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潮湿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假父母,不因淫欲。
化生,依业力自然而生。如地狱中的众生,如天人,如往生到极乐世界。
2、四食
众生如何延续生命?依靠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段食:口鼻摄受的食物。比如饭、菜、汤、氧气……要分段摄取。
触食:狭义的“触”,是身体感受到的;广义的“触”,还包括其他各根感受到的。“触食”的“触”,指广义的。比如眼见山河大地感到愉悦,觉得“秀色可餐”,以此长养身心。
思食:基于个人的愿望、希望,维持生命。比如一个人求生的欲望、对长寿的追求、对社会的理想等。
识食:有取识、结生识。有情死亡之后,投生到下一道,我们的色身带不去,而有取识和结生识,使生命从上一生到下一生。
3、四有
四有是生命的四个阶段。
生有:投生的一刹那。
死有:死亡的一刹那。
本有:由生有到死有之间的过程。
中有:死亡之后、投生之前。又称中阴。
4、无常相续的有情论
生命轮回的两个基本原因——无明和爱。
无明:对佛法不知不解不了不达。
爱:包括境界爱和自体爱。境界爱,比如男女间的贪爱。自体爱,是出于我执,对自己产生的爱。
未修行者,不能解脱,因为无明。
修行者,不能解脱,因为爱。
修行入手处,不在于认识身外的世界,而在于改造身心。身心是我们修行的道场。身外求法,好比缘木求鱼。我们应该认识身心,对治烦恼和痛苦。
神秀那首著名的偈子是相当到位的:“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依此而行,非常稳妥。
如果脱离、忽略了身心,修行无处着手。
有人也诵经,也礼拜,也布施,也供养,也赶法会……如果对身心没有观照,这就是“空花佛事”了,是徒劳的。
部分提问(问题本身我在网上听不见):
1、礼拜、持咒、诵经时,应该保持正念。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身心保持觉察力。
2、大家喜欢旅游,看到山河大地,起了这种可爱的感觉,这就是触食。听音乐、闻香味、吃口香糖,都是基于触食。
3、进食时,要如理起观。吃段食时,当它是亲骨肉一样,以此避免对段食的贪著。对触食,以此作观:牛剥了皮,扔在地上,被地上的东西刺痛的感觉。以此避免对触食的贪著。并不意味着要断食,而是不要贪著它们。
4、饿鬼道,也有胎生,也有化生。
5、欲界天的天人的六根,跟人差不多。而无色界天的天人,无色身,六根当中只有意根。
6、读《西藏生死书》,可以使人更了解中阴身。中阴身的样子,起初跟生前差不多,只是略小一些,比如生前一米八的人,这时候可能变成一米六了。然后会越来越小,慢慢变成下一生的样子。比如下一生做狗,就变成狗的样子了。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讲于3月22日下午)
慈云记录,经恒强法师指正
四、世界观
上次课讲的有情观,是分析有情的身心,在三界中如何生死轮回,在生死轮回中如何相续。这次讲世界观。
(一)世间
“世间”又说为“世界”。“世界”这个词,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通常指外在的客观世界,这与原始佛教中的“世界”有明显不同。
1、世间义
在原始佛教经典中,“世间”与“世界”是同一个词,只是说法不同,而世间更常用。“世”指的是在时间上的变化,而“间”是在空间上,时间与空间的交合的存在,称之为“世间”。
世间的本义:可毁灭、可破坏的,可灭的。
《杂阿含•三二一经》中说:“危脆败坏是名世间”。“危脆”的意思是说一旦外在环境、条件产生变化,它就可能改变,非常脆弱。就像鸡蛋一样,容易破。“败坏”:容易变质。凡是危脆败坏的,我们都称为世间。
《杂阿含•一三○七经》:“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杂•二三○经》说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触、由触而生受,是名世间。
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组成了我们的身心,及产生身心的一切活动。五受阴则强调我们身心及身心活动的有漏性、染污性。这种有漏的、染污的身心及其活动也称五取蕴。五取蕴即五受阴。阿含经把我们有漏的、染污的身心及其活动称为“世间”。
我们的认知活动需要根尘识三者交互产生作用,缺一不可。比如,我现在用手接触这个杯子,感到杯子里水的温暖,此活动为身触(不同于六尘中的触尘,下同)。身根(手的触觉神经)接触到外在的六尘(这个杯子),身识马上发生作用识别杯子里水的温暖而产生身触。再由这种温暖带来心里好不好等感觉,就是受。只有根尘识都具备了,就会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而阿含经把这种由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触、由触而生受的身心活动称为世间。根尘识三者交合作用称为触,由触产生各种各样的受。
原始佛教经典中的世间就是上述这样的概念,而到了后期,世间的概念又进一步扩大了。
2、世间的分类
这是后期论典中对世间的分类。
(1)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
(2)器世间:物质世界,没有情感、情识。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
(3)五蕴世间:这是阿含经中“世间”的含义。被称为五受阴世间或五取蕴世间。五阴和五受阴的区别,正如“窗帘”与“好的窗帘”,前者是中性的,后者则带有感情的判断。五受阴区别于五阴就是强调五阴的有漏性、染污性。五取蕴也是这样。
3、世间的特点
(1)世间无数。
有情世间无数。器世间也是无数的,比如行星、恒星都是无穷无尽的,有十方世界。
(2)世间是不断成坏的。
比如地球、太阳都有寿命。成、住、坏、空为一大劫。
成——从无到有。
住——形成后保持稳定性。
坏——外在条件变化,本身也变化了。
空——消失了。
任何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对普通事物,我们一般说“生住异灭”,而世间是“成住坏空”。
(3)有情依于器世间。
有情需要外在的生存条件。一旦器世间等外在条件变化,有情也会随之变化,如迁徙或灭亡。
(4)世间的净秽是业感的。
世间的净秽是基于善恶、有漏无漏、染污清静,就是直接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
东方净土、西方净土的众生,不造作五逆罪。而我们依存的娑婆世界,被称为“五浊恶世”,这是有情的共业所感。
(二)三界
三界是对世间的分类,依据有情的身心特点而划分。有情不同的身心活动,造成三界的不同特点。三界中,有情身心会造作不善业,带来苦果。《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三界又称三有,指三种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
1、欲界
欲界的有情,具有种种欲望,被欲望所污染。
这里的有情具有淫欲——两性之间的欲望,具有情欲——友情、亲情等情感,具有色欲——对外在物质的欲望,具有食欲——对四食特别是段食的追求。
人类居住的四大洲、天人居住的六欲天,及地狱、傍生、饿鬼,都是欲界。被诸多欲驱使,欲界众生造作种种业。
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有情的欲望越淡。
(1)四天王天
四天王天是四大天王所居住的天。四大天王是佛教的四大护法。释迦佛涅槃时把佛法付嘱给人天,在人间付嘱给迦叶和阿难,在天上付嘱给四大天王。
(2)忉利天
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分为三十三个辖区,由三十三位天王统治。中央有一位天主,四周有三十二位小天王。在过去世中,这三十三位天王是好朋友,后来一起修行,一起生到三十三天,做了天王。
(3)夜摩天
“夜摩”,又称“焰摩”等,是“阎魔”的不同音译。说阎魔王在地狱,是民俗信仰,不是佛教的教义。
(4)兜率天
弥勒菩萨在那里。
(5)化乐天
这里的有情,可依自己的意念变化出种种美妙境界供自己享受。
(6)他化自在天
这里的有情不用自己变化,把别人的美好境界直接拿过来享受就行了,他们坐享其成,福报极大。
他化自在天顶有魔天宫,魔王住在其中,欲界所有的有情,都在其掌控中。所谓“逃不出魔掌”,就是此意。
一般我们说的魔,有烦恼魔——感受到的种种不如意;有死魔——死亡,对一般人来说极其恐惧。而天魔真实存在,居住在天宫里。
2、色界
色界相对于欲界,有情的欲望变得很淡,远离了淫欲和食欲(主要指对四食中段食的追求),有清净的色质,身体相对于欲界来说非常清净,无男女之别,长相庄严。色界有情的身形不同,越往上,身体越庄严、越高大,寿命也越长。他们有身光,身体相当于一个小宇宙,散发出种种光明。
色界有情依住的共有十八天。分为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三天、外道无想天、佛教五净居天,基本与四禅的境界相对应。
如初禅天的有情成就了初禅,经常安住在初禅中;二禅天的有情成就了二禅,经常安住在二禅中……
无想天:外道成就的最高的定是无想定,他们安住在无想定中。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