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方便具足
在家信徒應該掌握適應時代、適應社會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在社會上生存。
有的在家居士道心很好,爲了現生成就、即身解脫,甚至放棄了現代社會的知識和技能,一心禮拜、誦經、參加法會,而自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與社會格格不入,在經濟上、生活上、人際關系上出現各種問題,反而造成學佛很大的障礙。
B、守護具足
對于世俗中的既得財産、地位、名譽能夠善加維護,避免揮霍浪費,以守護在世俗中的種種合法利益。
在家人和出家人畢竟有不一樣的地方。對在家人來說,出離心並不是放棄在世間現在擁有的一切,而是要出離對世間所有的執著。在家人基于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很多時候需要維護自己的世俗利益。
C、善知識具足
“知識”這個詞本義是朋友,善知識就是指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對在家居士來說,在社會上遇到的良師益友,不管信不信佛,不管有沒有修行,只要對你的生活、事業、健康有幫助,就可以稱爲善知識。善知識是相對于酒肉朋友、惡友損友來說的。有些人是因爲共有一些不良習氣而臭味相投,由此損害自己的正常生活、社會事業與身心健康,這是親近惡知識帶來的煩惱和痛苦。
D、正命具足
爲了在社會上生活得更安穩,更幸福,更吉祥,有保障,需要從事正當的職業、行業,對財富對權勢對各種利益要取之有道。從事不正當的職業、行業、或者在正當的職業、行業中任用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非法利益,這稱爲邪命。即使一時富得流油,卻會生活在自責、不安和焦慮中,或者將來一旦東窗事發,下半輩子都陪進去了。
(2)社會生活
對于父母、妻子、師長、親友、下屬、宗教師等各種社會關系,要本著慈悲的精神、寬容的態度,以四攝法來處理。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阿含經裏所說的這方面內容,與四攝的說法有所差別,但意思是一樣的。
四攝六度是大乘修行的綱要,但並非大乘的不共法。聲聞乘教法也強調這些,也一一具足。
布施:以自己的財産、體力、知識和技能等不求回報地幫助別人。
愛語:說一些寬慰語、激勵語、柔軟語、正直語、清淨語、智慧語來幫助別人。當別人傷心、孤獨、無助、無奈乃至絕望的時候,通過我們所說的話,使別人重新樹立生活信心,樹立基本的社會道德感和責任感,以此激勵別人。
利行:通過善行來幫助別人獲得正當的利益。
同事:跟別人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場合做相同的事情,同甘共苦,以此建立親密感、信任感。
四攝法,是本著慈悲的精神和寬容的態度來處理一切社會關系。
(3)修學生活
佛在《雜阿含•九二七經》中說在家居士應當具足信、戒、聞、施、慧。
具足信:對叁寶堅信不移。
具足戒:持戒,犯了戒要忏悔。
具足聞:在工作之余,有時間和精力就盡可能多地聞思佛法。
具足施:布施對治的是悭貪心。布施的圓滿,並不是要把自己所有的財産、頭目腦髓乃至性命全都布施出去,而是要對自己擁有的一切都沒有悭貪之心,盡己所能地隨緣幫助別人。
具足慧:通過聞思修來成就慧。
出家衆由于舍棄了世俗的東西,沒有妻兒需要照顧,社會責任相對少一些,有更多的時間修學佛法。對在家衆來說,修學時間相對少,此五法可通過六隨念來成就。
六隨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念佛:不局限于口頭上念佛號,更重要的在于心念。心念:可以憶念佛的功德、佛的行持,佛如何修行、如何成就、他說了哪些法等等。念佛,除了持名念佛,還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思維十八不共法,也是念佛。觀察本尊的像,也是念佛。觀想念佛,觀想的主要是佛的功德。實相念佛:如實地思維觀察諸法的真實性相,這也是一種念佛方法。大乘所說的實相: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
念法:思維法相義理及其功德利益。
念僧:思維僧是佛的弟子,弘揚行持這些法,可以作爲我們的表率,我們想要聞法只有去親近他們。
念戒:思維戒相、持戒的功德。
念施:思維布施的功德,如理思維布施的方法。
念天:天人福報比我們人類大,在于他們修行上品十善,或者成就了禅定。思維生天之因和生天後得到的果報,以此清淨我們的身心。
以上這些內容,在《佛法概論》裏比我講的還要詳細。
不過,《佛法概論》裏有些內容也有爭議。
比如225頁,說到出家衆持戒多是消極地製止惡行,而在家衆持戒是富有積極的同情感。其實,無論是出家衆還是在家衆,都是基于慈悲喜舍止惡行善、自護而護他。227頁,說到聲聞戒是基于無嗔,實際上聲聞戒與無嗔、無貪、無癡都是相應的,不光是基于無嗔。
在定方面的一些內容,《佛法概論》裏說得非常到位。在持戒的基礎上,才能修定發慧。但是印順法師有“不入深定”的思想,所以他的著作裏對定不甚強調,這在《佛法概論》裏也很明顯。232頁,說禅定也是無明和貪欲的産物,這和經教是不相應的。如果禅定是無明貪欲的産物,那麼叁學裏完全可以把定學去掉,變成二學了。
與人天善法相應的內容,在《佛法概論》裏的第16章。書中講到正當的職業,是放在方便具足下面的,其實這應該是正命具足的內容。書中講到避免悭吝與浪費,是放在正命具足下面的,其實這應該屬于守護具足。
部分提問:
1、善知識的標准:一個人能教導我們說,讓我們對五蘊身心不要執著,生起出離心、無我心,那麼他就是合格的弘法師,是善知識。如果他所說的,不是讓我們出離對五蘊身心的執著,那就是與解脫相悖的,他就不是各格的法師,不是善知識。
2、無漏的戒、無漏的定、無漏的慧、解脫、解脫的知見,這五者遠離一切痛苦和煩惱,是無漏和清淨的,所以稱爲“五分法身”。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
(講于5月2日,慈雲記錄,內容經恒強法師指正)
佛教的果位
今天是這學期講《佛法概論》的最後一次課了。這次講的是解脫道最後所得的結果。上次課就戒定慧叁學給大家做了簡略介紹,並講了在家居士的人天行果。今天就聲聞果、緣覺果乃至佛果給大家做個介紹。
通過我這些年偶爾對一些居士的接觸,了解到一般的在家居士之所以對佛教、佛法感興趣,我想不下幾個原因。第一種是基于個人在以前的人生當中的遭遇,對社會、人生、宇宙的一些神秘性的力量感到敬畏,比如對鬼神的敬畏,對人生中種種不可預測的神秘力量的興趣,而對佛法感興趣。第二種,基于在過去日常生活當中,由于遭遇到社會人生中的不良境遇,希望通過學佛改善自己的命運,變得更健康,更幸福,更長壽,更有錢,官更大。第叁種,對社會人生種種痛苦和煩惱有比較理性、深刻、到位的認知,對自己將來乃至來世,想改善命運,提升境遇,因此學佛修行。還有就是通過對佛教經典的了解,然後確立信心,以修行解脫爲目標,來進入佛門。
上述第一種人,對佛、菩薩、阿羅漢有敬畏之心,但對佛法沒有基本的了解,這些人在社會上占相當多的比例。他們對佛法的基本正見都沒有,甚至沒有看過一部佛經,但通過看相、算命、打卦、風水、抽簽等,以此對民俗佛教有一點點了解。第二種人呢,主要是通過燒香、拜佛、誦經、禮拜、祈福、消災等,跟寺廟、出家衆、佛法結個善緣。第叁種,出離心使他了解更多的佛經,接觸更多出家師父,具備基本的正見乃至正行。但他的學佛修行,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也可能偏離正道。第四種,是基于對佛經、佛法的基本了解而確立信心,有出離心、解脫心,一般隨後會出家,成爲出家人。
就學佛來說,由于個人的經曆、知識、價值觀等不一樣,對佛法、對修行解脫的目標、要求也不一樣。就解脫道來講,是直指人生的種種痛苦和煩惱,然後用種種方便和善巧去消除它,最後得到究竟的解脫。必須生起堅定的出離心,乃至非家出家、無家學道,然後解脫。解脫道有這樣的特點:特別強調出離心。佛陀成道的時候,對說不說法猶豫再叁,是因爲解脫道對于一般的社會大衆來說,很難生信,即使生信,也很難行持,即使行持,也很難持久,即使持久,他想得到究竟的利益,也就是證果、解脫,那也是難上加難。
《佛法概論》課一共講了九次,講了基本的法相義理和修行次第。如果大家對這些內容沒有了解的話,解脫道對你們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的,你們就沒法去實踐。
在座的,有時聽課的人多一點,有時聽課的人少一點,有時可能是有事情耽誤了沒來上課。那麼你們對這門課的學習,能得到多少利益,各人是不一樣的。
總體來說,人們基于人生經曆不同,對佛教有種種不同態度或要求。而對佛教的究竟的果位,大家多少都有羨慕感,比如對阿羅漢、對佛的神通大力,産生敬畏、羨慕之心,這是共同的。
(一)聲聞緣覺
《阿含經》裏講到的叁乘佛法: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這是聲聞乘裏的叁乘教法,跟我們現在通常講的叁乘教法——人天乘、聲聞緣覺乘、菩薩乘——不一樣。
人天乘:基于五戒十善的修行,使自己將來繼續做人或生到天上,然後再基于各人不同的法緣,聞法修行。
聲聞乘:依據佛陀所宣說的教法,依教奉行,最後證四果,最高果位是阿羅漢。
緣覺乘:在無佛的時代,依靠自己的善根…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