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无意义的努力,可进入无愿解脱门。修无我观,可进入空解脱门。空即无我义。如《增一阿含•二八一经》中说“无我者即是空”。汉语的“空”在《阿含经》中只有两个意思:虚空、无我空。而在梵语和巴利语中,虚空的“空”和无我空的“空”,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词。
部分提问:
1、在原始佛教中,“一切法”、“诸法”等同于“一切行”、“诸行”,都是指一切有为法,即有漏的、染污的五蕴身心及其产生的种种活动。而后来的大乘把“法”的概念扩大了,如身心以外的器世间等。
2、“空”在汉传原始佛典中,一指虚空,二指无我之空。但这两“空”在梵语、巴利语中是两个不同的词。就无我“空”,后来大乘有“二空”之说:人我空与法我空。但在原始佛教中,人我空与法我空是同体的,都是指“一切行”,如“一切行无我”又说为“一切法无我”。所以大乘指责声闻乘不究竟是毫无道理的。
3、在原始佛教中,阿罗汉是修行解脱的最高果位。佛也是阿罗汉,佛的十大名号中,“应供”就是阿罗汉。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讲于4月26日,慈云记录,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修行与解脱
有关原始佛教的一些基本法相和义理,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了。如有情观的三科,原始佛教的世界观,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还有四法印。这些是原始佛教的核心义理和基本思想,非常基础,非常根本。我们要把握它们的精确含义。如果我们对基本义理的理解产生偏差,对修行道次第的理解产生偏差,就会走上歧路。所以对这些内容,大家要不厌其烦地思维,以便正确把握。
没有这样的基础,人们学佛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情、道听途说。对佛教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出家修行就是早晚敲木鱼诵经、平时吃素,甚至以为算命看风水的人就是“修行境界很高的人”。停留在这个层次,会对佛教产生偏见,觉得佛教是迷信或精神鸦片,是虚无缥缈的寄托,觉得学佛是放弃世间的一切,消极悲观地虚度光阴。
如果我们对法相义理没有到位的理解,也可能产生以上这样的误解和偏见,在这样的基础上修行解脱是不可能的。仅把吃素当作学佛,很可能是水中捞月,最后一场空。如果我们以为烧香磕头、上殿念经,有空就念几句佛号,这样就是修行了,未免把佛教看得太简单。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现在所学的东西与修行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太大。想修行解脱的人,必须对这些内容有精确深刻的认识,不能粗心大意或囫囵吞枣。如果觉得四圣谛、十二缘起、四法印等内容与念佛、礼拜、放生、持咒等日常修行没有什么关系,那是因为修行不到位、对佛教理解不到位,才会这样认知。
如果我们发心纯正,修行解脱的心非常坚定,深入思维,认真修行,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障碍和困惑。而把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等内容理解到位了,修行过程中的障碍会自然得到消除。
平时我们能在市面上看到的跟佛法有关的书籍,其中也未必对上述这些基本内容都理解到位了。我在这里引经据典地讲课,就是为了让大家能根据《阿含经》来理解。
现在的社会,物质文明非常发达,跟古代的社会区别太大,物欲横流。人们在这种环境中,急功近利,通常希望看一本书、诵一个咒、修一个法门就能解脱。以这种浮躁的心,很难去深入经藏了解原始教法。那样就会仅限于在口头上、形式上修行,不求甚解,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像和感情去谈佛论道。一般信众不了解经藏,往往会陷入这种状态。
这门课与我们生活与修行的关系,是非常深刻的,非常内在的。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去查相关的经典,理解消化。
我讲的内容,有些地方与《佛法概论》不太一致。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认知呢?希望大家去查一下经典,进行思维、抉择。否则,我讲得口干舌燥,你们却收获甚微。
由于时间关系,我讲课通常是点到为止,但基本上也会把重要的地方拎出来讲清楚。如果想学到更多的东西,可以根据我的讲纲,或参考西园论坛上录音笔记进一步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修行与解脱”,即原始佛法的修行次第——以什么样的次第修行,会得到什么样的果、什么样的解脱境界。
(一)三学
无论是原始教法、大乘教法还是密宗教法,无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所有的修行体系都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持戒、修定、发慧,这是一个简单的道次第。
1、戒学
戒学的很多内容,在上学期的《戒律学纲要》课程中,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可简称“五八十具”)已经学过了。
戒:梵语s/i^la,巴利语 si^la。音译尸罗,清凉义。指心防非止恶之警戒性。
(1)声闻戒
在原始教法中,戒指的是声闻戒。
声闻,是相对于菩萨来说的。声闻的字面意思是:听闻佛陀的音声来学习教法,以此来修行解脱。这样的弟子就是声闻弟子。
佛陀在世时,无论是出家弟子还是在家弟子,都有机会去亲近佛陀,听闻佛陀说法。佛缘浅薄的人,有的生在佛陀出世之前,有的生在佛陀灭度之后,不能在佛出世的时候见到佛陀。现在我们就生在佛后的时代,由此造成学佛的障碍,对佛法、对经典有疑惑时,不能倾听佛陀的亲自教诲。
相对我们来说,声闻弟子福报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轻视声闻弟子。比如我们熟悉的舍利弗、阿难等声闻弟子,都能在佛陀在世时接受佛陀亲自指导,其知见是佛陀的知见,所学的法是佛陀所说的法,所修行的次第是佛陀指导的。我们不能根据个人的感情和知见,随意批评、轻视这些声闻弟子。
声闻弟子持的声闻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类。
五戒和八戒主要是在家众受持的。
在家男众持五戒,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持五戒,称为优婆夷。
八戒是八关斋戒,是在24小时内持的戒,以过午不食这条戒为主,并持守其他七戒。过午不食这一条是斋戒。吃素不等于吃斋。所有声闻戒都跟吃素没有关系。
沙弥、沙弥尼这些出家众,持十戒。
出家众受十戒后,年满20岁可以受具足戒,具足是圆满的意思。具足戒又称为圆戒,因为它可以导向圆满的解脱。
为什么要年满20岁才可以受具足戒呢?因为人到20岁以后,个人的情感、认知,基本到达了稳定的程度。此前,人的经验不足,情感多变,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成熟,不堪修行解脱。到了20岁,心智比较成熟了,堪忍有关解脱道的修行。
具足戒:依汉地的《四分律》,比丘的戒律有250条,比丘尼的戒律有348条。
戒律主要是为了防非止恶。防非的“非”,是指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伤害其他有情的行为。伤害自己称为“障道法”,会障碍自己修行,伤害其他有情,会障碍其他人修行。持戒,是自护护他,基于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五戒中,不杀生主要是基于慈心,不偷盗主要是基于悲心,不邪淫主要是基于喜心,不妄语主要是基于舍心。八戒、十戒、具足戒,戒律更为微细,更是如此。
有人认为声闻人只保护自己,不照顾别人,这是对声闻人的误解。声闻戒是充满了慈悲心的。
(2)惭愧
有些戒非常微细,对一般人来说非常苛刻。比如对于食量大的人,或重体力劳动者,持八关斋戒就有一定难度。
所以戒,不是绝对不能犯,不是一旦犯了就像触到电网就没救了。佛陀基于智慧和慈悲,根据相应因缘制定这些戒,是为了让我们照顾好自己也照顾好别人,是用这些类似道德的规范来防非止恶,使我们能够证入解脱。如果我们离开这些规范,就会背向解脱。但众生烦恼重,因缘成熟时,有时会犯戒,但并不是一旦犯了,就要被处以极刑只有死路一条。戒律是让我们根据道心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而当烦恼炽盛、违缘出现、犯了戒的时候,我们应该基于惭愧心来忏悔。在阿含经或声闻律里面,并没有说过犯了哪条戒就必定会堕入地狱,而可能的严重结果是逐出僧团、不得解脱。所以大家对戒律不要有恐惧心,而使持戒反成为入道修行的障碍。
犯了戒,要有惭愧心。无惭无愧的人,戒律对他没有任何意义。要对自己不善、不足的地方生起惭愧心,以此断恶修善,改往修来。
惭——相对别人,自己有所不足,由此生起向上的心,见贤思齐。
愧——对自己做的不善的行为、伤害了别人的时候,愧对于人。
《成唯识论》六卷二页云:“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惭是依自法力,依于自己或依于法。
依于自:自己有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自己就能生起惭愧心。
依于法:依于佛法而生起惭愧心。
愧:依于世间力。依于世间的法律或伦理、道德。
如果一个人,自己没有道德,没有责任感,不学佛法,把世间的法律和道德也弃之不顾,那他肯定是个恐怖分子。没有惭愧心,就会无恶不做,甚至做恶事都有借口。比如借口说某人活着是浪费粮食。
所以惭愧是持戒的重要心理基础。
(3)忏悔
人无完人,谁都可能犯错。佛陀虽然制定了戒律规范我们的行止,但也同时给我们认错、改过的机会。这正体现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所以戒不在于不犯,而在于犯后能如法地发露忏悔。犯戒后如法忏悔,有些罪就能清净。只要不是极重罪如四根本罪…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