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打撈,然後再放生,這是瞎折騰。如果放生地點不對,把蛇放在居民區,導致蛇把人咬了,有時還因爲放生地點不合適而直接導致動物死亡。如果放生物種不對,會破壞當地生態平衡。所以,放生要有種種考慮,不要害生,不要破壞環境。放生是有功德的,你救了它的命,以後它有可能報恩,但我們放生主要是爲了培養慈悲心。護生,是大放生,從宏觀角度更好地保護環境、更多地保護動物。
7、修下品五戒十善能生阿修羅道,修中品五戒十善能生人道,修上品五戒十善可生天,修五戒十善能得人天果報。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
講于4月5日,慈雲記錄(筆記內容經恒強法師指正)
上次課講了業力與因果。如果大家想了解什麼是業力、什麼是因果思想,必須正確了解業的本義、正因與邪因。由于時間關系,關于業的細微分類沒有跟大家講,相關內容大家可以參考《佛法概論》一書,比如什麼是引業滿業、定業不定業。另外如果對正因、邪因沒有正確區分,就會導致邪因論或機械因果。機械因果把因果關系看得很簡單,又很機械。比如說,在寺廟裏面燒一柱香,根據機械因果,這樣做將來必然會有什麼結果;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螞蟻,根據機械因果,將來這只螞蟻必然會踩死你。這種循環的機械因果很能誤導一般的學佛人。
六、緣起法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緣起法。緣起法,或稱十二緣起,或稱十二因緣,是原始佛教中最爲核心的義理。就像地球的內核是最中心、最深層的一樣。如果離開緣起法,那麼佛就不會成佛了,佛所說的法也不能稱爲佛法了,我們依此而修行,也不能成就解脫果了。
緣起法爲什麼這麼重要呢?釋迦牟尼佛是因什麼而成佛的?憑什麼說他成佛了?就因爲緣起法。
在《雜阿含•二八七經》裏講到:釋迦太子感受到人世間的無常,決定出家修道,成就解脫,經過六年苦行,後來發現苦行不僅無助于解脫,反而會增加身心的痛苦。終于有一天,釋迦太子放棄了苦行,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的供養,恢複了體力。他回想起剛出家時,跟隨兩位外道仙人修習禅定,同時也回想起在他的青少年時期,在他的父王和他的臣民們慶祝王耕節時,他自然地進入了初禅,得到了初禅的喜樂。于是,他敷下金剛座,依次生起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覺悟了十二緣起。
如果釋迦太子只是修苦行,或者也修了禅定,但是如果他沒有徹悟十二緣起,他就不能成爲佛,即使他說法,也不能稱爲佛法,依這種不究竟的法修行,其弟子也不能成就究竟的解脫道。
佛,是覺悟的意思。佛陀,是覺者。正是因爲他覺悟了十二緣起,才成就了圓滿佛果。
隨後佛陀所說的四谛、中道等,都是依于核心思想、核心義理——緣起法而建立的。離開了緣起法,就沒有佛法。對于佛陀的弟子來說,如果想見法,必須徹悟十二緣起。“見法即見緣起,見緣起即見法”。
一個人對佛法沒有了解,沒有正確的知見,就好像他處在黑暗的屋子當中,看不見周圍的一切,我們把這種狀態稱爲無明,以此比喻對佛法一無所知,或即使了解一些皮毛,但把握不到位。如果屋裏有陷阱,或有毒蛇,危險就在身邊,但他一點都不知道。那見法是什麼狀態呢?——他找到了房間裏電燈的開關,打開了,燈亮了,房間裏所有的東西盡收眼底,一目了然。見法,就是對佛所說的法,有正確的、全面的、到位的了解,由此確立對法的信心,自然對佛就有信心、對僧就有信心,對叁寶清淨、堅定的信心就確立起來了。
見法,對想成就正果的人來說,是不可跨越的步驟。如果沒有見法想成就果位,不管是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都是絕對不可能的。而見法的一個先決條件就在于,你對十二緣起必須有正確的、深刻的、到位的、全面的認知和了解。
(一)緣起
1、緣起
緣起,字面的意思,正如《大毗婆沙論》裏說的:“待緣而起,故名緣起。”這跟我們前面講到的因果思想有關系。廣義的因,包括因和緣。對于任何事物産生、安住、變化、消失,都必須依靠相應的因和緣。一切有爲法,依因緣和合而成立、變化。其中隱含的因果的普遍理則,我們就稱爲緣起法。我們所說的有爲法,具體是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動。
2、緣生
緣起和緣生這兩個概念,有時候是相通的,但還是有所差別。緣起是待緣而起,緣生是因緣所生。由相應的因産生相應的果,這由因至果的普遍的法則稱爲緣起。緣生,是依照相應的因果法則所産生的果。這種差別正如望滿尊者在《俱舍論》裏面所說的:緣起法由因而立名,緣生法由果而立名。
就十二因緣當中,由無明緣行、行緣識直至老死,所說明的這種因果關系是緣起法。而由無明所生的行、由行所生的識直至老死等十二支本身則是因緣所生法,也即是緣生法。
也有時候,緣起、緣生、因緣這叁個詞不加以區別而互用。
3、十二有支
緣起法的具體內容,就是十二緣起、十二因緣。其所包含的十二法又稱十二有支,十二支之間存在相互的關聯性。揭示十二支的相互關聯的法則,就是緣起法。十二有支具體所指就是:(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處、(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
十二支之間的關系,正如《雜阿含•二九八經》裏所說的。
無始以來的無明,産生了行——身口意種種的造作,使有情在叁界中繼續投生輪回。此引生輪回的業引導有情的神識進入輪回而結生相續,所以十二支中的識是說結生識。結生識執取身心,産生了名色。名色,簡單地說就是我們投生後最初的身心。經名色位又産生六入,也就是六根。當六根完備,根塵識叁者和合而生六觸。種種觸産生種種受。種種可意受、可樂受産生愛。由愛産生執取、抓取,即愛緣取。取緣有,即有情造作有漏的業而導致來世繼續輪回。進入來世自然又有生與老死了。
十二支名相的具體含義:
(1)無明
當人處在黑暗中,對周遭的一切看不清楚。如果周遭有老鼠,對膽小的小姑娘來說,肯定怕得要命。即使是個小男孩,比較大膽,但如果身邊有條毒蛇,給他帶來致命的危險,他也會害怕。更何況還會有很多其它種種危險呢?身邊沒有光明,這是無明的本義,以這種狀態來比喻沒有佛法的智慧。
《雜阿含•二九八經》裏是這樣說無明的:“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前際,是過去。後際,是將來。前後際,是過去和將來。“不知于內,不知于外,不知內外。”內,是身心內部。外,是身心外部。內外,是身內身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對業、業産生的果報、業爲什麼産生果報,都不了解。對佛、法、僧也不知道。對苦集滅道這四谛也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于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于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無“無間等”,就是說對于以上所說的法義與道理,不能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可以通曉、了達。這種狀態,就是無明。
(2)行
總的來說,無明就是對于基本的道理,如因果、四谛、修行解脫,都不了解。由于對這些不了解,必然起惑造業而導致生死輪回。這種導致生死輪回的業,在這裏稱爲“行”。“行”有身行、口行、意行,也就是身口意叁業。十二支中的“行”支,跟五蘊當中的“行”蘊,含義是不一樣的,廣狹有別。行蘊,是心的種種造作,相當于行支中的意業。
(3)識
身口意的種種造作,導致有情在叁界中繼續輪回。輪回投生時,引業牽引有情神識執取下一期生命的身心而結生相續。所以稱這投生的神識爲有取識或結生識。身口意造作輪回的業因,牽引神識去投生、去輪回,所以說由行而生識。識細分有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五蘊當中的識蘊,與十二支中的識支,其含義廣狹是一樣的,但是側重有所不同。識蘊強調六識具有了別的作用。十二支中的識支強調識能執取身心、結生相續的作用。“結生”,是指有情輪回時其神識執取下一期生命的名色而順利投生,這樣使得有情由前世進入後世而相續不斷,所以又說爲“結生相續”。
(4)名色
就人類來說,結生識一入胎,就執取父母的受精卵,受精卵進一步分裂,成爲胞胎。其發育的最初五個星期裏,手足還沒有出現,六根還沒有完備,在這個階段稱爲名色。胞胎的精神活動爲名,身體爲色。名,是受想行識等種種精神活動,也就是心法和心所法。識是心法,受想行是心所法。色,是四大(地水火風)及四大所造色。四大與四大所造色不是同一個概念。四大這四種基本元素,我們是不能眼見的。我們見到的種種物質,都是由四大所組成的。
(5)六處
人類胞胎進一步發育,六根逐漸完備,産生了六入,又稱爲六處、六入處。一般是發育到第六周出現毛發,到第七周六根完備。如果胎兒先天發育不良,出生後六根不完備,這對他將來出家是個障礙,他不能出家。
(6)觸
六根具備了,産生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觸。在這裏所說的“觸”,是指根、塵、識叁者交合而産生的精神作用,是心所法。它與十二處中的身根所對應的觸塵,含義不同。
(7)受
由觸産生受。受分爲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你對內外境的領納、感受,讓你愉悅的,是樂受。讓你苦惱的,是苦受。介于苦樂之間、不…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