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P8

  ..續本文上一頁---------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

  (講于4月12日,慈雲記錄,筆記內容經恒強法師指正)

   上次課我們學習了緣起法。佛陀因覺悟了緣起法而稱爲佛,緣起法說明了衆生輪回的原因,也說明了衆生得以解脫的道理。緣起法是原始佛教的核心義理,外道不能知見,所以被稱爲不共法。

   而佛陀成佛後第一次所說的法,就是四谛法。這次我們就學習四谛和八正道。

  (一)四谛

   四谛乃佛教“十二緣起說”之歸納,爲原始佛教之大綱。

   十二緣起包含流轉門與還滅門,分別說明了輪回的原因與解脫的道理,也就相當于四谛所說的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四谛所包含的義理,也是十二緣起包含的義理。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都概括在四谛中。無論是中觀還是唯識,是禅宗還是淨土,是南傳還是藏傳,所有一切的教法,都是以四谛爲根本。所以四谛是佛陀綱領性的教法。

   佛陀成佛後,心想佛法甚深,不是普通人容易理解的,這時就想默然而不說法。大梵天知道了佛陀的想法,就來到佛陀跟前,勸其住世說法。因爲大梵天的勸請,佛陀以佛眼觀察,發現世間人們有善有惡,就像水中的蓮花:有的長久不能伸出水面而爛掉了,有的假以時日得以冒出水面、享受陽光。世間有些人,對佛法根本無法接受,再怎麼對他們苦口宣說,他們也無法生起信心,這種人後來被稱爲“一闡提”;有些人聽佛陀說法,經過思維抉擇而樹立信心,修行解脫。經過這樣的觀察,佛陀決定說法。

   佛陀在世間說法,有些人就出家非家、無家學道,最後修成四果,這些是利根的人;有些人聽了佛法而能生信,但對世間所有不能割舍而在家修行,最高也能證到叁果;但有些人聽了,不僅不能生信,甚至還誹謗。

   佛陀所說的種種教法,都離不開四聖谛。有的是讓人認識世間的苦惱,是爲苦谛。有的是解釋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苦惱,是爲集谛。有的是解釋什麼是解脫的境界,是爲滅谛。有的是解釋如何修行證得解脫,是爲道谛。

   佛陀在世間第一次所說的法,也就是四聖谛。

   佛陀決定住世說法後,就想首先向誰說法呢?佛陀首先想到以前教過他禅定的兩位外道師父,但又隨即發現那兩位師父已經先後滅度了。又想到曾經跟隨自己的五位隨從,于是走向鹿野苑去找他們。他這時身心清淨無漏,體現在外表上非常莊嚴。在路上,一位外道看到佛陀,被他的清淨莊嚴所震撼,向他行禮。佛陀自信地對他說:我已經成佛了。

   在釋迦太子成佛前,婆羅門教中也有“佛”這個稱呼,意思是達到了解脫的人。古印度有很多以修苦行謀求解脫的人。各種苦行匪夷所思,比如長時泡在水裏,或在太陽下曝曬,或臥沙地上,或臥荊棘上,或臥糞堆裏,或終生住樹上,或樹上倒挂,或穿毛發編成的毯子,或僅以葉子遮體,或全身赤裸,或只吃自落果實,或紋身、穿刺、自殘等等。由于當時有這樣的風氣,人們對苦行者非常尊敬,甚至稱苦行者爲“阿羅漢”。

   佛陀說自己成佛了,外道非常驚詫,因爲有很多人多年苦行乃至到老,都沒有說自己成佛,而釋迦太子年紀輕輕而且放棄了苦行,所以外道不相信釋迦太子已成佛,只是打了個哈哈就走了。佛陀繼續往鹿野苑走。這五位隨從因太子放棄苦行感到傷心,而相約不再理睬、不再侍奉太子。但是這時他們看到佛陀遠遠走來,都爲他的清淨莊嚴所震撼,不約而同地像以前一樣侍奉他。釋迦佛告訴他們,自己已經成佛,不能再以“卿”來稱呼我了,要稱我爲佛陀。佛陀當時對五人所說的法,就是四聖谛,也即是《雜阿含•叁七九•轉*輪經》。

   佛陀對五位隨從先後叁次講說四聖谛,叁轉*輪。這時,五人中的憍陳如率先開悟了,後來就改稱阿若憍陳如。阿若是開悟的意思。佛陀後來又對他們反複講說《無我經》,這五位隨從才先後證得阿羅漢果,連同佛陀世間就有了六位阿羅漢,最初的僧團就出現了。

   現在我們分別來看四聖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谛是真實不虛的意思,這四者真實不虛,所以稱四谛。又這四者唯有聖者才能知見,依四谛修行能成就聖果,所以又稱爲四聖谛。

  1、苦谛

   逼惱身心爲苦。有情生命中有種種痛苦和煩惱,這是真實的。確認生命痛苦的真實性,稱爲苦谛。

   具體來說,佛陀將生命的痛苦總結爲八苦:生、老、病、死(以上四項爲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以上叁項爲心苦)、五取蘊苦。

   生苦:胎兒在母親肚子裏是包圍在羊水中,接觸不到陽光與空氣。一旦出生時,要經受擠壓,出生後又接觸到陌生的陽光與空氣,他一時適應不了而啼哭,這是生苦。

   老苦:人的肌體衰老了,體力、記憶、睡眠、飲食不如以前,很多事情不能做,甚至走路的力氣都沒有,有種種的痛苦與煩惱。

   病苦:疾病帶來的種種痛苦和煩惱。

   死苦:對死亡的恐懼,及臨終時的無奈、孤獨、無助等,這是死亡帶來的種種痛苦和煩惱。

   怨憎會苦:不喜歡的人或事情,偏偏遇到,因此痛苦不堪。

   愛別離苦:喜歡的、所愛的人或事物,要分離、要失去,因此痛苦。

   求不得苦:心裏種種欲望得不到滿足,因此痛苦。

   五取蘊苦:五蘊身心是染汙的、有漏的,所以稱五取蘊。由這染汙的有漏的五蘊身心所帶來的痛苦與煩惱稱爲五取蘊苦。其實以上七項,都是五取蘊苦的不同表現,五取蘊苦是對前七項的總結。另外包括由于我們五蘊身心的失調所造成的種種痛苦,比如過于肥胖、過于消瘦、非常貪婪、嫉妒心強、性格多疑、人格障礙、精神疾病等。

  2、集谛

   集,集起的意思。集谛即解釋苦是如何産生的。確認苦産生的原因即是集谛。

   《雜阿含•二六六經》:“佛告諸比丘: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這說明無明與愛造成了有情的叁世輪回苦。又十二緣起告訴我們,無明是前際生死根本,愛是後際生死根本,無明爲父,貪愛爲母,成就了有情的輪回。

   《阿含經》中說“欲生諸煩惱,欲爲生苦本”。這裏的欲,主要指的就是愛。《瑜伽師地論》說愛有四種:愛、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

   愛:對當下自身的貪愛。比如愛自己當下的年輕、漂亮。

   後有愛:對將來的身體的貪著。後:後來、將來。如希望自己將來永遠年輕、漂亮。

   喜貪俱行愛:對于當下的或過去的種種境界的貪著。

   彼彼喜樂愛:對將來的種種境界的貪愛。

   前兩者屬自體愛,即對自我的愛。後兩者屬境界愛,即對我所有的愛。境界愛如各人愛好不同,有人喜歡古董,有人喜歡繪畫,有人喜歡山水,有人喜歡音樂等。

   依據佛法,我們所經驗的種種痛苦和煩惱,都是與我們自身的身心活動直接相關,而並沒有一個外在的神秘的決定性力量給我們帶來痛苦與煩惱。而宿命論者把現在所遭遇到的各種不良境遇都歸結爲命運而逆來順受、無所作爲。尊佑論者、神創論者則把一切都歸結爲老天爺或某位神的旨意。

  3、滅谛

   滅,即寂滅。所寂滅的是種種痛苦和煩惱,也就是涅槃的境界。涅槃的本義,是指油盡燈枯的狀態,以此比喻一切痛苦和煩惱都滅盡了。確認涅槃的狀態是真實存在的,就是滅谛。

  4、道谛

   道,即通道、道路。指出得到解脫、證入涅槃的道路、方法,即是道谛。由生死界通向涅槃界的道路,也就是八正道:(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方便、(7)正念、(8)正定。

   這八個方面,是基于正見而導向正解脫的,所以稱爲八正道。依此修行能夠成就聖果,所以又稱爲八聖道。它是我們消除種種痛苦和煩惱、證入涅槃的直接方法。

  (二)八正道/中道

   八正道遠離苦樂兩邊,故又稱爲中道。就中道而言,依緣起法而確立正見,遠離常見、斷見等邊見,這是中道見;依八正道而行,遠離苦樂兩邊,這是中道行。中道見必然導致中道行,中道行必依中道見。

   佛所說的種種修行解脫法門,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總結起來,就是八正道,都離不開這八個方面。

  (1)正見

   《雜阿含•七八四經》這樣解釋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衆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有施”,承認布施有功德。

   “有說”,承認咒說的意義。這裏的“說”是指咒說:說一些吉祥如意的祝福之語。

   “有齋”,承認有清淨的語言和行爲。這裏的“齋”是清淨的意思。

   “有善行,有惡行”,承認行爲有道德上的善惡區分。

   “有善惡行果報”,承認善惡的行爲帶來相應的苦樂果報。

   “有此世,有他世”,承認叁世。

   “有父母”,作爲子女,承認對父母要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有衆生生”,有衆生投生,這說的是輪回。

   “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承認有阿羅漢出世。善到是證得,善向是在努力證得。

   “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自知不受後有”,也是說阿羅漢。阿羅漢可以自知成爲阿羅漢了。

   否認以上任何一個方面,就是邪見、不正見。

  (2)正志

   正志新譯正思維。意爲要有正確的、恰當的念頭和想法。什麼樣的想法是正確的呢?——“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出要志”,出離心。出離種種欲望。

   “無恚志”,沒有嗔恚的念頭和想法。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