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五净居天:成就了阿那含果的圣者,圆寂后到此。
色界天的最高天又称为“有顶天”,是有物质地方的最高的天。
3、无色界
无色界的有情,无色身,只有受想行识等相应的心法和心所法。
无色界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与四无色定相应。如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有情,能安住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中。
4、三千大千世界
(1)须弥世界
须弥世界又称小世界,是佛教宏观宇宙中最小的一个体系,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意为妙高。
须弥山周围有八山八海。八山是环形的山,一环套一环,须弥山在其中异峰突起,共是九山,每两座环形山之间都有海,九山之间共有八海。下面有金水风空四轮。空轮是没有物质的。
简单地说,一日一月所照的地方是一小世界,最高到初禅天。
(2)四大洲
这个小世界最外围的两座环形山中有一大海,海里有四大洲,人就居住在四大洲上。
A、东胜身洲:这里的人相貌庄严,故名“胜身”。
B、南瞻部洲:我们就居住在这里。南瞻部洲又称南阎浮提,因盛产阎浮树故有此名。
C、北俱卢洲:俱卢,意为殊胜,即指这里的人福报极大,几乎感受不到什么痛苦和烦恼。
D、西牛货洲:盛产牛,这里的人经常用牛交换货物,故名。
(3)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教化的范围。
一个大千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由一千个须弥世界组成。
三千大千世界指的是一个大千世界,意为一个大千世界有上述小千、中千、大千这样的三个层次,而不是指三千个大千世界。
一个小世界,最高是初禅天。一个小千世界,最高是二禅天。一个中千世界,最高是三禅天。一个大千世界,最高是四禅天。——这是佛教宏观的宇宙体系。
(三)世界的演变
1、四轮
世界的形成:
最初是暗无天日,杳杳冥冥,一片虚空。渐渐起风了,成为风轮。风积云降雨,雨水构成了水轮。水轮上又起风,风在水面上形成泡沫,有了物质,物质逐渐凝成金轮,金轮上形成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上渐有生物。
2、四劫
世界的变化,要经历四劫(四中劫):成、住、坏、空。
四中劫各自包括二十小劫。
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人减寿一岁,减到十岁为止,此为一减劫。再逐渐从人寿十岁增加上去,每隔一百年,人增寿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此为一增劫。一增一减,名一小劫。每一中劫包括二十小劫。
四中劫共成一大劫,一大劫即包括八十小劫。
3、人类社会的演变
世界形成时,光音天的天人闲逛下来,出于好奇,到山河大地各处去玩。
光音天的人,交流起来不需要发出声音,而是口中放光,代替声音。他们有神足通,一念之间即可从一处到另一处,飞来飞去,觉得很好玩。
玩累了,要找吃的,地上自然冒出一种像乳酪一样的糖浆,很好喝,他们就停留在这里。但吃这种东西吃多了,色身越来越粗重,他们飞不走了。慢慢地,糖浆没了,他们开始吃地皮,这种地皮就像菌类,也非常美味。吃了地皮后,色身更加粗重,更飞不起来了,只能跳了。地皮没了,他们又吃自然生长出的一种稻谷,这种稻谷不需耕种就自动长出,也没有壳,还是很美味的。吃了这些,他们的色身更为粗重,没有以前那样庄严了,逐渐有了男女之别,男女之别越来越明显,成了男女之相。后来,男女之间又产生了依恋,有的男女有了两性行为。
起初,他们觉得两性行为很可耻,要处罚发生两性行为的人,画一个圈,把男的囚禁其中,其女可怜其男,于是送饮食给他,于是称她为他的妻子。这种情况越来越多,慢慢就成为正常的了。
有了家庭,就有了房子,有了村庄,有了部落,有了国家,有了国王和军队,渐次而生,形成了人类社会。由于五逆十恶之业,有的人死后就成为傍生、饿鬼、地狱众生等,产生了三恶道,不断轮回。
但有的有情意识到这一点,就远离不善业,成就善业,持戒乃至出家修行。
出家修行的,是婆罗门阶层。不修行的统治者,是刹帝利阶层。农工商平民,是吠舍阶层。无人身自由的,从事下贱业的,是首陀罗阶层。——这是印度的传说。
依正见者,可成就解脱,成为阿罗汉,或成佛。
释迦佛与弥勒几乎同时发心,而释迦佛更为精进,先成佛。弥勒菩萨是释迦佛的声闻弟子,蒙佛授记,将来决定成佛,现在正在积累成佛的资粮。
原始经典中,不是谁都能被称为菩萨的,只有两位菩萨,一是释迦佛成佛之前,二是弥勒菩萨。
龙华三会:弥勒菩萨将在龙华树下成等正觉,三次说法,把释迦佛未度完的众生度脱。
弥勒所说的法,与释迦佛所说的法,无二无别,也是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这是进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科目)。在他方世界,还有其他佛(如阿弥陀佛)在说法,也在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这是解脱法,依法可成就解脱道。对此,我们要好好闻思,好好修行,闻而能持,持而能久,不可轻视诽谤。
世间,是人的身心及其活动。我们如果抛开身心,远离我们的身心活动,研究外在的世界,这跟修行解脱没有太大关系。佛教讲的小世界,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所依住的器世间是无常的。
对三界的理解,不要离开有情的身心。其实这三界,与有情的身心紧密相关。一个人有淫欲,就生在欲界中。断除淫欲,对段食的欲望变轻,证得四禅,即能安住在色界境界中。这时你不是色界众生,但你跟色界众生一样,安住在色界的情境当中。证得四无色界定,就能和无色界众生一样,安住在无色界的情境中。成就四禅,可升天。或成就上品十善业,在中阴成就禅定,也可能升天。
佛教所说的世界,不是佛陀以他的智慧解释世界如何产生,有没有边际,不是解释身心以外的世界怎么样,而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身心并改造我们的身心,这才是精要所在。把握不了这一点,就是舍本逐末,隔靴搔痒,离题万里。
部分提问:
1、佛教所说的有情,是从光音天下来的,与进化论所说的不太一样。
2、须弥世界与地球的关系,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里讲过,在第9章,121页。
3、初人是最初的人,由化生而来,从光音天往下逐渐投生,不依父母为缘。
4、龙华三会,第一会度的是释迦佛时持五戒的,第二会度的是释迦佛时受三皈的,第三会度的是释迦佛时仅仅称了声“南无佛”的。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讲于3月29日下午
(慈云整理,笔记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上次课讲了世界观,特别强调了“世间”的含义是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原始佛教的特点是以人为本。至于外在世间是否有边等问题,被称为“十四无记”,佛陀认为这些问题与修行解脱没有太大关系,所以不回答。讲到器世间的演变,只是帮助我们理解器世间是无常变化的,以此可以起修无常观。
上次课后所提的问题中,关于“万法唯识”,其通解是:万法皆是虚妄不实的,只有识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说一切唯心造,由此成立唯识学。但“万法”是特指的,即意根所对的法尘——意境法,这意境法不是真实的。意境法,或者我们所说的概念法,是由心识所生的种种法。基于对自身及外界的认知能力,由此产生的情感、经验、哲学、艺术、文化及其他种种,都是意境法,唯识所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前五根及所感受到的前五尘,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说五根五尘没有真实性,全是唯识所现,那我们这个世界就乱套了。比如杀人犯告诉法官,证人见他杀人并非真实,只是证人识所变现的。盗窃犯也告诉法官他的罪行是别人识所变现的不是真实的。我们这个世界肯定乱套。
其实唯识与修行境界直接相关。禅定中见到的种种境界,不是真实存在的,全是识所变现的。神通变化出的景象,也是依识所现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万法唯识”中的“万法”是特指意境法的。
五、业力与因果
(一)业力思想
原始佛教对业并没有特别强调,《阿含经》是直指解脱、直指涅槃的,而把业具体化了,如关系解脱的三十七道品。业力思想的发达,是在部派佛教时期及后来,业与因果思想结合,产生了比较复杂的业力思想。
业,梵语karman,巴利语kamma,音译为羯磨。羯磨,造作义。
比如说话,是口在造作;工作、吃饭等肢体行为,也是造作;起种种念头、计划,反复思考,这些心理活动也是造作。有情的身口意种种活动都称为造作。可见业的本义是非常简单的。
但业与因果关系一结合,不仅强调活动本身,而更强调引发的结果,而形成系统的业力思想。
业力思想是这样解释“业”的:做事情一般来说都会产生相应结果。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形成的力量,能直接引发相应的结果,由于存在这样的力量,所以把这种行为称之为业。
业为产生果报之因,故称业因;由业所报之果,称为业果。相应业因,产生相应业果,由业产生果报,为业报。
善业引发善报,恶业引发恶报,这是一般的“业感说”。我们现在遭受种种境遇,都跟过去的所作所为直接相关,苦乐都是过去业所招感而来。一般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有时也有相…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