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打捞,然后再放生,这是瞎折腾。如果放生地点不对,把蛇放在居民区,导致蛇把人咬了,有时还因为放生地点不合适而直接导致动物死亡。如果放生物种不对,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所以,放生要有种种考虑,不要害生,不要破坏环境。放生是有功德的,你救了它的命,以后它有可能报恩,但我们放生主要是为了培养慈悲心。护生,是大放生,从宏观角度更好地保护环境、更多地保护动物。
7、修下品五戒十善能生阿修罗道,修中品五戒十善能生人道,修上品五戒十善可生天,修五戒十善能得人天果报。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讲于4月5日,慈云记录(笔记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上次课讲了业力与因果。如果大家想了解什么是业力、什么是因果思想,必须正确了解业的本义、正因与邪因。由于时间关系,关于业的细微分类没有跟大家讲,相关内容大家可以参考《佛法概论》一书,比如什么是引业满业、定业不定业。另外如果对正因、邪因没有正确区分,就会导致邪因论或机械因果。机械因果把因果关系看得很简单,又很机械。比如说,在寺庙里面烧一柱香,根据机械因果,这样做将来必然会有什么结果;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根据机械因果,将来这只蚂蚁必然会踩死你。这种循环的机械因果很能误导一般的学佛人。
六、缘起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缘起法。缘起法,或称十二缘起,或称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中最为核心的义理。就像地球的内核是最中心、最深层的一样。如果离开缘起法,那么佛就不会成佛了,佛所说的法也不能称为佛法了,我们依此而修行,也不能成就解脱果了。
缘起法为什么这么重要呢?释迦牟尼佛是因什么而成佛的?凭什么说他成佛了?就因为缘起法。
在《杂阿含•二八七经》里讲到:释迦太子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常,决定出家修道,成就解脱,经过六年苦行,后来发现苦行不仅无助于解脱,反而会增加身心的痛苦。终于有一天,释迦太子放弃了苦行,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的供养,恢复了体力。他回想起刚出家时,跟随两位外道仙人修习禅定,同时也回想起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在他的父王和他的臣民们庆祝王耕节时,他自然地进入了初禅,得到了初禅的喜乐。于是,他敷下金刚座,依次生起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觉悟了十二缘起。
如果释迦太子只是修苦行,或者也修了禅定,但是如果他没有彻悟十二缘起,他就不能成为佛,即使他说法,也不能称为佛法,依这种不究竟的法修行,其弟子也不能成就究竟的解脱道。
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是觉者。正是因为他觉悟了十二缘起,才成就了圆满佛果。
随后佛陀所说的四谛、中道等,都是依于核心思想、核心义理——缘起法而建立的。离开了缘起法,就没有佛法。对于佛陀的弟子来说,如果想见法,必须彻悟十二缘起。“见法即见缘起,见缘起即见法”。
一个人对佛法没有了解,没有正确的知见,就好像他处在黑暗的屋子当中,看不见周围的一切,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无明,以此比喻对佛法一无所知,或即使了解一些皮毛,但把握不到位。如果屋里有陷阱,或有毒蛇,危险就在身边,但他一点都不知道。那见法是什么状态呢?——他找到了房间里电灯的开关,打开了,灯亮了,房间里所有的东西尽收眼底,一目了然。见法,就是对佛所说的法,有正确的、全面的、到位的了解,由此确立对法的信心,自然对佛就有信心、对僧就有信心,对三宝清净、坚定的信心就确立起来了。
见法,对想成就正果的人来说,是不可跨越的步骤。如果没有见法想成就果位,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绝对不可能的。而见法的一个先决条件就在于,你对十二缘起必须有正确的、深刻的、到位的、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一)缘起
1、缘起
缘起,字面的意思,正如《大毗婆沙论》里说的:“待缘而起,故名缘起。”这跟我们前面讲到的因果思想有关系。广义的因,包括因和缘。对于任何事物产生、安住、变化、消失,都必须依靠相应的因和缘。一切有为法,依因缘和合而成立、变化。其中隐含的因果的普遍理则,我们就称为缘起法。我们所说的有为法,具体是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
2、缘生
缘起和缘生这两个概念,有时候是相通的,但还是有所差别。缘起是待缘而起,缘生是因缘所生。由相应的因产生相应的果,这由因至果的普遍的法则称为缘起。缘生,是依照相应的因果法则所产生的果。这种差别正如望满尊者在《俱舍论》里面所说的:缘起法由因而立名,缘生法由果而立名。
就十二因缘当中,由无明缘行、行缘识直至老死,所说明的这种因果关系是缘起法。而由无明所生的行、由行所生的识直至老死等十二支本身则是因缘所生法,也即是缘生法。
也有时候,缘起、缘生、因缘这三个词不加以区别而互用。
3、十二有支
缘起法的具体内容,就是十二缘起、十二因缘。其所包含的十二法又称十二有支,十二支之间存在相互的关联性。揭示十二支的相互关联的法则,就是缘起法。十二有支具体所指就是:(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处、(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十二支之间的关系,正如《杂阿含•二九八经》里所说的。
无始以来的无明,产生了行——身口意种种的造作,使有情在三界中继续投生轮回。此引生轮回的业引导有情的神识进入轮回而结生相续,所以十二支中的识是说结生识。结生识执取身心,产生了名色。名色,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投生后最初的身心。经名色位又产生六入,也就是六根。当六根完备,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六触。种种触产生种种受。种种可意受、可乐受产生爱。由爱产生执取、抓取,即爱缘取。取缘有,即有情造作有漏的业而导致来世继续轮回。进入来世自然又有生与老死了。
十二支名相的具体含义:
(1)无明
当人处在黑暗中,对周遭的一切看不清楚。如果周遭有老鼠,对胆小的小姑娘来说,肯定怕得要命。即使是个小男孩,比较大胆,但如果身边有条毒蛇,给他带来致命的危险,他也会害怕。更何况还会有很多其它种种危险呢?身边没有光明,这是无明的本义,以这种状态来比喻没有佛法的智慧。
《杂阿含•二九八经》里是这样说无明的:“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前际,是过去。后际,是将来。前后际,是过去和将来。“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内,是身心内部。外,是身心外部。内外,是身内身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对业、业产生的果报、业为什么产生果报,都不了解。对佛、法、僧也不知道。对苦集灭道这四谛也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无“无间等”,就是说对于以上所说的法义与道理,不能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可以通晓、了达。这种状态,就是无明。
(2)行
总的来说,无明就是对于基本的道理,如因果、四谛、修行解脱,都不了解。由于对这些不了解,必然起惑造业而导致生死轮回。这种导致生死轮回的业,在这里称为“行”。“行”有身行、口行、意行,也就是身口意三业。十二支中的“行”支,跟五蕴当中的“行”蕴,含义是不一样的,广狭有别。行蕴,是心的种种造作,相当于行支中的意业。
(3)识
身口意的种种造作,导致有情在三界中继续轮回。轮回投生时,引业牵引有情神识执取下一期生命的身心而结生相续。所以称这投生的神识为有取识或结生识。身口意造作轮回的业因,牵引神识去投生、去轮回,所以说由行而生识。识细分有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五蕴当中的识蕴,与十二支中的识支,其含义广狭是一样的,但是侧重有所不同。识蕴强调六识具有了别的作用。十二支中的识支强调识能执取身心、结生相续的作用。“结生”,是指有情轮回时其神识执取下一期生命的名色而顺利投生,这样使得有情由前世进入后世而相续不断,所以又说为“结生相续”。
(4)名色
就人类来说,结生识一入胎,就执取父母的受精卵,受精卵进一步分裂,成为胞胎。其发育的最初五个星期里,手足还没有出现,六根还没有完备,在这个阶段称为名色。胞胎的精神活动为名,身体为色。名,是受想行识等种种精神活动,也就是心法和心所法。识是心法,受想行是心所法。色,是四大(地水火风)及四大所造色。四大与四大所造色不是同一个概念。四大这四种基本元素,我们是不能眼见的。我们见到的种种物质,都是由四大所组成的。
(5)六处
人类胞胎进一步发育,六根逐渐完备,产生了六入,又称为六处、六入处。一般是发育到第六周出现毛发,到第七周六根完备。如果胎儿先天发育不良,出生后六根不完备,这对他将来出家是个障碍,他不能出家。
(6)触
六根具备了,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触。在这里所说的“触”,是指根、尘、识三者交合而产生的精神作用,是心所法。它与十二处中的身根所对应的触尘,含义不同。
(7)受
由触产生受。受分为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你对内外境的领纳、感受,让你愉悦的,是乐受。让你苦恼的,是苦受。介于苦乐之间、不…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