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P7

  ..續本文上一頁苦不樂的,是不苦不樂受。

   (8)愛

   對叁受中的樂受,如果産生貪著,就會産生愛——對可意境産生的染汙希求,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想持久。對內外境的這種染汙的希求,稱爲愛。愛有叁種:欲愛、色愛、無色愛。對欲界種種境界的貪愛,是欲愛。對色界種種境界的貪愛,是色愛。對無色界種種境界的貪愛,是無色愛。

   (9)取

   基于對內外境的染汙的欲望,就會用各種方便和善巧去執取、抓取。取有四種: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欲取:對欲界中的五欲(色聲香味觸)妙境去執取。

   見取:對持有的不正見堅持不舍,比如身見(認爲五蘊身心是你或你所有的)、邊見(如常見、斷見,執取一邊)。

   戒取:執取那些不是導向解脫的戒(比如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雞戒),認爲是導向解脫的戒。把非解脫之因當作解脫之因。

   我取:基于我見、我慢,對自我的執取。

   (10)有

   取産生有。由于不斷地執取、抓取,而造作了種種生死業,由此引發生死果。有,存在義,即指有漏的生死業果。有分爲叁種:欲有、色有、無色有,也即是叁界。

   (11)生

   有産生生。從無到有稱之爲生。有了叁界,自然就有了有情在叁界中不斷投生。

   (12)老死

   接著是老死,即衰老、死亡。衰老,皮膚變皺,頭發變白,牙齒會落,行走艱難,四體無力。死亡,一般表現是身體變得冰冷,沒有呼吸,因爲神識已經離開原來的身體了。現在,醫學上具有法律效力的是指腦死亡,沒有任何腦電波了。

  4、叁世兩重因果

   十二有支及其關聯說明了什麼呢?那就是有情爲什麼會在叁界中生死輪回。

   最初的原因是無明,人們由于對佛法一無所知,起惑造業,業因牽引識投生,結生識入胎,産生胎兒,六根完備前是名色位,六根完備後産生六觸,由觸産生叁受。

   初生的嬰兒爲何啼哭?就是因爲在出生的那一刻受到擠壓,感到了苦受。如果小孩出生後不啼哭,那他不正常。嬰兒剛出生幾個月的時候,需要母乳,這對他來說是段食;他也需要觸食,需要父母經常把他抱在懷裏,這有助他健康成長。種種觸帶來種種受,比如穿的衣服讓他不舒服了,這是苦受,他會因此啼哭。父母的擁抱、撫摸、親吻是他的觸食,給他帶來樂受。嬰兒從出生到兩叁歲時,對身觸非常敏感。嬰兒期是觸的階段。

   由叁四歲到十叁四歲,是兒童期、少年期。這個階段,基于他六根對內外境各種新鮮的領受,使他的好奇心越來越強,同時由此帶來的各種感受讓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有自我表達、自我展現、自我張揚、自我獨立的欲望,他變得越來越想擺脫父母、躲避老師,會有叛逆心理,同時心理敏感又容易受傷害。如果這時能滿足他的好奇心與自我意識的需求,他就會健康成長。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心理成長不健康,叛逆心理沒有得到正確的疏導,也會産生人格上的障礙。他的性格、氣質,在這個階段成形。這是受的階段。

   十叁四歲到二十歲之間,第二性征出現,産生對異性的愛戀。十叁四歲前,男孩女孩由于怕羞,可能保持距離。而性成熟後,就變得相互吸引而不是相互排斥了。如果沒有控製好這種貪愛,可能産生早戀、早孕。但由于心理還不成熟,感情不穩定。另外個人的價值取向、社會理想慢慢確立,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將來對生活、事業的各種追求。這是愛的階段。

   二十歲後,他完成了學業、進入了社會,開始工作、開始實現人生理想。有了收入、有了物質基礎,可以談婚論嫁了。又立足于自己的職業、行業,開創自己的事業。男的娶妻養家,女的相夫教子。這個成家立業、爲家庭爲事業打拼到老的時期,就是取的階段。

  “取”之後是“有”。一個人經過出生、成長、成家立業直到垂暮之年,造作了種種業也引發了種種果,而最大、最深遠的業果就是在死之後繼續在叁界中輪回。來世繼續輪回,這就是業有。

  當進入下一期生命時,自然又有了生與老死。

   無明與行是過去世的惑與業,從而引發了現世的識、名色、六處、觸、受等五果。這是一重因果。又由于現世中愛與取使有情造作生死業而來世還要輪回,也即是由愛、取、有引發下一期生命的生與老死。這又是一重因果。由此成立叁世兩重因果。

   具體見下表:

   ┌無明─惑(緣)─┐

   ├行──業(因)─┴過去世二因─┐

   ├識─┐ ├一重因果─┐

   ├名色│ │ │

   ├六處├苦(果)──現在世五果─┘ │

  十二緣起┼觸 │ ├叁世兩重因果

   ├受─┘ │

   ├愛─┐ │

   ├取─┴惑(緣)─┬現在世叁因─┐ │

   ├有──業(因)─┘ ├一重因果─┘

   ├生─┬苦(果)──未來世二果─┘

   └老死┘

   緣起法是基于有情的身心活動,來解釋有情如何不斷輪回的。以此來培養我們的正見,指導我們修行解脫。我們說一切有爲法,都是因緣和合的都是緣起的,但其中的有爲法,不是指山河大地,也不是指日月星辰,而是特指我們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動。通過緣起法十二支我們就可以輕易地明白這一點。如果我們把緣起法理解爲佛陀對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外界世間的解釋,那是我們對緣起法的誤解。緣起法解釋的是我們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動。但是我們現在理解緣起法,通常會把它涵義擴大了,說房子、柱子等是緣起的,其實這不是佛陀宣揚緣起法的本意。

  5、流轉與還滅(二門四觀)

   緣起說明了有情如何輪回,同時,緣起也說明了解脫的道理。所以緣起法包含了流轉門與還滅門。在《雜阿含•叁五八經》中,把流轉門說爲增法,把還滅門說爲減法。

  

  (1)二門

   流轉門:通過無明緣行、行緣識直到老死,說明有情是如何輪回的。所以流轉門是染汙的、有漏的。

  還滅門:通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直到老死滅,說明有情如何跳出叁界輪回、達到解脫的。所以還滅門是清淨的、無漏的。

   (2)四觀

   佛陀當初是怎樣覺悟十二緣起的呢?他是依上述二門而起了四觀。

   四觀分別是:雜染逆觀、雜染順觀、清淨逆觀、清淨順觀。

   所謂雜染的,是依流轉門而作觀;所謂清靜的,是依還滅門而作觀。所謂逆觀,是從老死到生到有最後到無明;所謂順觀,是從無明到行到識最後到老死。

   佛陀以此起觀,確信有情是由于十二緣起而輪回,而過去有人成佛,也是因爲覺悟十二緣起而解脫,他確信自己找到了證悟、解脫之道。

   阿含經中多處講到緣起法。比如佛說緣起法“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十二緣起不是佛陀創造的,也不是其他人創造的。又說“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無論是佛出世還是沒有出世,緣起法都是潛在的普遍的規則。又說“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諸佛如來都是覺悟了十二緣起而成等正覺,此爲諸佛常法。又說“見緣起便見法,見法便見緣起”,如果大家能通達十二緣起的道理,即能見法。

   我們要反複思維十二緣起,可以模擬佛陀在樹下敷草打坐,依二門而起四觀,說不定一不小心就見法了,成了辟支佛了。

   那我們現在學習了十二有支及其關系,是不是就能見法了呢?沒有這麼簡單。所以佛陀說:“緣起甚深。”不是僅僅了解其字面意思,就能見法的。

   佛陀爲什麼要說“緣起甚深”呢?那是因爲侍奉佛陀二十多年的阿難,聽佛陀講了緣起法後,覺得道理好像很簡單,一聽就明白了。佛陀就批評他不要這麼說,其實十二緣起包含的道理非常深,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演說的。

   如果有情沒有基本的正知、正見,就會對自己的身心根本不了解,更何況是身心産生的活動呢?基于身心活動導致的叁世輪回,更無從了解。對我們來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自己,因爲我們不了解自己,也就難以掌控自己。對他人更難以了解,也就不了解整個人類,不了解其他動物,不了解傍生、餓鬼,對地獄衆生更無從了解。對自己這一生都不了解,過去世、將來世也就更不了解,更何況對過去的過去、將來的將來。所以說緣起甚深,我們不要輕視緣起法。

  部分提問:

  1、緣起法的本意不在于有情身心以外的器世間,不是用來解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怎麼産生的。依報是有情依住的器世間,並不是我們身心的投影。關于淨土,這裏有另一個問題。淨土之所以清淨,是因爲有情的身心清淨,如果有情的身心不清淨,那不管國土怎麼樣莊嚴,也不能稱爲淨土。“心淨則國土淨”,淨土還要落實到有情的身心上。

  2、關于神識是什麼時候入胎的,在有些經典裏講到,人在中陰階段投生前會見到親生父母在行房,如果他對父母中任何一人産生貪愛,就會上前想親近,當父母精血和合,這時候他的神識就入胎了。所以無論胎兒是否成形,只要是有意墮胎並導致胎兒死亡,就犯殺人戒。

  -----------------------------------------…

《聽恒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命的真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