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P8

  ..续本文上一页---------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

  (讲于4月12日,慈云记录,笔记内容经恒强法师指正)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缘起法。佛陀因觉悟了缘起法而称为佛,缘起法说明了众生轮回的原因,也说明了众生得以解脱的道理。缘起法是原始佛教的核心义理,外道不能知见,所以被称为不共法。

   而佛陀成佛后第一次所说的法,就是四谛法。这次我们就学习四谛和八正道。

  (一)四谛

   四谛乃佛教“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之大纲。

   十二缘起包含流转门与还灭门,分别说明了轮回的原因与解脱的道理,也就相当于四谛所说的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四谛所包含的义理,也是十二缘起包含的义理。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都概括在四谛中。无论是中观还是唯识,是禅宗还是净土,是南传还是藏传,所有一切的教法,都是以四谛为根本。所以四谛是佛陀纲领性的教法。

   佛陀成佛后,心想佛法甚深,不是普通人容易理解的,这时就想默然而不说法。大梵天知道了佛陀的想法,就来到佛陀跟前,劝其住世说法。因为大梵天的劝请,佛陀以佛眼观察,发现世间人们有善有恶,就像水中的莲花:有的长久不能伸出水面而烂掉了,有的假以时日得以冒出水面、享受阳光。世间有些人,对佛法根本无法接受,再怎么对他们苦口宣说,他们也无法生起信心,这种人后来被称为“一阐提”;有些人听佛陀说法,经过思维抉择而树立信心,修行解脱。经过这样的观察,佛陀决定说法。

   佛陀在世间说法,有些人就出家非家、无家学道,最后修成四果,这些是利根的人;有些人听了佛法而能生信,但对世间所有不能割舍而在家修行,最高也能证到三果;但有些人听了,不仅不能生信,甚至还诽谤。

   佛陀所说的种种教法,都离不开四圣谛。有的是让人认识世间的苦恼,是为苦谛。有的是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苦恼,是为集谛。有的是解释什么是解脱的境界,是为灭谛。有的是解释如何修行证得解脱,是为道谛。

   佛陀在世间第一次所说的法,也就是四圣谛。

   佛陀决定住世说法后,就想首先向谁说法呢?佛陀首先想到以前教过他禅定的两位外道师父,但又随即发现那两位师父已经先后灭度了。又想到曾经跟随自己的五位随从,于是走向鹿野苑去找他们。他这时身心清净无漏,体现在外表上非常庄严。在路上,一位外道看到佛陀,被他的清净庄严所震撼,向他行礼。佛陀自信地对他说:我已经成佛了。

   在释迦太子成佛前,婆罗门教中也有“佛”这个称呼,意思是达到了解脱的人。古印度有很多以修苦行谋求解脱的人。各种苦行匪夷所思,比如长时泡在水里,或在太阳下曝晒,或卧沙地上,或卧荆棘上,或卧粪堆里,或终生住树上,或树上倒挂,或穿毛发编成的毯子,或仅以叶子遮体,或全身赤裸,或只吃自落果实,或纹身、穿刺、自残等等。由于当时有这样的风气,人们对苦行者非常尊敬,甚至称苦行者为“阿罗汉”。

   佛陀说自己成佛了,外道非常惊诧,因为有很多人多年苦行乃至到老,都没有说自己成佛,而释迦太子年纪轻轻而且放弃了苦行,所以外道不相信释迦太子已成佛,只是打了个哈哈就走了。佛陀继续往鹿野苑走。这五位随从因太子放弃苦行感到伤心,而相约不再理睬、不再侍奉太子。但是这时他们看到佛陀远远走来,都为他的清净庄严所震撼,不约而同地像以前一样侍奉他。释迦佛告诉他们,自己已经成佛,不能再以“卿”来称呼我了,要称我为佛陀。佛陀当时对五人所说的法,就是四圣谛,也即是《杂阿含•三七九•转*轮经》。

   佛陀对五位随从先后三次讲说四圣谛,三转*轮。这时,五人中的憍陈如率先开悟了,后来就改称阿若憍陈如。阿若是开悟的意思。佛陀后来又对他们反复讲说《无我经》,这五位随从才先后证得阿罗汉果,连同佛陀世间就有了六位阿罗汉,最初的僧团就出现了。

   现在我们分别来看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这四者真实不虚,所以称四谛。又这四者唯有圣者才能知见,依四谛修行能成就圣果,所以又称为四圣谛。

  1、苦谛

   逼恼身心为苦。有情生命中有种种痛苦和烦恼,这是真实的。确认生命痛苦的真实性,称为苦谛。

   具体来说,佛陀将生命的痛苦总结为八苦:生、老、病、死(以上四项为身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上三项为心苦)、五取蕴苦。

   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是包围在羊水中,接触不到阳光与空气。一旦出生时,要经受挤压,出生后又接触到陌生的阳光与空气,他一时适应不了而啼哭,这是生苦。

   老苦:人的肌体衰老了,体力、记忆、睡眠、饮食不如以前,很多事情不能做,甚至走路的力气都没有,有种种的痛苦与烦恼。

   病苦:疾病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烦恼。

   死苦:对死亡的恐惧,及临终时的无奈、孤独、无助等,这是死亡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烦恼。

   怨憎会苦:不喜欢的人或事情,偏偏遇到,因此痛苦不堪。

   爱别离苦:喜欢的、所爱的人或事物,要分离、要失去,因此痛苦。

   求不得苦:心里种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痛苦。

   五取蕴苦:五蕴身心是染污的、有漏的,所以称五取蕴。由这染污的有漏的五蕴身心所带来的痛苦与烦恼称为五取蕴苦。其实以上七项,都是五取蕴苦的不同表现,五取蕴苦是对前七项的总结。另外包括由于我们五蕴身心的失调所造成的种种痛苦,比如过于肥胖、过于消瘦、非常贪婪、嫉妒心强、性格多疑、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

  2、集谛

   集,集起的意思。集谛即解释苦是如何产生的。确认苦产生的原因即是集谛。

   《杂阿含•二六六经》:“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这说明无明与爱造成了有情的三世轮回苦。又十二缘起告诉我们,无明是前际生死根本,爱是后际生死根本,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成就了有情的轮回。

   《阿含经》中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这里的欲,主要指的就是爱。《瑜伽师地论》说爱有四种:爱、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乐爱。

   爱:对当下自身的贪爱。比如爱自己当下的年轻、漂亮。

   后有爱:对将来的身体的贪著。后:后来、将来。如希望自己将来永远年轻、漂亮。

   喜贪俱行爱:对于当下的或过去的种种境界的贪著。

   彼彼喜乐爱:对将来的种种境界的贪爱。

   前两者属自体爱,即对自我的爱。后两者属境界爱,即对我所有的爱。境界爱如各人爱好不同,有人喜欢古董,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山水,有人喜欢音乐等。

   依据佛法,我们所经验的种种痛苦和烦恼,都是与我们自身的身心活动直接相关,而并没有一个外在的神秘的决定性力量给我们带来痛苦与烦恼。而宿命论者把现在所遭遇到的各种不良境遇都归结为命运而逆来顺受、无所作为。尊佑论者、神创论者则把一切都归结为老天爷或某位神的旨意。

  3、灭谛

   灭,即寂灭。所寂灭的是种种痛苦和烦恼,也就是涅槃的境界。涅槃的本义,是指油尽灯枯的状态,以此比喻一切痛苦和烦恼都灭尽了。确认涅槃的状态是真实存在的,就是灭谛。

  4、道谛

   道,即通道、道路。指出得到解脱、证入涅槃的道路、方法,即是道谛。由生死界通向涅槃界的道路,也就是八正道:(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方便、(7)正念、(8)正定。

   这八个方面,是基于正见而导向正解脱的,所以称为八正道。依此修行能够成就圣果,所以又称为八圣道。它是我们消除种种痛苦和烦恼、证入涅槃的直接方法。

  (二)八正道/中道

   八正道远离苦乐两边,故又称为中道。就中道而言,依缘起法而确立正见,远离常见、断见等边见,这是中道见;依八正道而行,远离苦乐两边,这是中道行。中道见必然导致中道行,中道行必依中道见。

   佛所说的种种修行解脱法门,乃至八万四千法门,总结起来,就是八正道,都离不开这八个方面。

  (1)正见

   《杂阿含•七八四经》这样解释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有施”,承认布施有功德。

   “有说”,承认咒说的意义。这里的“说”是指咒说:说一些吉祥如意的祝福之语。

   “有斋”,承认有清净的语言和行为。这里的“斋”是清净的意思。

   “有善行,有恶行”,承认行为有道德上的善恶区分。

   “有善恶行果报”,承认善恶的行为带来相应的苦乐果报。

   “有此世,有他世”,承认三世。

   “有父母”,作为子女,承认对父母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有众生生”,有众生投生,这说的是轮回。

   “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承认有阿罗汉出世。善到是证得,善向是在努力证得。

   “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自知不受后有”,也是说阿罗汉。阿罗汉可以自知成为阿罗汉了。

   否认以上任何一个方面,就是邪见、不正见。

  (2)正志

   正志新译正思维。意为要有正确的、恰当的念头和想法。什么样的想法是正确的呢?——“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出要志”,出离心。出离种种欲望。

   “无恚志”,没有嗔恚的念头和想法。

   …

《听恒强法师讲《佛法概论》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