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P7

  ..续本文上一页苦不乐的,是不苦不乐受。

   (8)爱

   对三受中的乐受,如果产生贪著,就会产生爱——对可意境产生的染污希求,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想持久。对内外境的这种染污的希求,称为爱。爱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对欲界种种境界的贪爱,是欲爱。对色界种种境界的贪爱,是色爱。对无色界种种境界的贪爱,是无色爱。

   (9)取

   基于对内外境的染污的欲望,就会用各种方便和善巧去执取、抓取。取有四种: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欲取:对欲界中的五欲(色声香味触)妙境去执取。

   见取:对持有的不正见坚持不舍,比如身见(认为五蕴身心是你或你所有的)、边见(如常见、断见,执取一边)。

   戒取:执取那些不是导向解脱的戒(比如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鸡戒),认为是导向解脱的戒。把非解脱之因当作解脱之因。

   我取:基于我见、我慢,对自我的执取。

   (10)有

   取产生有。由于不断地执取、抓取,而造作了种种生死业,由此引发生死果。有,存在义,即指有漏的生死业果。有分为三种: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即是三界。

   (11)生

   有产生生。从无到有称之为生。有了三界,自然就有了有情在三界中不断投生。

   (12)老死

   接着是老死,即衰老、死亡。衰老,皮肤变皱,头发变白,牙齿会落,行走艰难,四体无力。死亡,一般表现是身体变得冰冷,没有呼吸,因为神识已经离开原来的身体了。现在,医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是指脑死亡,没有任何脑电波了。

  4、三世两重因果

   十二有支及其关联说明了什么呢?那就是有情为什么会在三界中生死轮回。

   最初的原因是无明,人们由于对佛法一无所知,起惑造业,业因牵引识投生,结生识入胎,产生胎儿,六根完备前是名色位,六根完备后产生六触,由触产生三受。

   初生的婴儿为何啼哭?就是因为在出生的那一刻受到挤压,感到了苦受。如果小孩出生后不啼哭,那他不正常。婴儿刚出生几个月的时候,需要母乳,这对他来说是段食;他也需要触食,需要父母经常把他抱在怀里,这有助他健康成长。种种触带来种种受,比如穿的衣服让他不舒服了,这是苦受,他会因此啼哭。父母的拥抱、抚摸、亲吻是他的触食,给他带来乐受。婴儿从出生到两三岁时,对身触非常敏感。婴儿期是触的阶段。

   由三四岁到十三四岁,是儿童期、少年期。这个阶段,基于他六根对内外境各种新鲜的领受,使他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同时由此带来的各种感受让他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有自我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张扬、自我独立的欲望,他变得越来越想摆脱父母、躲避老师,会有叛逆心理,同时心理敏感又容易受伤害。如果这时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与自我意识的需求,他就会健康成长。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理成长不健康,叛逆心理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也会产生人格上的障碍。他的性格、气质,在这个阶段成形。这是受的阶段。

   十三四岁到二十岁之间,第二性征出现,产生对异性的爱恋。十三四岁前,男孩女孩由于怕羞,可能保持距离。而性成熟后,就变得相互吸引而不是相互排斥了。如果没有控制好这种贪爱,可能产生早恋、早孕。但由于心理还不成熟,感情不稳定。另外个人的价值取向、社会理想慢慢确立,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将来对生活、事业的各种追求。这是爱的阶段。

   二十岁后,他完成了学业、进入了社会,开始工作、开始实现人生理想。有了收入、有了物质基础,可以谈婚论嫁了。又立足于自己的职业、行业,开创自己的事业。男的娶妻养家,女的相夫教子。这个成家立业、为家庭为事业打拼到老的时期,就是取的阶段。

  “取”之后是“有”。一个人经过出生、成长、成家立业直到垂暮之年,造作了种种业也引发了种种果,而最大、最深远的业果就是在死之后继续在三界中轮回。来世继续轮回,这就是业有。

  当进入下一期生命时,自然又有了生与老死。

   无明与行是过去世的惑与业,从而引发了现世的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果。这是一重因果。又由于现世中爱与取使有情造作生死业而来世还要轮回,也即是由爱、取、有引发下一期生命的生与老死。这又是一重因果。由此成立三世两重因果。

   具体见下表:

   ┌无明─惑(缘)─┐

   ├行──业(因)─┴过去世二因─┐

   ├识─┐ ├一重因果─┐

   ├名色│ │ │

   ├六处├苦(果)──现在世五果─┘ │

  十二缘起┼触 │ ├三世两重因果

   ├受─┘ │

   ├爱─┐ │

   ├取─┴惑(缘)─┬现在世三因─┐ │

   ├有──业(因)─┘ ├一重因果─┘

   ├生─┬苦(果)──未来世二果─┘

   └老死┘

   缘起法是基于有情的身心活动,来解释有情如何不断轮回的。以此来培养我们的正见,指导我们修行解脱。我们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缘起的,但其中的有为法,不是指山河大地,也不是指日月星辰,而是特指我们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通过缘起法十二支我们就可以轻易地明白这一点。如果我们把缘起法理解为佛陀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外界世间的解释,那是我们对缘起法的误解。缘起法解释的是我们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但是我们现在理解缘起法,通常会把它涵义扩大了,说房子、柱子等是缘起的,其实这不是佛陀宣扬缘起法的本意。

  5、流转与还灭(二门四观)

   缘起说明了有情如何轮回,同时,缘起也说明了解脱的道理。所以缘起法包含了流转门与还灭门。在《杂阿含•三五八经》中,把流转门说为增法,把还灭门说为减法。

  

  (1)二门

   流转门:通过无明缘行、行缘识直到老死,说明有情是如何轮回的。所以流转门是染污的、有漏的。

  还灭门:通过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直到老死灭,说明有情如何跳出三界轮回、达到解脱的。所以还灭门是清净的、无漏的。

   (2)四观

   佛陀当初是怎样觉悟十二缘起的呢?他是依上述二门而起了四观。

   四观分别是:杂染逆观、杂染顺观、清净逆观、清净顺观。

   所谓杂染的,是依流转门而作观;所谓清静的,是依还灭门而作观。所谓逆观,是从老死到生到有最后到无明;所谓顺观,是从无明到行到识最后到老死。

   佛陀以此起观,确信有情是由于十二缘起而轮回,而过去有人成佛,也是因为觉悟十二缘起而解脱,他确信自己找到了证悟、解脱之道。

   阿含经中多处讲到缘起法。比如佛说缘起法“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十二缘起不是佛陀创造的,也不是其他人创造的。又说“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无论是佛出世还是没有出世,缘起法都是潜在的普遍的规则。又说“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诸佛如来都是觉悟了十二缘起而成等正觉,此为诸佛常法。又说“见缘起便见法,见法便见缘起”,如果大家能通达十二缘起的道理,即能见法。

   我们要反复思维十二缘起,可以模拟佛陀在树下敷草打坐,依二门而起四观,说不定一不小心就见法了,成了辟支佛了。

   那我们现在学习了十二有支及其关系,是不是就能见法了呢?没有这么简单。所以佛陀说:“缘起甚深。”不是仅仅了解其字面意思,就能见法的。

   佛陀为什么要说“缘起甚深”呢?那是因为侍奉佛陀二十多年的阿难,听佛陀讲了缘起法后,觉得道理好像很简单,一听就明白了。佛陀就批评他不要这么说,其实十二缘起包含的道理非常深,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演说的。

   如果有情没有基本的正知、正见,就会对自己的身心根本不了解,更何况是身心产生的活动呢?基于身心活动导致的三世轮回,更无从了解。对我们来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也就难以掌控自己。对他人更难以了解,也就不了解整个人类,不了解其他动物,不了解傍生、饿鬼,对地狱众生更无从了解。对自己这一生都不了解,过去世、将来世也就更不了解,更何况对过去的过去、将来的将来。所以说缘起甚深,我们不要轻视缘起法。

  部分提问:

  1、缘起法的本意不在于有情身心以外的器世间,不是用来解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怎么产生的。依报是有情依住的器世间,并不是我们身心的投影。关于净土,这里有另一个问题。净土之所以清净,是因为有情的身心清净,如果有情的身心不清净,那不管国土怎么样庄严,也不能称为净土。“心净则国土净”,净土还要落实到有情的身心上。

  2、关于神识是什么时候入胎的,在有些经典里讲到,人在中阴阶段投生前会见到亲生父母在行房,如果他对父母中任何一人产生贪爱,就会上前想亲近,当父母精血和合,这时候他的神识就入胎了。所以无论胎儿是否成形,只要是有意堕胎并导致胎儿死亡,就犯杀人戒。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