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其它戒罪都可以通过忏悔消除干净。

   忏悔二字,乃梵汉双举之词,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忏,为梵语忏摩之略译,乃请他忍恕之义。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期达灭罪之目的。

   忏悔,是对恶行有追悔之心,发誓后不再犯。认识到过去行为的过错、发誓后不再犯——这两个要件具足了,才是忏悔。必须真正认识到你的行为是错误的,这种承认错误不是虚假的,也不是被迫在口头上承认的,而且要发誓后不再犯。

   忏悔有相应的形式。对在家众来说,主要是心念忏和对首忏。对出家众来说,还有众法忏。

   A、心念忏

   对于轻罪:比如走路踩死蚂蚁这些轻罪,当下心中自我责备,提醒自己不要再犯,这种罪业就清净了,或者到家中、寺院中的佛像面前发露罪业发誓后不再犯,也可以忏悔清净。

   B、对首忏

   对于中罪:比如有心要杀人,但没有把他杀死。需要对一位戒行清净的出家师父发露、忏悔,发誓不再犯。出家师父首先是比丘,找不到比丘就找比丘尼,其次是沙弥、沙弥尼。

   C、众法忏

   对出家众来说,对于有些中罪,需要对四位以上的戒行清净比丘忏悔罪业。

  2、定学

   在戒行清净的基础上修定,在持戒的基础上收摄身心,使心保持一境性。

   (1)定

   “定”为梵语 sama^dhi(三摩地、三昧)之意译。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定云何?谓心一境性。”定的意思是:心专注于一个对象而不散乱。有近行定、安止定、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类别。

   安止定:又称为根本定。心达到一境性,禅支现前、具足并能很好的保持。

   近行定:接近安止定,但没有达到安止定,禅支现前但不显著、不稳定。

   四禅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属于色界的定,加上四无色界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称为四禅八定。

   四禅又称为四地,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静地。

   禅必然是定,定不一定是禅。四无色界定为什么不称为禅?因为四无色界定中,止多观少。而四禅中,可以止观双运。

   九次第定:在八定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想受灭定(又称灭尽定)。想受灭定没有想行所和受行所。因为九个定之间有次第的关系,所以称为九次第定。

   (2)三明六通

   在定学的基础上,可以成就神通和三明。

   如果没有成就基础禅定,想得神通,那是做无米之炊。有些人念佛,念着念着,有感应了,觉得自己可能有神通了,这很多都是心理作用。如果把这种心理作用夸大了,或执着于它,就变得神神叨叨了,有可能成为神汉、巫婆。

   有些人因为过去生中成就过四禅八定,具备过一些神通,这一世可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特异功能,这样的神通因福报所生。

   再就是中阴阶段,神识非常强大,这时候可以具备一些神通,比如可以穿墙过壁,可以隐身,所以鬼有鬼通,这样的神通由业报所生。

   A、六通

   六通又作六神通,这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分别为: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神足通:可以从一个地方消失,立即出现到另一个地方,外道的地遁、水遁、奇门遁甲都属于神足通。可以将身体变大或变小。可以变出多身,并可以再由多身变回一身。可在水里、土里自由出入,乃至整座山都不是障碍。可以穿墙过壁。

   天眼通:眼力很厉害,不是凡胎肉眼所能比拟的。远近都能看清。夜间眼力也没有障碍。观色无碍。

   天耳通:闻声无碍。听力不受远近距离的限制,不受障碍物的限制。

   他心通:对别人心里想什么一清二楚。

   宿命通:知道过去世发生的事情,把自己在过去世的情况都能记忆起来。

   漏尽通:知道自己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也知道别人有没有断尽烦恼。

   神通并不是无因而生的。想有神通,就要成就相应的定。比如想得天眼通要修光明遍,想穿墙过壁要修虚空遍,想水上行走、空中飞行要修地遍。想得漏尽通,要用定或慧断尽一切烦恼,成就正解脱,要依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一步一步地修。

   即使成就禅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就神通的。也许一百个成就基础四禅的人里,只有一个人能成就神通。即使成就神通,也不一定有自在神通,一作意就能想变什么就变什么。所以成就神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与外道所共的,外道也可以成就。但漏尽通是佛教独有的。

   B、三明

   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三者相应之智并称为三明,又作三达,即生死智(天眼智)、宿命智、漏尽智。

   得天眼通的人,能够知道有情死后投生到哪一道,看得一清二楚,可断除断见。

   得宿命通的人,能够看清自己过去世中在六道里无尽轮回,可断除常见。

   得漏尽通的人,一切烦恼都断尽了,依于清净的解脱慧,与中道见相应。

   这三者与佛法清净无漏的智慧相应,所以称为三明。而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与佛教的无常见、无我见、中道见没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所以不称为明。

  3、慧学

   在戒的基础上修定,在定的基础上发慧。

   (1)慧

   《成唯识论》五卷二十页云:“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慧,谓于法能有简择。”

   慧:对种种法能够抉择,确定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恶法,哪些是真正的解脱法,哪些不是解脱法,哪些是究竟的,哪些是方便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假说的。这样的智慧称之为“慧”,可以破除疑惑。

   慧学之慧,与世俗的智慧有差别。世俗的智慧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事情。而“慧”是出于清净无染的智慧,对法的抉择。世间的智慧与出世间的智慧有相通的,也有不共的。八正道中的正见,也有世俗的正见,也有出世间的正见。世俗的正见是相信因果、相信轮回、相信三世、相信有佛和阿罗汉出世等。出世间的智慧是对苦集灭道四谛的如实认知。

  (2)闻思修慧

   慧的分类:有闻、思、修三种慧。

   闻慧:听闻别人所说而成就的慧,不是自己思维的。

   思慧:不是听闻别人所说的,是自己思维所成就的慧。

   修慧:基于闻思而持戒修定,由修行所成就的慧。

   相应次第:先闻后思再修。闻思是修的基础。

   (3)四预流支与四依法

   成就闻思修慧,依四预流支。

   预流:预入法流。预入:为进入作准备。法流:八正道。预流支:为进入法流做的相应准备。预流支又称为入流分。

   四预流支: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依四预流支成就闻思修慧,要与四依法相结合。

   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亲近善知识时要依法不依人,听闻正法时要依义不依语,内正思维时要依智不依识,法次法向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成就闻慧必须亲近善知识,要依法不依人。对四种来源的经和法(从一位比丘那里得到的、从很多比丘那里得到的、从僧团当中得到的、亲自从佛陀那里得到的),都要根据根本经、根本律、根本法来判断,如果与根本的经、律、法不一致,就要舍弃掉。并不是僧团中地位高、名声大、徒众多的人,他所说的就是金科玉律。如果没有相应的基础,根本就无法判别什么样的人是善知识,什么样的法是真正的解脱法、是佛陀的教法,而哪些法是像法、是颠倒法。这样学佛是相当危险的。也许一个人把所有的财产都布施出去了,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跟随某位知识上了,如果一旦临终时醒悟到他跟随的不是善知识而是恶知识,那他一辈子上了多大的当啊。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闻思教法,深入经典,才能正确抉择。学佛修行要小心谨慎,不能跟着感觉走。

   听闻正法时要依义不依语。看相关书籍、音像资料时,都要如此,不要咬文嚼字,执文害义。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无我”就是没有我,那谁在说法、谁在听法呢?就会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不要执着于文字,而妨碍自己对法义的理解。

   内正思维时要依智不依识。智,是基于佛法正见正行而得的智慧。所谓不依识,是说不要依据世俗的情感、世俗的知识、个人的经验或基于此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来思考佛法。比如我们世间的非此即彼的判断,根本无法理解无我的含义、无生的境界。无生的境界是没有任何烦恼和痛苦。如果对无生理解成没有任何感觉,理解为灰身灭智,是不对的。

   法次法向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法:涅槃。次法:为了得到解脱、证入涅槃的方便。法次法向:为了得到解脱、证入涅槃,按照相应的次第修学八正道。了义经:直指解脱、直指涅槃的经。不了义经:不是指向解脱、涅槃而说的一些方便法。

  (二)人天善法

   在戒定慧三学的基础上,能够成就果位。具体的果位有人天果、声闻缘觉果。人天果和成就人天果的因,我们称为人天善法,或人天乘。

  1、人天乘

   人乘:以三皈五戒为乘(乘是船的意思),以此善法使我们来世生在人道。

   天乘:修学上品十善、四禅八定,导向来世生到天界的果报。

   人乘与天乘合称人天乘。

  2、在家众的如法生活

   (1)经济生活

   《杂阿含•九一经》:“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