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和慧根,徹悟十二緣起而成佛,但沒有組建僧團、沒有製戒,由此成就緣覺佛果。

  1、聲聞果

   聲聞弟子,指佛陀在世時聽聞佛陀音聲而修學之諸弟子。他們依據佛陀成佛到涅槃之間45年所說的法修行,可得四果。

   (1)四向四果

   四向: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

   四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果:果位。

   向:由見道位進入修道位後,漸次趣向果位的過程,爲了證得這個果位做出努力的過程。如用種種方便和善巧,爲了證得須陀洹果而不斷努力,這就是須陀洹向。

   就像我們從蘇州到上海,無論是坐車、坐船還是騎自行車,這個從蘇州往上海的過程,是趣向目的地的過程,如四向。一旦到達上海,就到了目的地,如四果。

   一旦斷除了“叁結”——身見、戒禁取、疑,這叁個結識不再生起,就證得了須陀洹果。爲了斷這叁種煩惱而努力的過程,爲須陀洹向。

   叁結:

   A、身見:基于我們的五蘊身心,生起我見和我所見,執五蘊身心是我或我所有的。

   B、戒禁取:本意是執取非戒(如雞戒、牛戒等)爲解脫之戒,以此希望得解脫,這主要是針對外道來說的。後期論典裏還把執取非道爲正道也稱爲戒禁取。非道,就是非解脫的方法。比如,不具備解脫的正見,以八邪道爲正解脫的方法與途徑。

   C、疑:對須陀洹向來說,需要解決的是對佛、對法、對僧以及佛所製的戒(聲聞戒)的懷疑。《清淨道論》裏說,需要斷除的是對叁世的疑惑,如過去世我存在不存在、我過去世是怎麼樣的、現在世有沒有我、將來世有沒有我等,一共是十六種疑惑。

   想要證得須陀洹果,就要用種種方便和善巧,斷除叁結。如果在座哪一位,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已經斷掉了身見、戒禁取、疑”,那你已給自己授記你是證得初果的聖人了。

   在斷了叁結的基礎上,其他煩惱如貪、恚、癡沒有那麼粗重了,已經很微薄了,那就證入了斯陀含果。貪,這裏主要指欲界貪。恚,嗔恚。癡,在這裏主要是說無明。欲貪、嗔恚、無明要微薄到什麼程度呢?斯陀含果的聖人,在因緣成熟的時候,還會生起貪念、嗔念以及不如理、不如量的想法。但只要這些煩惱的念頭一生起,他就馬上能察覺到,基本上能夠製止由此産生的種種生死業。

   要證得叁果阿那含,需要徹底斷盡“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疑,加上欲貪和嗔恚,合稱爲五下分結。

   要證得四果,要斷盡“五上分結”。

   五上分結是: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A、色貪:對色界種種可樂、可意境界的貪著。

   B、無色貪:對無色界種種可樂、可意境界的貪著。

   C、掉舉:色界和無色界的有情,經常安住在禅定當中。當一些障緣出現的時候,他們也會喪失禅定。什麼障緣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掉舉。心念沈浮不定,不斷向外攀緣,使心散亂,由此退失禅定。

   D、慢:色界和無色界的有情,他們的福報、壽命等遠遠超過欲界有情,由此産生慢心。

   E、無明:前面叁果的聖人還沒有斷盡無明煩惱,而阿羅漢要斷除一切無明煩惱。那就是對十二緣起、四聖谛、八正道的不知、不解、不了、不達要徹底消除,確立解脫知見,得究竟圓滿的智慧。

   證得初果的人,將在人間天上投生七次,絕對不會再投生第八次,在七次投生後就會得到究竟的解脫,出離叁界,不再輪回。所以初果又稱爲“七還果”。

   二果聖人,欲貪微薄,但還沒有斷盡。欲貪是對欲界的貪,當然也包括男女之間的貪愛。初果聖人,淫欲還沒有斷掉。二果聖人,淫欲相對微薄,但也沒有斷盡。有時候,二果聖人也會怒氣沖沖的,但不會因此做傻事。證得二果的人還會在欲界投生一次,就會證得究竟果,出離叁界,不再輪回。所以二果又稱爲“一來果”。

   叁果聖人,五下分結斷盡,不會再來欲界投生,有可能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最後證得涅槃。所以叁果又稱爲“不還果”。

   四果聖人,十個分結都斷盡了。在社會和人生中的種種痛苦與煩惱,都不會再體驗到,只能體驗到無苦之樂,得到究竟解脫,如經中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會再在叁界中投生,不在六道中輪回了。四果是解脫道裏最高的果位。舍利弗、目犍連、阿難等佛的弟子,以及佛本人,證的都是阿羅漢果。

   四向四果這八種聖人,合稱爲“四雙八輩”或“八賢聖”。《阿含經》裏的“賢聖”是指聖人,那麼我們所說的“賢聖僧”就是四雙八輩,當然也包括佛。

   佛陀親傳弟子中最著名的阿羅漢: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他們兩位都在佛陀涅槃之前先後涅槃了。佛陀涅槃後尚在人間的著名阿羅漢,如大迦葉、優波離、阿難、富樓那、摩诃迦旃延等人。

   其中,大迦葉在漢地被尊爲“西天初祖”,這在《阿含經》裏也有根據:佛陀爲了使正法久住,在人間把佛法付囑給大迦葉,在天上把佛法付囑給四大天王。

   大迦葉基于這種曆史重任,在佛陀涅槃的當年雨季,召集佛陀親傳的聲聞弟子——五百阿羅漢——結集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到涅槃這四十多年中所說的一切經教而成《四阿含》。把佛陀所製定的戒律,結集爲《八十誦律》。這是一次非常權威、圓滿的結集。佛陀涅槃後的四五百年間,所有佛陀的出家弟子,都以《四阿含》、《八十誦律》爲佛所說的根本經典。

   佛陀在世時,這個時期稱爲根本佛教時期。佛陀涅槃後至部派佛教時期,佛弟子依然遵從佛陀所說的原始經律,這個時期稱爲原始佛教時期。也有人把佛陀在世時期及部派佛教時期統稱爲原始佛教,佛陀在經典裏把這個原始佛教時期稱爲正法時期,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五百年,經過一千五百年後,佛法在印度就消亡了。佛陀對此的預言是相當精確的,在公元11世紀左右,由于回民的入侵,導致了佛教在印度的滅亡。

   但是,由于斯裏蘭卡,也就是漢地所說的獅子國,是個島國,遠離印度次大陸,遠離了刀兵之災,佛法在那裏得到完整的保留並傳承至今,又影響到泰國、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地,是爲南傳佛教(被尊稱爲上座部佛教),遵從的是四阿含(南傳說四部,另加小部而有五部)、聲聞律。

   (2)俱解脫及慧解脫

   就阿羅漢來說,所得的究竟解脫,在經典裏分爲兩種,一種是俱解脫,一種是慧解脫。

   俱解脫:阿羅漢成就了滅盡定,同時依靠所得的慧力斷盡煩惱。

   慧解脫:阿羅漢沒有成就滅盡定,但僅依靠無漏慧而斷盡煩惱。

   兩者的共通點:依靠無漏慧而斷盡一切煩惱。區別在于:俱解脫是成就了滅盡定而慧解脫沒有成就。

   滅盡定,又稱想受滅定,又稱聖定,是惟有聖人能成就的定,是九次第定中最高的定。進入這種定,沒有想行所和受行所。並不是所有的阿羅漢都成就了滅盡定。如《雜阿含•一二一二經》說五百阿羅漢中,只有九十位得叁明,九十位得俱解脫,而其余的都是得慧解脫。

   沒有成就相應禅定的阿羅漢,往往沒有神通。得俱解脫的阿羅漢才有可能成就神通。 所以有不可思議神通的阿羅漢,人數並不多。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是目犍連。他可以下到地獄,他成就了即生神變——當下作意,就可以當下顯現出種種神通變化。而于神通不得自在的阿羅漢,爲了顯現神通,可能要准備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如果身心沒有調整好,可能還顯現不出來。

   《增一阿含•叁二四經》裏講到,舍利弗、目犍連比試神通,但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一直沒能占上風。舍利弗不僅智慧第一,神通也是相當厲害的。之所以強調舍利弗的智慧第一,那是因爲相對于神通,舍利弗的智慧更爲殊勝。

   但是神通也有局限性。如果身心沒有調整好,神通有可能顯現不出來。神通也並不是萬能的。目犍連後來被外道用石塊砸死就是最好的說明。

  2、辟支佛果

   緣覺乘得到的果位,稱爲辟支佛,又稱緣覺、獨覺。

   辟支佛是在無佛的時代,依靠自己的善根、慧根證悟十二緣起而成就佛果。但是,他不說法,沒有聲聞弟子,沒有僧團,他的法住世時間不長。他滅度後,他的法可能就消失了。

  (二)佛陀的正覺

   聲聞教法裏的果位,依據的是斷煩惱的程度。如果一切煩惱都斷盡了,就證得了最究竟的果位——阿羅漢。佛陀和他的阿羅漢弟子,共證有余涅槃,他們滅度以後所證的涅槃是無余涅槃。從所斷的煩惱來說,佛與他的聲聞弟子是無二無別的。而後來,人們把佛越來越理想化、藝術化了。

   從《阿含經》和聲聞律中看,佛陀完全就像是我們眼前的一位活生生的人,他平時要托缽、乞食、洗手,也要行立坐臥,說法時也許就對一兩個人說。他說法的當機衆,不像大乘經典裏講的那樣——聽法的人山人海,天龍八部、諸方菩薩都來,氣勢磅礴,驚天動地。大乘經典中,佛經常會口放光、身放光。但是在《阿含經》中,很少看到佛陀口放光、身放光。大乘經典中,經常有無量無邊的菩薩從地湧出,從十方世界來到跟前,當機的鬼神、天龍八部不計其數,聽法後,成千上萬人得到果位。根據《阿含經》和聲聞律記載,聽佛陀說法的人中,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一聽就生起信心的,甚至還有誹謗、謾罵的,而且佛的出家弟子裏也有一些人在聽佛說法後還俗了。

   通常說佛的身量是丈六金身,如果是這樣的話,他托缽乞食、進入信徒家裏應供的時候,怎麼進得了門呢?根據律典裏記載,佛陀的身高比他的同族兄弟阿難陀僅高兩個手指。也就是說,佛陀的身量跟一般人的身量…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