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反的情況,比如,一個人臉皮越厚,心越黑,可能越有錢。所以,精確的說法是:善有樂報,惡有苦報。樂報是指:會避免做壞事時的恐懼不安,也不會坐牢,即使一時被人誤解,也不會帶來苦報。而有人做壞事,被公安局、紀委懲罰,這就有了苦報。也有人做壞事做得“高明”,沒有被有關部門抓到證據,但由此産生的恐懼、緊張、不安是舍離不掉的。也許在這一期生命中,他幹的壞事都沒被其他人知道,但到了臨終進入中陰階段,惡業如放電影一般重放一遍,種種恐怖景象現前,會讓他恐懼、緊張、不安,必然導致來世惡報。這就是俗話說的“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偏進來”、“禍福無門,由人自招”。
苦報,不僅是受到法律懲罰,或妻離子散,不僅是得和失。苦報和樂報,主要是善惡業直接給身心帶來的苦受、樂受,並不局限于世俗的法律和倫理道德的評價。
如果業給你帶來的快樂是安隱的,導向無漏的,必然會給你帶來清淨、吉祥,這樣的業就是善業。反之則是惡業。佛經裏判定善和惡的標准是——給身心帶來樂受還是苦受。但是種種感官刺激,是不是樂受呢?聽迪士高音樂,享受聲色犬馬,是不是樂受呢?樂受,有現世樂、究竟樂。現世樂,是當下身心的快樂,如感官刺激,但因爲是短暫的終究會消失,所以是壞苦。究竟樂,是究竟的快樂,是解脫,證入涅槃。苦受,有當下的苦,也有長久的生死輪回苦。所以善惡業的終極標准是由此帶來的是究竟樂還是輪回苦。
有的業,不違反法律,但與解脫相悖。如沈迷于聲色犬馬,會使我們玩物喪志,不能清靜無爲,這是不善業。持戒修定,如果由于我們世俗欲望太重,可能一時會覺得苦,但可以把我們導向解脫,所以這是善業。總之,導向解脫的,是善業;導向生死輪回的,是惡業。
基于業力與因果思想,我們知道苦樂等一切果報決非偶然,是由善惡業招感而來,這稱爲業感。以衆生造作生死業因來解釋有情的生死輪回,這就稱爲業感緣起。
業感說的價值:
(1)自力創造非他力:
反神力而說業力、自力。
如果對因果報應理解不到位,會導致宿命論,這是佛法反對的。比如我們去看相、打卦、算命,是因爲相信宿命論,相信命運已經決定了。或者認爲存在主宰神,比如上帝、梵天,以及我們口頭上的老天爺。這樣我們不是怨天尤人,就是一味求神保佑,而這是被《阿含經》駁斥的。
原始佛法告訴我們,現在的境遇與我們個人行爲直接相關,而非決定于神力、外力。佛陀反對關于“造物主”的看法。《中阿含•十七•伽彌尼經》記載伽彌尼對佛陀說,大梵天能使衆生死後生于善處,希望佛陀也能這樣。佛陀比喻說,把石頭扔進湖水,自會沈底,如果有人圍繞湖邊合掌祈禱,希望石頭浮到水面,有這個可能嗎?不可能的。造重大惡業的人也必然墮入叁惡道,不會因爲別人祈禱而生于天上。《增阿含•一四八經》中說到,佛陀的姨母——大愛道有一天對佛陀說希望世尊延壽無窮,恒久保護有情,佛陀則說這種說法是不如法的。修行就要自己依教奉行,而不是寄托于外力。對佛法信受奉行,而且到位,才能得解脫、證涅槃。佛陀既否定了大梵天能改變因果報應的能力,也告訴我們,不要把佛菩薩神化,不要當成是我們命運的主宰神。那樣的話,剛出離了對鬼神的迷信,又開始神化佛菩薩,豈不是剛逃脫狼窩又跳進火坑了?
(2)機會均等非特殊:
反種姓製度而說衆生依業而有差別。
古印度種性製度森嚴,而佛教認爲衆生平等,其差別在于所造作的業,任何一人修行到位都能證入涅槃。
(3)前途光明非絕望:
反宿命論而說斷惡修善並以此來改造命運。
目前不順,是過去造業所造成的。但不要因此悲觀消極、隨遇而安、逆來順受、無所作爲,被動地接受一切,這樣就墮入宿命論了。佛法告訴我們,通過現在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善命運,改變將來。
(4)善惡有報非懷疑:
《大寶積經》說:“假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善惡有報,這是真實不虛的。
(二)因果
爲了更好地了解業力思想,必須了解因果思想。
因果——因爲這樣的因,産生這樣的結果。說明由因至果的前後關系而說因果。
1、因緣
廣義的因,包括因和緣。
引發相應結果的直接的內在原因,爲因;相對于直接的內在的原因,外在的、間接的原因稱爲緣。有內因外緣、親因疏緣的區別。
狹義的因,有別于外緣。
2、叁重因緣
叁重因緣又稱叁層因果。因果有叁重關系。
佛法中,用植物的果實比喻産生的結果,這裏的果爲成辦義。
(1)果從因生(表象)
如不具備相應的因緣,就不會出現相應的結果。由于具備了相應的因緣,所以産生了相應的結果。因此說果從因生。
(2)事待理成(中層)
從因至果,必然暗含著潛在的普遍的理則、規則、規律。如果沒有這樣的潛在規則,就不會由相應的因緣導致相應的結果。而且這種潛在的規則還要有普遍性,否則就沒有規則可言。
(3)有依空立(深層)
有,即種種存在。凡是存在的,必須依空而立。
《阿含經》中,空有兩個意思:虛空、無我空。
虛空:比如身心、外在的物質這些存在,依虛空而有。造房子,必須有塊空地,房子裏也得是空的,不能是實心的。
無我空:一切有爲法都沒有真正的實體,爲假,緣起性空,種種現象沒有任何本質,不斷地生住異滅。正如《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因爲沒有實體,是無我的,所以根據不同的因緣呈現出世間萬象。
3、正因與邪因
對無常見、無我見、緣起見、中道見,如果理解不到位,就可能對因果的理解産生偏差,出現以下幾種觀念:
(1)宿命論:
認爲現世與將來的一切都已經由命運決定了,現在及將來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勞。——不要落入這個窠臼而無所作爲,否則將來一定命運悲慘。佛法也說業力說因果,也說我們現在種種境遇跟我們過去的身心活動直接相關,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現在及將來能斷惡修善,那麼我們就能改善命運、改變未來。宿命論不合緣起法。
(2)尊佑論(神創論):
認爲世界由神創造,社會與個人的禍福由神主宰。通過向神祈禱、祭祀求得神賜福消災。
(3)無因論:
認爲一切都是偶然的。這樣會導致機會主義、導致投機,甚至反社會、反道德而無惡不作。
(4)邪因論:
廣義的邪因論,包括宿命論、尊佑論、無因論。狹義的邪因論,是指非因計因——産生這個果的原因,不是你認爲的原因。
比如,天氣降溫了,你夜裏睡覺卻踢掉被子,感冒了,你卻認爲這是鬼在懲罰你。過馬路時胡思亂想而被摩托車撞了,你卻認爲是因爲沒給先祖上香,先祖找你麻煩。有的信佛之人,不具備相應正見,變得神神叨叨的,認爲什麼都跟鬼神相關。
外道有非因計因的情況,比如修苦行,持牛戒(學牛吃草,不吃飯菜),以爲這樣可以達到解脫。
如果在知見上出了偏差,修行就會出偏差,這一點千萬不要大意。
比如有一位老居士,她的老伴不信佛,還反對她信佛,後來老伴生了重病,老居士對他說:“這都是因爲你反對我信佛,現在你認識到錯誤沒有?”她不肯給老伴出錢治病,而是把積蓄都拿去放生,結果錢花了老伴也死了。
部分提問:
1、南傳佛教的典籍已經基本上翻譯過來了,想要了解,可看《漢譯南傳大藏經》,西園寺圖書館裏有。網上也有電子版可以下載,如《覺悟之路》網站。
2、漢地也有因明著作,玄奘就翻譯過。因明有叁支因明、五支因明,與形式邏輯的叁段論有相通之處。想要研究因明,可以看相關著作。而如果不想把它作爲一個課題做專門研究的話,只是要思考、辯論方法,用現代的邏輯也就夠了。因明典籍有的很艱澀,不大容易看懂。
3、我們之所以誦經,一個目的就是熟悉經文,了解經義,依法義確立知見;第二個目的是當下清淨身心;第叁個目的:誦經能指導行持,是有功德的,能給你帶來修行解脫的利益。原始經典裏沒說回向,回向是後來的。回向,不是說別人的業報你能代他消除,《大寶積經》講得很清楚:“汝自作罪今自來,業報自招無代者。”在你回向時首先舍掉你的誦經功德,可破除你的法執,免得生起貢高我慢。同時我們把誦經功德回向給別人是修慈悲心、培養菩提心。所以回向有兩個意義:一是破除法執,二是培養菩提心。
4、建議大家好好地、細細地、反複地閱讀印順法師《佛法概論》一書。這是給久學的人看的。初學者往往會覺得很簡單,一目十行地看過去,覺得也沒說什麼。而久學者會覺得,其中每句話都給人以啓示。這本書本來是印順法師講的阿含講義,後來改名《佛法概論》,是爲了避免大乘人輕視,以爲這是給鈍根的人看的。本書的殊勝:名相與修行結合,與現實聯系非常密切。
5、印順法師弘揚人間佛教,爲此主張“不入深定”,這一點讓人費解:什麼樣的定才算是深定?菩薩道應該建立在解脫道上,如果不強調戒與定,只是做些醫療、教育、慈善等利益世間的事,這還只是限于人天善法、培養福報,並不能直接導向解脫。
6、關于放生:原始佛教強調護生——不要故意傷害有情,在有情遭遇命難時,隨緣救護;也不要破壞有情依住的環境,如不要隨便踏青草、毀壞草木。放生則側重于救命,但有些人放生不太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又如有人爲了放多少生命,跟漁民訂購讓…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