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作、無意義的努力,可進入無願解脫門。修無我觀,可進入空解脫門。空即無我義。如《增一阿含•二八一經》中說“無我者即是空”。漢語的“空”在《阿含經》中只有兩個意思:虛空、無我空。而在梵語和巴利語中,虛空的“空”和無我空的“空”,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詞。

  部分提問:

   1、在原始佛教中,“一切法”、“諸法”等同于“一切行”、“諸行”,都是指一切有爲法,即有漏的、染汙的五蘊身心及其産生的種種活動。而後來的大乘把“法”的概念擴大了,如身心以外的器世間等。

   2、“空”在漢傳原始佛典中,一指虛空,二指無我之空。但這兩“空”在梵語、巴利語中是兩個不同的詞。就無我“空”,後來大乘有“二空”之說:人我空與法我空。但在原始佛教中,人我空與法我空是同體的,都是指“一切行”,如“一切行無我”又說爲“一切法無我”。所以大乘指責聲聞乘不究竟是毫無道理的。

   3、在原始佛教中,阿羅漢是修行解脫的最高果位。佛也是阿羅漢,佛的十大名號中,“應供”就是阿羅漢。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

  (講于4月26日,慈雲記錄,內容經恒強法師指正)

  修行與解脫

   有關原始佛教的一些基本法相和義理,我們在前面的課程中已經學習過了。如有情觀的叁科,原始佛教的世界觀,十二緣起,四聖谛,八正道,還有四法印。這些是原始佛教的核心義理和基本思想,非常基礎,非常根本。我們要把握它們的精確含義。如果我們對基本義理的理解産生偏差,對修行道次第的理解産生偏差,就會走上歧路。所以對這些內容,大家要不厭其煩地思維,以便正確把握。

   沒有這樣的基礎,人們學佛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感情、道聽途說。對佛教不了解的人,會認爲出家修行就是早晚敲木魚誦經、平時吃素,甚至以爲算命看風水的人就是“修行境界很高的人”。停留在這個層次,會對佛教産生偏見,覺得佛教是迷信或精神鴉片,是虛無缥缈的寄托,覺得學佛是放棄世間的一切,消極悲觀地虛度光陰。

   如果我們對法相義理沒有到位的理解,也可能産生以上這樣的誤解和偏見,在這樣的基礎上修行解脫是不可能的。僅把吃素當作學佛,很可能是水中撈月,最後一場空。如果我們以爲燒香磕頭、上殿念經,有空就念幾句佛號,這樣就是修行了,未免把佛教看得太簡單。

   所以,大家不要覺得現在所學的東西與修行沒有關系,或關系不太大。想修行解脫的人,必須對這些內容有精確深刻的認識,不能粗心大意或囫囵吞棗。如果覺得四聖谛、十二緣起、四法印等內容與念佛、禮拜、放生、持咒等日常修行沒有什麼關系,那是因爲修行不到位、對佛教理解不到位,才會這樣認知。

   如果我們發心純正,修行解脫的心非常堅定,深入思維,認真修行,其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障礙和困惑。而把四聖谛、八正道、十二緣起等內容理解到位了,修行過程中的障礙會自然得到消除。

   平時我們能在市面上看到的跟佛法有關的書籍,其中也未必對上述這些基本內容都理解到位了。我在這裏引經據典地講課,就是爲了讓大家能根據《阿含經》來理解。

   現在的社會,物質文明非常發達,跟古代的社會區別太大,物欲橫流。人們在這種環境中,急功近利,通常希望看一本書、誦一個咒、修一個法門就能解脫。以這種浮躁的心,很難去深入經藏了解原始教法。那樣就會僅限于在口頭上、形式上修行,不求甚解,根據自己的經驗、想像和感情去談佛論道。一般信衆不了解經藏,往往會陷入這種狀態。

   這門課與我們生活與修行的關系,是非常深刻的,非常內在的。希望大家課後能夠去查相關的經典,理解消化。

   我講的內容,有些地方與《佛法概論》不太一致。爲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認知呢?希望大家去查一下經典,進行思維、抉擇。否則,我講得口幹舌燥,你們卻收獲甚微。

   由于時間關系,我講課通常是點到爲止,但基本上也會把重要的地方拎出來講清楚。如果想學到更多的東西,可以根據我的講綱,或參考西園論壇上錄音筆記進一步學習。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修行與解脫”,即原始佛法的修行次第——以什麼樣的次第修行,會得到什麼樣的果、什麼樣的解脫境界。

  (一)叁學

   無論是原始教法、大乘教法還是密宗教法,無論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所有的修行體系都可以概括爲戒定慧叁學。持戒、修定、發慧,這是一個簡單的道次第。

  1、戒學

   戒學的很多內容,在上學期的《戒律學綱要》課程中,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可簡稱“五八十具”)已經學過了。

   戒:梵語s/i^la,巴利語 si^la。音譯屍羅,清涼義。指心防非止惡之警戒性。

   (1)聲聞戒

   在原始教法中,戒指的是聲聞戒。

   聲聞,是相對于菩薩來說的。聲聞的字面意思是:聽聞佛陀的音聲來學習教法,以此來修行解脫。這樣的弟子就是聲聞弟子。

   佛陀在世時,無論是出家弟子還是在家弟子,都有機會去親近佛陀,聽聞佛陀說法。佛緣淺薄的人,有的生在佛陀出世之前,有的生在佛陀滅度之後,不能在佛出世的時候見到佛陀。現在我們就生在佛後的時代,由此造成學佛的障礙,對佛法、對經典有疑惑時,不能傾聽佛陀的親自教誨。

   相對我們來說,聲聞弟子福報很大。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不能輕視聲聞弟子。比如我們熟悉的舍利弗、阿難等聲聞弟子,都能在佛陀在世時接受佛陀親自指導,其知見是佛陀的知見,所學的法是佛陀所說的法,所修行的次第是佛陀指導的。我們不能根據個人的感情和知見,隨意批評、輕視這些聲聞弟子。

   聲聞弟子持的聲聞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類。

   五戒和八戒主要是在家衆受持的。

   在家男衆持五戒,稱爲優婆塞;在家女衆持五戒,稱爲優婆夷。

   八戒是八關齋戒,是在24小時內持的戒,以過午不食這條戒爲主,並持守其他七戒。過午不食這一條是齋戒。吃素不等于吃齋。所有聲聞戒都跟吃素沒有關系。

   沙彌、沙彌尼這些出家衆,持十戒。

   出家衆受十戒後,年滿20歲可以受具足戒,具足是圓滿的意思。具足戒又稱爲圓戒,因爲它可以導向圓滿的解脫。

   爲什麼要年滿20歲才可以受具足戒呢?因爲人到20歲以後,個人的情感、認知,基本到達了穩定的程度。此前,人的經驗不足,情感多變,人生觀、價值觀都沒有成熟,不堪修行解脫。到了20歲,心智比較成熟了,堪忍有關解脫道的修行。

   具足戒:依漢地的《四分律》,比丘的戒律有250條,比丘尼的戒律有348條。

   戒律主要是爲了防非止惡。防非的“非”,是指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傷害其他有情的行爲。傷害自己稱爲“障道法”,會障礙自己修行,傷害其他有情,會障礙其他人修行。持戒,是自護護他,基于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五戒中,不殺生主要是基于慈心,不偷盜主要是基于悲心,不邪淫主要是基于喜心,不妄語主要是基于舍心。八戒、十戒、具足戒,戒律更爲微細,更是如此。

   有人認爲聲聞人只保護自己,不照顧別人,這是對聲聞人的誤解。聲聞戒是充滿了慈悲心的。

   (2)慚愧

   有些戒非常微細,對一般人來說非常苛刻。比如對于食量大的人,或重體力勞動者,持八關齋戒就有一定難度。

   所以戒,不是絕對不能犯,不是一旦犯了就像觸到電網就沒救了。佛陀基于智慧和慈悲,根據相應因緣製定這些戒,是爲了讓我們照顧好自己也照顧好別人,是用這些類似道德的規範來防非止惡,使我們能夠證入解脫。如果我們離開這些規範,就會背向解脫。但衆生煩惱重,因緣成熟時,有時會犯戒,但並不是一旦犯了,就要被處以極刑只有死路一條。戒律是讓我們根據道心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而當煩惱熾盛、違緣出現、犯了戒的時候,我們應該基于慚愧心來忏悔。在阿含經或聲聞律裏面,並沒有說過犯了哪條戒就必定會墮入地獄,而可能的嚴重結果是逐出僧團、不得解脫。所以大家對戒律不要有恐懼心,而使持戒反成爲入道修行的障礙。

   犯了戒,要有慚愧心。無慚無愧的人,戒律對他沒有任何意義。要對自己不善、不足的地方生起慚愧心,以此斷惡修善,改往修來。

   慚——相對別人,自己有所不足,由此生起向上的心,見賢思齊。

   愧——對自己做的不善的行爲、傷害了別人的時候,愧對于人。

   《成唯識論》六卷二頁雲:“雲何爲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爲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爲業。雲何爲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爲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爲業。”

   慚是依自法力,依于自己或依于法。

   依于自:自己有社會道德感和責任感,自己就能生起慚愧心。

   依于法:依于佛法而生起慚愧心。

   愧:依于世間力。依于世間的法律或倫理、道德。

   如果一個人,自己沒有道德,沒有責任感,不學佛法,把世間的法律和道德也棄之不顧,那他肯定是個恐怖分子。沒有慚愧心,就會無惡不做,甚至做惡事都有借口。比如借口說某人活著是浪費糧食。

   所以慚愧是持戒的重要心理基礎。

   (3)忏悔

   人無完人,誰都可能犯錯。佛陀雖然製定了戒律規範我們的行止,但也同時給我們認錯、改過的機會。這正體現了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所以戒不在于不犯,而在于犯後能如法地發露忏悔。犯戒後如法忏悔,有些罪就能清淨。只要不是極重罪如四根本罪…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