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P3

  ..續本文上一頁。如潮濕環境中的微生物,不假父母,不因淫欲。

   化生,依業力自然而生。如地獄中的衆生,如天人,如往生到極樂世界。

  2、四食

   衆生如何延續生命?依靠四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段食:口鼻攝受的食物。比如飯、菜、湯、氧氣……要分段攝取。

   觸食:狹義的“觸”,是身體感受到的;廣義的“觸”,還包括其他各根感受到的。“觸食”的“觸”,指廣義的。比如眼見山河大地感到愉悅,覺得“秀色可餐”,以此長養身心。

   思食:基于個人的願望、希望,維持生命。比如一個人求生的欲望、對長壽的追求、對社會的理想等。

   識食:有取識、結生識。有情死亡之後,投生到下一道,我們的色身帶不去,而有取識和結生識,使生命從上一生到下一生。

  3、四有

   四有是生命的四個階段。

   生有:投生的一刹那。

   死有:死亡的一刹那。

   本有:由生有到死有之間的過程。

   中有:死亡之後、投生之前。又稱中陰。

  4、無常相續的有情論

   生命輪回的兩個基本原因——無明和愛。

   無明:對佛法不知不解不了不達。

   愛:包括境界愛和自體愛。境界愛,比如男女間的貪愛。自體愛,是出于我執,對自己産生的愛。

   未修行者,不能解脫,因爲無明。

   修行者,不能解脫,因爲愛。

   修行入手處,不在于認識身外的世界,而在于改造身心。身心是我們修行的道場。身外求法,好比緣木求魚。我們應該認識身心,對治煩惱和痛苦。

   神秀那首著名的偈子是相當到位的:“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依此而行,非常穩妥。

   如果脫離、忽略了身心,修行無處著手。

   有人也誦經,也禮拜,也布施,也供養,也趕法會……如果對身心沒有觀照,這就是“空花佛事”了,是徒勞的。

  部分提問(問題本身我在網上聽不見):

   1、禮拜、持咒、誦經時,應該保持正念。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身心保持覺察力。

   2、大家喜歡旅遊,看到山河大地,起了這種可愛的感覺,這就是觸食。聽音樂、聞香味、吃口香糖,都是基于觸食。

   3、進食時,要如理起觀。吃段食時,當它是親骨肉一樣,以此避免對段食的貪著。對觸食,以此作觀:牛剝了皮,扔在地上,被地上的東西刺痛的感覺。以此避免對觸食的貪著。並不意味著要斷食,而是不要貪著它們。

   4、餓鬼道,也有胎生,也有化生。

   5、欲界天的天人的六根,跟人差不多。而無色界天的天人,無色身,六根當中只有意根。

   6、讀《西藏生死書》,可以使人更了解中陰身。中陰身的樣子,起初跟生前差不多,只是略小一些,比如生前一米八的人,這時候可能變成一米六了。然後會越來越小,慢慢變成下一生的樣子。比如下一生做狗,就變成狗的樣子了。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講于3月22日下午)

  慈雲記錄,經恒強法師指正

  四、世界觀

   上次課講的有情觀,是分析有情的身心,在叁界中如何生死輪回,在生死輪回中如何相續。這次講世界觀。

  (一)世間

   “世間”又說爲“世界”。“世界”這個詞,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中,通常指外在的客觀世界,這與原始佛教中的“世界”有明顯不同。

  1、世間義

   在原始佛教經典中,“世間”與“世界”是同一個詞,只是說法不同,而世間更常用。“世”指的是在時間上的變化,而“間”是在空間上,時間與空間的交合的存在,稱之爲“世間”。

   世間的本義:可毀滅、可破壞的,可滅的。

   《雜阿含•叁二一經》中說:“危脆敗壞是名世間”。“危脆”的意思是說一旦外在環境、條件産生變化,它就可能改變,非常脆弱。就像雞蛋一樣,容易破。“敗壞”:容易變質。凡是危脆敗壞的,我們都稱爲世間。

   《雜阿含•一叁○七經》:“何等爲世間,謂五受陰。”《雜•二叁○經》說根塵識叁者和合而生觸、由觸而生受,是名世間。

   五陰,即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組成了我們的身心,及産生身心的一切活動。五受陰則強調我們身心及身心活動的有漏性、染汙性。這種有漏的、染汙的身心及其活動也稱五取蘊。五取蘊即五受陰。阿含經把我們有漏的、染汙的身心及其活動稱爲“世間”。

   我們的認知活動需要根塵識叁者交互産生作用,缺一不可。比如,我現在用手接觸這個杯子,感到杯子裏水的溫暖,此活動爲身觸(不同于六塵中的觸塵,下同)。身根(手的觸覺神經)接觸到外在的六塵(這個杯子),身識馬上發生作用識別杯子裏水的溫暖而産生身觸。再由這種溫暖帶來心裏好不好等感覺,就是受。只有根塵識都具備了,就會産生正常的認知活動。而阿含經把這種由根塵識叁者和合而生觸、由觸而生受的身心活動稱爲世間。根塵識叁者交合作用稱爲觸,由觸産生各種各樣的受。

   原始佛教經典中的世間就是上述這樣的概念,而到了後期,世間的概念又進一步擴大了。

  2、世間的分類

   這是後期論典中對世間的分類。

   (1)有情世間:又作衆生世間、有情界。指一切有情衆生。

   (2)器世間:物質世界,沒有情感、情識。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國土等。

   (3)五蘊世間:這是阿含經中“世間”的含義。被稱爲五受陰世間或五取蘊世間。五陰和五受陰的區別,正如“窗簾”與“好的窗簾”,前者是中性的,後者則帶有感情的判斷。五受陰區別于五陰就是強調五陰的有漏性、染汙性。五取蘊也是這樣。

  3、世間的特點

   (1)世間無數。

   有情世間無數。器世間也是無數的,比如行星、恒星都是無窮無盡的,有十方世界。

   (2)世間是不斷成壞的。

   比如地球、太陽都有壽命。成、住、壞、空爲一大劫。

   成——從無到有。

   住——形成後保持穩定性。

   壞——外在條件變化,本身也變化了。

   空——消失了。

   任何事物都會經曆成住壞空。對普通事物,我們一般說“生住異滅”,而世間是“成住壞空”。

   (3)有情依于器世間。

   有情需要外在的生存條件。一旦器世間等外在條件變化,有情也會隨之變化,如遷徙或滅亡。

   (4)世間的淨穢是業感的。

   世間的淨穢是基于善惡、有漏無漏、染汙清靜,就是直接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動。

   東方淨土、西方淨土的衆生,不造作五逆罪。而我們依存的娑婆世界,被稱爲“五濁惡世”,這是有情的共業所感。

  (二)叁界

   叁界是對世間的分類,依據有情的身心特點而劃分。有情不同的身心活動,造成叁界的不同特點。叁界中,有情身心會造作不善業,帶來苦果。《法華經》中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

   叁界又稱叁有,指叁種存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天。

  1、欲界

   欲界的有情,具有種種欲望,被欲望所汙染。

   這裏的有情具有淫欲——兩性之間的欲望,具有情欲——友情、親情等情感,具有色欲——對外在物質的欲望,具有食欲——對四食特別是段食的追求。

   人類居住的四大洲、天人居住的六欲天,及地獄、傍生、餓鬼,都是欲界。被諸多欲驅使,欲界衆生造作種種業。

   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有情的欲望越淡。

   (1)四天王天

   四天王天是四大天王所居住的天。四大天王是佛教的四大護法。釋迦佛涅槃時把佛法付囑給人天,在人間付囑給迦葉和阿難,在天上付囑給四大天王。

   (2)忉利天

   忉利天又稱叁十叁天,分爲叁十叁個轄區,由叁十叁位天王統治。中央有一位天主,四周有叁十二位小天王。在過去世中,這叁十叁位天王是好朋友,後來一起修行,一起生到叁十叁天,做了天王。

   (3)夜摩天

   “夜摩”,又稱“焰摩”等,是“閻魔”的不同音譯。說閻魔王在地獄,是民俗信仰,不是佛教的教義。

   (4)兜率天

   彌勒菩薩在那裏。

   (5)化樂天

   這裏的有情,可依自己的意念變化出種種美妙境界供自己享受。

   (6)他化自在天

   這裏的有情不用自己變化,把別人的美好境界直接拿過來享受就行了,他們坐享其成,福報極大。

   他化自在天頂有魔天宮,魔王住在其中,欲界所有的有情,都在其掌控中。所謂“逃不出魔掌”,就是此意。

   一般我們說的魔,有煩惱魔——感受到的種種不如意;有死魔——死亡,對一般人來說極其恐懼。而天魔真實存在,居住在天宮裏。

  2、色界

   色界相對于欲界,有情的欲望變得很淡,遠離了淫欲和食欲(主要指對四食中段食的追求),有清淨的色質,身體相對于欲界來說非常清淨,無男女之別,長相莊嚴。色界有情的身形不同,越往上,身體越莊嚴、越高大,壽命也越長。他們有身光,身體相當于一個小宇宙,散發出種種光明。

   色界有情依住的共有十八天。分爲初禅叁天、二禅叁天、叁禅叁天、四禅叁天、外道無想天、佛教五淨居天,基本與四禅的境界相對應。

   如初禅天的有情成就了初禅,經常安住在初禅中;二禅天的有情成就了二禅,經常安住在二禅中……

   無想天:外道成就的最高的定是無想定,他們安住在無想定中。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