福,更吉祥,有保障,需要从事正当的职业、行业,对财富对权势对各种利益要取之有道。从事不正当的职业、行业、或者在正当的职业、行业中任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非法利益,这称为邪命。即使一时富得流油,却会生活在自责、不安和焦虑中,或者将来一旦东窗事发,下半辈子都陪进去了。
(2)社会生活
对于父母、妻子、师长、亲友、下属、宗教师等各种社会关系,要本着慈悲的精神、宽容的态度,以四摄法来处理。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阿含经里所说的这方面内容,与四摄的说法有所差别,但意思是一样的。
四摄六度是大乘修行的纲要,但并非大乘的不共法。声闻乘教法也强调这些,也一一具足。
布施:以自己的财产、体力、知识和技能等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
爱语:说一些宽慰语、激励语、柔软语、正直语、清净语、智慧语来帮助别人。当别人伤心、孤独、无助、无奈乃至绝望的时候,通过我们所说的话,使别人重新树立生活信心,树立基本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以此激励别人。
利行:通过善行来帮助别人获得正当的利益。
同事:跟别人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场合做相同的事情,同甘共苦,以此建立亲密感、信任感。
四摄法,是本着慈悲的精神和宽容的态度来处理一切社会关系。
(3)修学生活
佛在《杂阿含•九二七经》中说在家居士应当具足信、戒、闻、施、慧。
具足信:对三宝坚信不移。
具足戒:持戒,犯了戒要忏悔。
具足闻:在工作之余,有时间和精力就尽可能多地闻思佛法。
具足施:布施对治的是悭贪心。布施的圆满,并不是要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头目脑髓乃至性命全都布施出去,而是要对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没有悭贪之心,尽己所能地随缘帮助别人。
具足慧:通过闻思修来成就慧。
出家众由于舍弃了世俗的东西,没有妻儿需要照顾,社会责任相对少一些,有更多的时间修学佛法。对在家众来说,修学时间相对少,此五法可通过六随念来成就。
六随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念佛:不局限于口头上念佛号,更重要的在于心念。心念:可以忆念佛的功德、佛的行持,佛如何修行、如何成就、他说了哪些法等等。念佛,除了持名念佛,还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思维十八不共法,也是念佛。观察本尊的像,也是念佛。观想念佛,观想的主要是佛的功德。实相念佛:如实地思维观察诸法的真实性相,这也是一种念佛方法。大乘所说的实相: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
念法:思维法相义理及其功德利益。
念僧:思维僧是佛的弟子,弘扬行持这些法,可以作为我们的表率,我们想要闻法只有去亲近他们。
念戒:思维戒相、持戒的功德。
念施:思维布施的功德,如理思维布施的方法。
念天:天人福报比我们人类大,在于他们修行上品十善,或者成就了禅定。思维生天之因和生天后得到的果报,以此清净我们的身心。
以上这些内容,在《佛法概论》里比我讲的还要详细。
不过,《佛法概论》里有些内容也有争议。
比如225页,说到出家众持戒多是消极地制止恶行,而在家众持戒是富有积极的同情感。其实,无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都是基于慈悲喜舍止恶行善、自护而护他。227页,说到声闻戒是基于无嗔,实际上声闻戒与无嗔、无贪、无痴都是相应的,不光是基于无嗔。
在定方面的一些内容,《佛法概论》里说得非常到位。在持戒的基础上,才能修定发慧。但是印顺法师有“不入深定”的思想,所以他的著作里对定不甚强调,这在《佛法概论》里也很明显。232页,说禅定也是无明和贪欲的产物,这和经教是不相应的。如果禅定是无明贪欲的产物,那么三学里完全可以把定学去掉,变成二学了。
与人天善法相应的内容,在《佛法概论》里的第16章。书中讲到正当的职业,是放在方便具足下面的,其实这应该是正命具足的内容。书中讲到避免悭吝与浪费,是放在正命具足下面的,其实这应该属于守护具足。
部分提问:
1、善知识的标准:一个人能教导我们说,让我们对五蕴身心不要执着,生起出离心、无我心,那么他就是合格的弘法师,是善知识。如果他所说的,不是让我们出离对五蕴身心的执着,那就是与解脱相悖的,他就不是各格的法师,不是善知识。
2、无漏的戒、无漏的定、无漏的慧、解脱、解脱的知见,这五者远离一切痛苦和烦恼,是无漏和清净的,所以称为“五分法身”。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讲于5月2日,慈云记录,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佛教的果位
今天是这学期讲《佛法概论》的最后一次课了。这次讲的是解脱道最后所得的结果。上次课就戒定慧三学给大家做了简略介绍,并讲了在家居士的人天行果。今天就声闻果、缘觉果乃至佛果给大家做个介绍。
通过我这些年偶尔对一些居士的接触,了解到一般的在家居士之所以对佛教、佛法感兴趣,我想不下几个原因。第一种是基于个人在以前的人生当中的遭遇,对社会、人生、宇宙的一些神秘性的力量感到敬畏,比如对鬼神的敬畏,对人生中种种不可预测的神秘力量的兴趣,而对佛法感兴趣。第二种,基于在过去日常生活当中,由于遭遇到社会人生中的不良境遇,希望通过学佛改善自己的命运,变得更健康,更幸福,更长寿,更有钱,官更大。第三种,对社会人生种种痛苦和烦恼有比较理性、深刻、到位的认知,对自己将来乃至来世,想改善命运,提升境遇,因此学佛修行。还有就是通过对佛教经典的了解,然后确立信心,以修行解脱为目标,来进入佛门。
上述第一种人,对佛、菩萨、阿罗汉有敬畏之心,但对佛法没有基本的了解,这些人在社会上占相当多的比例。他们对佛法的基本正见都没有,甚至没有看过一部佛经,但通过看相、算命、打卦、风水、抽签等,以此对民俗佛教有一点点了解。第二种人呢,主要是通过烧香、拜佛、诵经、礼拜、祈福、消灾等,跟寺庙、出家众、佛法结个善缘。第三种,出离心使他了解更多的佛经,接触更多出家师父,具备基本的正见乃至正行。但他的学佛修行,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也可能偏离正道。第四种,是基于对佛经、佛法的基本了解而确立信心,有出离心、解脱心,一般随后会出家,成为出家人。
就学佛来说,由于个人的经历、知识、价值观等不一样,对佛法、对修行解脱的目标、要求也不一样。就解脱道来讲,是直指人生的种种痛苦和烦恼,然后用种种方便和善巧去消除它,最后得到究竟的解脱。必须生起坚定的出离心,乃至非家出家、无家学道,然后解脱。解脱道有这样的特点:特别强调出离心。佛陀成道的时候,对说不说法犹豫再三,是因为解脱道对于一般的社会大众来说,很难生信,即使生信,也很难行持,即使行持,也很难持久,即使持久,他想得到究竟的利益,也就是证果、解脱,那也是难上加难。
《佛法概论》课一共讲了九次,讲了基本的法相义理和修行次第。如果大家对这些内容没有了解的话,解脱道对你们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你们就没法去实践。
在座的,有时听课的人多一点,有时听课的人少一点,有时可能是有事情耽误了没来上课。那么你们对这门课的学习,能得到多少利益,各人是不一样的。
总体来说,人们基于人生经历不同,对佛教有种种不同态度或要求。而对佛教的究竟的果位,大家多少都有羡慕感,比如对阿罗汉、对佛的神通大力,产生敬畏、羡慕之心,这是共同的。
(一)声闻缘觉
《阿含经》里讲到的三乘佛法: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这是声闻乘里的三乘教法,跟我们现在通常讲的三乘教法——人天乘、声闻缘觉乘、菩萨乘——不一样。
人天乘:基于五戒十善的修行,使自己将来继续做人或生到天上,然后再基于各人不同的法缘,闻法修行。
声闻乘:依据佛陀所宣说的教法,依教奉行,最后证四果,最高果位是阿罗汉。
缘觉乘:在无佛的时代,依靠自己的善根…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