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P4

  ..續本文上一頁 五淨居天:成就了阿那含果的聖者,圓寂後到此。

   色界天的最高天又稱爲“有頂天”,是有物質地方的最高的天。

  3、無色界

   無色界的有情,無色身,只有受想行識等相應的心法和心所法。

   無色界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與四無色定相應。如非想非非想處天的有情,能安住在非想非非想處定中。

  4、叁千大千世界

   (1)須彌世界

   須彌世界又稱小世界,是佛教宏觀宇宙中最小的一個體系,以須彌山爲中心。須彌,意爲妙高。

   須彌山周圍有八山八海。八山是環形的山,一環套一環,須彌山在其中異峰突起,共是九山,每兩座環形山之間都有海,九山之間共有八海。下面有金水風空四輪。空輪是沒有物質的。

   簡單地說,一日一月所照的地方是一小世界,最高到初禅天。

   (2)四大洲

   這個小世界最外圍的兩座環形山中有一大海,海裏有四大洲,人就居住在四大洲上。

   A、東勝身洲:這裏的人相貌莊嚴,故名“勝身”。

   B、南瞻部洲:我們就居住在這裏。南瞻部洲又稱南閻浮提,因盛産閻浮樹故有此名。

   C、北俱盧洲:俱盧,意爲殊勝,即指這裏的人福報極大,幾乎感受不到什麼痛苦和煩惱。

   D、西牛貨洲:盛産牛,這裏的人經常用牛交換貨物,故名。

   (3)叁千大千世界

   叁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教化的範圍。

   一個大千世界由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由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由一千個須彌世界組成。

   叁千大千世界指的是一個大千世界,意爲一個大千世界有上述小千、中千、大千這樣的叁個層次,而不是指叁千個大千世界。

   一個小世界,最高是初禅天。一個小千世界,最高是二禅天。一個中千世界,最高是叁禅天。一個大千世界,最高是四禅天。——這是佛教宏觀的宇宙體系。

  (叁)世界的演變

  1、四輪

   世界的形成:

   最初是暗無天日,杳杳冥冥,一片虛空。漸漸起風了,成爲風輪。風積雲降雨,雨水構成了水輪。水輪上又起風,風在水面上形成泡沫,有了物質,物質逐漸凝成金輪,金輪上形成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上漸有生物。

  2、四劫

   世界的變化,要經曆四劫(四中劫):成、住、壞、空。

   四中劫各自包括二十小劫。

   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人減壽一歲,減到十歲爲止,此爲一減劫。再逐漸從人壽十歲增加上去,每隔一百年,人增壽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爲止,此爲一增劫。一增一減,名一小劫。每一中劫包括二十小劫。

   四中劫共成一大劫,一大劫即包括八十小劫。

  3、人類社會的演變

   世界形成時,光音天的天人閑逛下來,出于好奇,到山河大地各處去玩。

   光音天的人,交流起來不需要發出聲音,而是口中放光,代替聲音。他們有神足通,一念之間即可從一處到另一處,飛來飛去,覺得很好玩。

   玩累了,要找吃的,地上自然冒出一種像乳酪一樣的糖漿,很好喝,他們就停留在這裏。但吃這種東西吃多了,色身越來越粗重,他們飛不走了。慢慢地,糖漿沒了,他們開始吃地皮,這種地皮就像菌類,也非常美味。吃了地皮後,色身更加粗重,更飛不起來了,只能跳了。地皮沒了,他們又吃自然生長出的一種稻谷,這種稻谷不需耕種就自動長出,也沒有殼,還是很美味的。吃了這些,他們的色身更爲粗重,沒有以前那樣莊嚴了,逐漸有了男女之別,男女之別越來越明顯,成了男女之相。後來,男女之間又産生了依戀,有的男女有了兩性行爲。

   起初,他們覺得兩性行爲很可恥,要處罰發生兩性行爲的人,畫一個圈,把男的囚禁其中,其女可憐其男,于是送飲食給他,于是稱她爲他的妻子。這種情況越來越多,慢慢就成爲正常的了。

   有了家庭,就有了房子,有了村莊,有了部落,有了國家,有了國王和軍隊,漸次而生,形成了人類社會。由于五逆十惡之業,有的人死後就成爲傍生、餓鬼、地獄衆生等,産生了叁惡道,不斷輪回。

   但有的有情意識到這一點,就遠離不善業,成就善業,持戒乃至出家修行。

   出家修行的,是婆羅門階層。不修行的統治者,是刹帝利階層。農工商平民,是吠舍階層。無人身自由的,從事下賤業的,是首陀羅階層。——這是印度的傳說。

   依正見者,可成就解脫,成爲阿羅漢,或成佛。

   釋迦佛與彌勒幾乎同時發心,而釋迦佛更爲精進,先成佛。彌勒菩薩是釋迦佛的聲聞弟子,蒙佛授記,將來決定成佛,現在正在積累成佛的資糧。

   原始經典中,不是誰都能被稱爲菩薩的,只有兩位菩薩,一是釋迦佛成佛之前,二是彌勒菩薩。

   龍華叁會:彌勒菩薩將在龍華樹下成等正覺,叁次說法,把釋迦佛未度完的衆生度脫。

   彌勒所說的法,與釋迦佛所說的法,無二無別,也是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這是進入涅槃境界的叁十七種修行科目)。在他方世界,還有其他佛(如阿彌陀佛)在說法,也在說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這是解脫法,依法可成就解脫道。對此,我們要好好聞思,好好修行,聞而能持,持而能久,不可輕視誹謗。

   世間,是人的身心及其活動。我們如果抛開身心,遠離我們的身心活動,研究外在的世界,這跟修行解脫沒有太大關系。佛教講的小世界,是爲了讓我們了解,我們所依住的器世間是無常的。

   對叁界的理解,不要離開有情的身心。其實這叁界,與有情的身心緊密相關。一個人有淫欲,就生在欲界中。斷除淫欲,對段食的欲望變輕,證得四禅,即能安住在色界境界中。這時你不是色界衆生,但你跟色界衆生一樣,安住在色界的情境當中。證得四無色界定,就能和無色界衆生一樣,安住在無色界的情境中。成就四禅,可升天。或成就上品十善業,在中陰成就禅定,也可能升天。

   佛教所說的世界,不是佛陀以他的智慧解釋世界如何産生,有沒有邊際,不是解釋身心以外的世界怎麼樣,而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身心並改造我們的身心,這才是精要所在。把握不了這一點,就是舍本逐末,隔靴搔癢,離題萬裏。

  部分提問:

  1、佛教所說的有情,是從光音天下來的,與進化論所說的不太一樣。

  2、須彌世界與地球的關系,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裏講過,在第9章,121頁。

  3、初人是最初的人,由化生而來,從光音天往下逐漸投生,不依父母爲緣。

  4、龍華叁會,第一會度的是釋迦佛時持五戒的,第二會度的是釋迦佛時受叁皈的,第叁會度的是釋迦佛時僅僅稱了聲“南無佛”的。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

  講于3月29日下午

  (慈雲整理,筆記內容經恒強法師指正)

   上次課講了世界觀,特別強調了“世間”的含義是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原始佛教的特點是以人爲本。至于外在世間是否有邊等問題,被稱爲“十四無記”,佛陀認爲這些問題與修行解脫沒有太大關系,所以不回答。講到器世間的演變,只是幫助我們理解器世間是無常變化的,以此可以起修無常觀。

  上次課後所提的問題中,關于“萬法唯識”,其通解是:萬法皆是虛妄不實的,只有識是真實存在的,所以說一切唯心造,由此成立唯識學。但“萬法”是特指的,即意根所對的法塵——意境法,這意境法不是真實的。意境法,或者我們所說的概念法,是由心識所生的種種法。基于對自身及外界的認知能力,由此産生的情感、經驗、哲學、藝術、文化及其他種種,都是意境法,唯識所現。

  但這並不意味著,前五根及所感受到的前五塵,不是真實存在的。如果說五根五塵沒有真實性,全是唯識所現,那我們這個世界就亂套了。比如殺人犯告訴法官,證人見他殺人並非真實,只是證人識所變現的。盜竊犯也告訴法官他的罪行是別人識所變現的不是真實的。我們這個世界肯定亂套。

   其實唯識與修行境界直接相關。禅定中見到的種種境界,不是真實存在的,全是識所變現的。神通變化出的景象,也是依識所現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萬法唯識”中的“萬法”是特指意境法的。

  五、業力與因果

  (一)業力思想

   原始佛教對業並沒有特別強調,《阿含經》是直指解脫、直指涅槃的,而把業具體化了,如關系解脫的叁十七道品。業力思想的發達,是在部派佛教時期及後來,業與因果思想結合,産生了比較複雜的業力思想。

   業,梵語karman,巴利語kamma,音譯爲羯磨。羯磨,造作義。

   比如說話,是口在造作;工作、吃飯等肢體行爲,也是造作;起種種念頭、計劃,反複思考,這些心理活動也是造作。有情的身口意種種活動都稱爲造作。可見業的本義是非常簡單的。

   但業與因果關系一結合,不僅強調活動本身,而更強調引發的結果,而形成系統的業力思想。

   業力思想是這樣解釋“業”的:做事情一般來說都會産生相應結果。由過去行爲延續下來形成的力量,能直接引發相應的結果,由于存在這樣的力量,所以把這種行爲稱之爲業。

   業爲産生果報之因,故稱業因;由業所報之果,稱爲業果。相應業因,産生相應業果,由業産生果報,爲業報。

   善業引發善報,惡業引發惡報,這是一般的“業感說”。我們現在遭受種種境遇,都跟過去的所作所爲直接相關,苦樂都是過去業所招感而來。一般來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有時也有相…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