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反的情况,比如,一个人脸皮越厚,心越黑,可能越有钱。所以,精确的说法是:善有乐报,恶有苦报。乐报是指:会避免做坏事时的恐惧不安,也不会坐牢,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不会带来苦报。而有人做坏事,被公安局、纪委惩罚,这就有了苦报。也有人做坏事做得“高明”,没有被有关部门抓到证据,但由此产生的恐惧、紧张、不安是舍离不掉的。也许在这一期生命中,他干的坏事都没被其他人知道,但到了临终进入中阴阶段,恶业如放电影一般重放一遍,种种恐怖景象现前,会让他恐惧、紧张、不安,必然导致来世恶报。这就是俗话说的“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进来”、“祸福无门,由人自招”。
苦报,不仅是受到法律惩罚,或妻离子散,不仅是得和失。苦报和乐报,主要是善恶业直接给身心带来的苦受、乐受,并不局限于世俗的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评价。
如果业给你带来的快乐是安隐的,导向无漏的,必然会给你带来清净、吉祥,这样的业就是善业。反之则是恶业。佛经里判定善和恶的标准是——给身心带来乐受还是苦受。但是种种感官刺激,是不是乐受呢?听迪士高音乐,享受声色犬马,是不是乐受呢?乐受,有现世乐、究竟乐。现世乐,是当下身心的快乐,如感官刺激,但因为是短暂的终究会消失,所以是坏苦。究竟乐,是究竟的快乐,是解脱,证入涅槃。苦受,有当下的苦,也有长久的生死轮回苦。所以善恶业的终极标准是由此带来的是究竟乐还是轮回苦。
有的业,不违反法律,但与解脱相悖。如沉迷于声色犬马,会使我们玩物丧志,不能清静无为,这是不善业。持戒修定,如果由于我们世俗欲望太重,可能一时会觉得苦,但可以把我们导向解脱,所以这是善业。总之,导向解脱的,是善业;导向生死轮回的,是恶业。
基于业力与因果思想,我们知道苦乐等一切果报决非偶然,是由善恶业招感而来,这称为业感。以众生造作生死业因来解释有情的生死轮回,这就称为业感缘起。
业感说的价值:
(1)自力创造非他力:
反神力而说业力、自力。
如果对因果报应理解不到位,会导致宿命论,这是佛法反对的。比如我们去看相、打卦、算命,是因为相信宿命论,相信命运已经决定了。或者认为存在主宰神,比如上帝、梵天,以及我们口头上的老天爷。这样我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一味求神保佑,而这是被《阿含经》驳斥的。
原始佛法告诉我们,现在的境遇与我们个人行为直接相关,而非决定于神力、外力。佛陀反对关于“造物主”的看法。《中阿含•十七•伽弥尼经》记载伽弥尼对佛陀说,大梵天能使众生死后生于善处,希望佛陀也能这样。佛陀比喻说,把石头扔进湖水,自会沉底,如果有人围绕湖边合掌祈祷,希望石头浮到水面,有这个可能吗?不可能的。造重大恶业的人也必然堕入三恶道,不会因为别人祈祷而生于天上。《增阿含•一四八经》中说到,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有一天对佛陀说希望世尊延寿无穷,恒久保护有情,佛陀则说这种说法是不如法的。修行就要自己依教奉行,而不是寄托于外力。对佛法信受奉行,而且到位,才能得解脱、证涅槃。佛陀既否定了大梵天能改变因果报应的能力,也告诉我们,不要把佛菩萨神化,不要当成是我们命运的主宰神。那样的话,刚出离了对鬼神的迷信,又开始神化佛菩萨,岂不是刚逃脱狼窝又跳进火坑了?
(2)机会均等非特殊:
反种姓制度而说众生依业而有差别。
古印度种性制度森严,而佛教认为众生平等,其差别在于所造作的业,任何一人修行到位都能证入涅槃。
(3)前途光明非绝望:
反宿命论而说断恶修善并以此来改造命运。
目前不顺,是过去造业所造成的。但不要因此悲观消极、随遇而安、逆来顺受、无所作为,被动地接受一切,这样就堕入宿命论了。佛法告诉我们,通过现在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善命运,改变将来。
(4)善恶有报非怀疑:
《大宝积经》说:“假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善恶有报,这是真实不虚的。
(二)因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业力思想,必须了解因果思想。
因果——因为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结果。说明由因至果的前后关系而说因果。
1、因缘
广义的因,包括因和缘。
引发相应结果的直接的内在原因,为因;相对于直接的内在的原因,外在的、间接的原因称为缘。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的区别。
狭义的因,有别于外缘。
2、三重因缘
三重因缘又称三层因果。因果有三重关系。
佛法中,用植物的果实比喻产生的结果,这里的果为成办义。
(1)果从因生(表象)
如不具备相应的因缘,就不会出现相应的结果。由于具备了相应的因缘,所以产生了相应的结果。因此说果从因生。
(2)事待理成(中层)
从因至果,必然暗含着潜在的普遍的理则、规则、规律。如果没有这样的潜在规则,就不会由相应的因缘导致相应的结果。而且这种潜在的规则还要有普遍性,否则就没有规则可言。
(3)有依空立(深层)
有,即种种存在。凡是存在的,必须依空而立。
《阿含经》中,空有两个意思:虚空、无我空。
虚空:比如身心、外在的物质这些存在,依虚空而有。造房子,必须有块空地,房子里也得是空的,不能是实心的。
无我空:一切有为法都没有真正的实体,为假,缘起性空,种种现象没有任何本质,不断地生住异灭。正如《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为没有实体,是无我的,所以根据不同的因缘呈现出世间万象。
3、正因与邪因
对无常见、无我见、缘起见、中道见,如果理解不到位,就可能对因果的理解产生偏差,出现以下几种观念:
(1)宿命论:
认为现世与将来的一切都已经由命运决定了,现在及将来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不要落入这个窠臼而无所作为,否则将来一定命运悲惨。佛法也说业力说因果,也说我们现在种种境遇跟我们过去的身心活动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现在及将来能断恶修善,那么我们就能改善命运、改变未来。宿命论不合缘起法。
(2)尊佑论(神创论):
认为世界由神创造,社会与个人的祸福由神主宰。通过向神祈祷、祭祀求得神赐福消灾。
(3)无因论:
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这样会导致机会主义、导致投机,甚至反社会、反道德而无恶不作。
(4)邪因论:
广义的邪因论,包括宿命论、尊佑论、无因论。狭义的邪因论,是指非因计因——产生这个果的原因,不是你认为的原因。
比如,天气降温了,你夜里睡觉却踢掉被子,感冒了,你却认为这是鬼在惩罚你。过马路时胡思乱想而被摩托车撞了,你却认为是因为没给先祖上香,先祖找你麻烦。有的信佛之人,不具备相应正见,变得神神叨叨的,认为什么都跟鬼神相关。
外道有非因计因的情况,比如修苦行,持牛戒(学牛吃草,不吃饭菜),以为这样可以达到解脱。
如果在知见上出了偏差,修行就会出偏差,这一点千万不要大意。
比如有一位老居士,她的老伴不信佛,还反对她信佛,后来老伴生了重病,老居士对他说:“这都是因为你反对我信佛,现在你认识到错误没有?”她不肯给老伴出钱治病,而是把积蓄都拿去放生,结果钱花了老伴也死了。
部分提问:
1、南传佛教的典籍已经基本上翻译过来了,想要了解,可看《汉译南传大藏经》,西园寺图书馆里有。网上也有电子版可以下载,如《觉悟之路》网站。
2、汉地也有因明著作,玄奘就翻译过。因明有三支因明、五支因明,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有相通之处。想要研究因明,可以看相关著作。而如果不想把它作为一个课题做专门研究的话,只是要思考、辩论方法,用现代的逻辑也就够了。因明典籍有的很艰涩,不大容易看懂。
3、我们之所以诵经,一个目的就是熟悉经文,了解经义,依法义确立知见;第二个目的是当下清净身心;第三个目的:诵经能指导行持,是有功德的,能给你带来修行解脱的利益。原始经典里没说回向,回向是后来的。回向,不是说别人的业报你能代他消除,《大宝积经》讲得很清楚:“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在你回向时首先舍掉你的诵经功德,可破除你的法执,免得生起贡高我慢。同时我们把诵经功德回向给别人是修慈悲心、培养菩提心。所以回向有两个意义:一是破除法执,二是培养菩提心。
4、建议大家好好地、细细地、反复地阅读印顺法师《佛法概论》一书。这是给久学的人看的。初学者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一目十行地看过去,觉得也没说什么。而久学者会觉得,其中每句话都给人以启示。这本书本来是印顺法师讲的阿含讲义,后来改名《佛法概论》,是为了避免大乘人轻视,以为这是给钝根的人看的。本书的殊胜:名相与修行结合,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
5、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为此主张“不入深定”,这一点让人费解:什么样的定才算是深定?菩萨道应该建立在解脱道上,如果不强调戒与定,只是做些医疗、教育、慈善等利益世间的事,这还只是限于人天善法、培养福报,并不能直接导向解脱。
6、关于放生:原始佛教强调护生——不要故意伤害有情,在有情遭遇命难时,随缘救护;也不要破坏有情依住的环境,如不要随便踏青草、毁坏草木。放生则侧重于救命,但有些人放生不太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又如有人为了放多少生命,跟渔民订购让…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