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其它戒罪都可以通過忏悔消除幹淨。

   忏悔二字,乃梵漢雙舉之詞,謂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忏,爲梵語忏摩之略譯,乃請他忍恕之義。悔,爲追悔、悔過之義,即追悔過去之罪,期達滅罪之目的。

   忏悔,是對惡行有追悔之心,發誓後不再犯。認識到過去行爲的過錯、發誓後不再犯——這兩個要件具足了,才是忏悔。必須真正認識到你的行爲是錯誤的,這種承認錯誤不是虛假的,也不是被迫在口頭上承認的,而且要發誓後不再犯。

   忏悔有相應的形式。對在家衆來說,主要是心念忏和對首忏。對出家衆來說,還有衆法忏。

   A、心念忏

   對于輕罪:比如走路踩死螞蟻這些輕罪,當下心中自我責備,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這種罪業就清淨了,或者到家中、寺院中的佛像面前發露罪業發誓後不再犯,也可以忏悔清淨。

   B、對首忏

   對于中罪:比如有心要殺人,但沒有把他殺死。需要對一位戒行清淨的出家師父發露、忏悔,發誓不再犯。出家師父首先是比丘,找不到比丘就找比丘尼,其次是沙彌、沙彌尼。

   C、衆法忏

   對出家衆來說,對于有些中罪,需要對四位以上的戒行清淨比丘忏悔罪業。

  2、定學

   在戒行清淨的基礎上修定,在持戒的基礎上收攝身心,使心保持一境性。

   (1)定

   “定”爲梵語 sama^dhi(叁摩地、叁昧)之意譯。品類足論一卷叁頁雲:“定雲何?謂心一境性。”定的意思是:心專注于一個對象而不散亂。有近行定、安止定、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類別。

   安止定:又稱爲根本定。心達到一境性,禅支現前、具足並能很好的保持。

   近行定:接近安止定,但沒有達到安止定,禅支現前但不顯著、不穩定。

   四禅如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屬于色界的定,加上四無色界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合稱爲四禅八定。

   四禅又稱爲四地,初禅——離生喜樂地,二禅——定生喜樂地,叁禅——離喜妙樂地,四禅——舍念清靜地。

   禅必然是定,定不一定是禅。四無色界定爲什麼不稱爲禅?因爲四無色界定中,止多觀少。而四禅中,可以止觀雙運。

   九次第定:在八定的基礎上再加一個想受滅定(又稱滅盡定)。想受滅定沒有想行所和受行所。因爲九個定之間有次第的關系,所以稱爲九次第定。

   (2)叁明六通

   在定學的基礎上,可以成就神通和叁明。

   如果沒有成就基礎禅定,想得神通,那是做無米之炊。有些人念佛,念著念著,有感應了,覺得自己可能有神通了,這很多都是心理作用。如果把這種心理作用誇大了,或執著于它,就變得神神叨叨了,有可能成爲神漢、巫婆。

   有些人因爲過去生中成就過四禅八定,具備過一些神通,這一世可能有一些與生俱來的特異功能,這樣的神通因福報所生。

   再就是中陰階段,神識非常強大,這時候可以具備一些神通,比如可以穿牆過壁,可以隱身,所以鬼有鬼通,這樣的神通由業報所生。

   A、六通

   六通又作六神通,這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分別爲: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神足通:可以從一個地方消失,立即出現到另一個地方,外道的地遁、水遁、奇門遁甲都屬于神足通。可以將身體變大或變小。可以變出多身,並可以再由多身變回一身。可在水裏、土裏自由出入,乃至整座山都不是障礙。可以穿牆過壁。

   天眼通:眼力很厲害,不是凡胎肉眼所能比擬的。遠近都能看清。夜間眼力也沒有障礙。觀色無礙。

   天耳通:聞聲無礙。聽力不受遠近距離的限製,不受障礙物的限製。

   他心通:對別人心裏想什麼一清二楚。

   宿命通:知道過去世發生的事情,把自己在過去世的情況都能記憶起來。

   漏盡通:知道自己已經斷除了一切煩惱,也知道別人有沒有斷盡煩惱。

   神通並不是無因而生的。想有神通,就要成就相應的定。比如想得天眼通要修光明遍,想穿牆過壁要修虛空遍,想水上行走、空中飛行要修地遍。想得漏盡通,要用定或慧斷盡一切煩惱,成就正解脫,要依八正道、叁十七道品,一步一步地修。

   即使成就禅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就神通的。也許一百個成就基礎四禅的人裏,只有一個人能成就神通。即使成就神通,也不一定有自在神通,一作意就能想變什麼就變什麼。所以成就神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與外道所共的,外道也可以成就。但漏盡通是佛教獨有的。

   B、叁明

   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叁者相應之智並稱爲叁明,又作叁達,即生死智(天眼智)、宿命智、漏盡智。

   得天眼通的人,能夠知道有情死後投生到哪一道,看得一清二楚,可斷除斷見。

   得宿命通的人,能夠看清自己過去世中在六道裏無盡輪回,可斷除常見。

   得漏盡通的人,一切煩惱都斷盡了,依于清淨的解脫慧,與中道見相應。

   這叁者與佛法清淨無漏的智慧相應,所以稱爲叁明。而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與佛教的無常見、無我見、中道見沒有內在的因果關系,所以不稱爲明。

  3、慧學

   在戒的基礎上修定,在定的基礎上發慧。

   (1)慧

   《成唯識論》五卷二十頁雲:“雲何爲慧?于所觀境,簡擇爲性。斷疑爲業。”

   《俱舍論》四卷叁頁雲:“慧,謂于法能有簡擇。”

   慧:對種種法能夠抉擇,確定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惡法,哪些是真正的解脫法,哪些不是解脫法,哪些是究竟的,哪些是方便的,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假說的。這樣的智慧稱之爲“慧”,可以破除疑惑。

   慧學之慧,與世俗的智慧有差別。世俗的智慧是基于自己的經驗來判斷事情。而“慧”是出于清淨無染的智慧,對法的抉擇。世間的智慧與出世間的智慧有相通的,也有不共的。八正道中的正見,也有世俗的正見,也有出世間的正見。世俗的正見是相信因果、相信輪回、相信叁世、相信有佛和阿羅漢出世等。出世間的智慧是對苦集滅道四谛的如實認知。

  (2)聞思修慧

   慧的分類:有聞、思、修叁種慧。

   聞慧:聽聞別人所說而成就的慧,不是自己思維的。

   思慧:不是聽聞別人所說的,是自己思維所成就的慧。

   修慧:基于聞思而持戒修定,由修行所成就的慧。

   相應次第:先聞後思再修。聞思是修的基礎。

   (3)四預流支與四依法

   成就聞思修慧,依四預流支。

   預流:預入法流。預入:爲進入作准備。法流:八正道。預流支:爲進入法流做的相應准備。預流支又稱爲入流分。

   四預流支: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依四預流支成就聞思修慧,要與四依法相結合。

   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親近善知識時要依法不依人,聽聞正法時要依義不依語,內正思維時要依智不依識,法次法向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成就聞慧必須親近善知識,要依法不依人。對四種來源的經和法(從一位比丘那裏得到的、從很多比丘那裏得到的、從僧團當中得到的、親自從佛陀那裏得到的),都要根據根本經、根本律、根本法來判斷,如果與根本的經、律、法不一致,就要舍棄掉。並不是僧團中地位高、名聲大、徒衆多的人,他所說的就是金科玉律。如果沒有相應的基礎,根本就無法判別什麼樣的人是善知識,什麼樣的法是真正的解脫法、是佛陀的教法,而哪些法是像法、是顛倒法。這樣學佛是相當危險的。也許一個人把所有的財産都布施出去了,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跟隨某位知識上了,如果一旦臨終時醒悟到他跟隨的不是善知識而是惡知識,那他一輩子上了多大的當啊。所以,我們必須好好地聞思教法,深入經典,才能正確抉擇。學佛修行要小心謹慎,不能跟著感覺走。

   聽聞正法時要依義不依語。看相關書籍、音像資料時,都要如此,不要咬文嚼字,執文害義。如果僅從字面上理解,“無我”就是沒有我,那誰在說法、誰在聽法呢?就會鑽到牛角尖裏出不來。不要執著于文字,而妨礙自己對法義的理解。

   內正思維時要依智不依識。智,是基于佛法正見正行而得的智慧。所謂不依識,是說不要依據世俗的情感、世俗的知識、個人的經驗或基于此所形成的思維定勢來思考佛法。比如我們世間的非此即彼的判斷,根本無法理解無我的含義、無生的境界。無生的境界是沒有任何煩惱和痛苦。如果對無生理解成沒有任何感覺,理解爲灰身滅智,是不對的。

   法次法向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法:涅槃。次法:爲了得到解脫、證入涅槃的方便。法次法向:爲了得到解脫、證入涅槃,按照相應的次第修學八正道。了義經:直指解脫、直指涅槃的經。不了義經:不是指向解脫、涅槃而說的一些方便法。

  (二)人天善法

   在戒定慧叁學的基礎上,能夠成就果位。具體的果位有人天果、聲聞緣覺果。人天果和成就人天果的因,我們稱爲人天善法,或人天乘。

  1、人天乘

   人乘:以叁皈五戒爲乘(乘是船的意思),以此善法使我們來世生在人道。

   天乘:修學上品十善、四禅八定,導向來世生到天界的果報。

   人乘與天乘合稱人天乘。

  2、在家衆的如法生活

   (1)經濟生活

   《雜阿含•九一經》:“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爲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