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漫谈
云海天涯
——【本文的基本观点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
佛法是心法,是“思维习惯的调整”。戒定慧基本三学皆不离此。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十四种不善的思一旦被一一制服,不善心的启动从何而来?
一、禅定在佛法修证中的地位
佛教的禅定,有世间定和出世间定两种。前者称为奢摩他(巴利文为samatha),其修习摄于戒定慧基本三学的定学部分;而出世间定由毗钵舍那(巴利文为vipassana)的修习来获得,摄于其中的慧学部分。世人所说的禅定,多数属于世间定的范畴。
佛法是心法,戒定慧基本三学,说穿了都是心法。从这个意义上看,就不会高估或低估禅定在佛法修证过程中的地位了。
按照南传佛教阿毗达摩对52心所法的描述,其中共有14个不善心所,它们都由思心所——具体说是种种不善思(思也有善思)——所变现,属于行蕴。这些不善心所在各种不善心中得以现起,分别是(见《清净道论》和《摄阿毗达摩义论》中的有关章节):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恶)见、慢、嗔、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
只要不善的心启动,这14个不善的思必会有某些随之现起;反之,只要在内观过程中发现自己当下心态中有属于这些不善心所的思的现起,则可推知当下的心不是净心。关于14个不善心所的具体定义,可见上面开列的参考文献。
顺便说一句,关于心法和心所法的理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在名相定义上虽有差异,但内涵基本相同。熟悉北传《百法明门论》(或《大乘五蕴论》、《瑜伽师地论》),完全可以在北传51心所法的6烦恼、20随烦恼和南传的14不善心所法之间建立很好的对应。(附:《百法明门论》中的6烦恼、20随烦恼法。6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20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佛法是心法,整个修行过程就是思维习惯的调整。戒定慧基本三学皆不离此。譬如磨镜、垢去明存。14种不善的思一旦被一一制服,不善心的启动从何而来?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戒定慧基本三学是怎样制服这14种不善的思。
二、戒学
世人往往将“戒”与“禁戒”等具有不应该去做XX的特相联系在一起,望文生义地错误认为,戒只有止持的作用。实际上,戒的巴利文是siila,其含义接近于现代人所说的道德品质和素质。本身包括了止持(诸恶莫作)和作持(众善奉行)两部分,其内涵远远不是“禁戒”一词所能涵盖。
所谓戒,关键在于守好心戒——《清净道论》称为根律仪(indriyasamvarasiila)。在严守心戒的过程中,必须锻炼对自己的每个心念的启动如实觉察,并分辨其善与不善,从而决定是否用意念干预下一刻的心态。这个过程对于修行者(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意义不单单局限于在事相上做一个清净行者。
一个刚刚开始修行的人,以闻思得来的解脱道知见为基础,对世间过患进行反复的观察思惟,产生了很强的厌离心,从而走上了正式修行的道路。但是,客观地说,除了些许由前生善业带来的善根之外,该人此时的心理状态与其他不修行的人相比,只怕也高明不到哪里,依然是十足的业障凡夫。
从心的角度来看,多数仍属于不善心,特别是4种邪见相应和2种嗔恚相应出现的比率非常大。而且这类思惟习惯十分顽固。在少得可怜的属于8种善心的路心里,绝大多数又都是智不相应的。高质量的智相应无行心几乎看不到。显然,这种状态与涅槃相差甚远。
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呢?此时,应尽快制止12种不善心的泛滥。所用的方法,无外乎诸恶莫作(断)和众善奉行(挤)两种。
所谓断,一种思路是象牧牛一样,每天绝大多数时间花在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上。不管是五门路心还是意门路心,只要发现错误(虽然此时从闻思得来的正见还很幼稚),立即生起惭愧心,马上将其改正过来。
此时,敌人(业障)最主要的罪状是无惭和无愧。这种牧牛式的用心方式不仅能在当下切断不善心的相续,减少造新业的机会,且能培养与正见和惭愧相应的良好思惟习惯,将旧有的、与邪见和无惭无愧相伴的思惟习惯挤走。这种牧牛式的用心方法,不仅能起到断的作用,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挤的作用!
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这种修行方式称为根律仪,是增上戒学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根律仪的修行能大大提高人们对起心动念的警觉性,为以后samatha和vipassana的修行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
除根律仪之外,资具依止戒的修习可极大削弱凡夫心中对生活环境的执着及相关邪见;活命遍净戒的修习能培养行者少欲知足的良好品德,远离那些足以障蔽解脱道修习、并成为新的恶业因缘的邪命,过每个出家人都应具有的、安贫守道、唯慧是业的清净生活;而别解脱律仪则是正语、正业、正命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部分,它们都对应于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正思惟、正精进的一部分,主要起到挤的作用。
所谓增上戒学,实际就是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的一部分;而入道前行则是正见和正思惟的一部分。随着修行的不断进展,正见也在不断增长,于是对善、恶又会产生新的理解,发现许多过去未发现的问题,返回来从头开始......
如此反复修习前7个道支,日常生活中的12个不善心越来越少,乃至最后成了过街老鼠,只有匆匆流窜的份(因为五盖尚未制服,心不可能完全被看住)。平时,绝大多数的心都已是8种善心,且其中智相应成分的明显增多,戒行就会逐渐趋于圆满。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戒清净是一切修行的基础。真正达到戒清净的行者,心性与世间人相比已大有脱胎换骨之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2个不善心主要是这一阶段得到对治的。没有清净的戒行,就没有一切。
增上戒学的修习好比剿匪。首先恢复被匪徒扰乱的社会秩序,使群众尝到甜头(众善奉行),然后发动群众全民举报(看住起心动念),一旦发现匪踪便猛打猛追,绝不让其轻易逃脱。经过大部队反复梳篦一般的扫荡(诸恶莫作)之后。烦恼主力已被完全粉碎,在外流窜的虾兵蟹将(各类与嗔相应的不善心的现行)和潜伏在社会中的匪谍(各类与贪相应的不善心的现行)基本已经伏法,剩下的只是些被击溃的残部或隐藏在深山老林遥控指挥的最狡猾的匪首(贪嗔痴三毒的随眠)了。社会秩序基本稳定,良民从此安居乐业。后期剿匪的政策和方式也要改变了(进入下一步修行)。
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观点来看,跟随一位戒行清净的和尚、阿阇黎和加入如法如律的清净僧团,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反过来,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远离清净僧团的人,是多么地不幸啊!
对于一个对自己真正负责的修行人来说,修行道路一开始就无比艰苦,甚至令人感到一丝绝望和恐惧!(想想叶公好龙和愚公移山的故事吧)因为此时他的正见并未圆满,许多问题还是看不开、放不下,事到临头只有借助信力和惭力、愧力的护持来强行忍耐。而坏的思惟习惯又是那样顽固,改变起来如此痛苦,几乎所有让自己感觉良好的地方都隐藏着危险。不管怎样做,总有你的错。要过清净生活,几乎要将自己打得粉碎之后再一点点粘起来。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比意志坚强的人吃的苦还要多得多!没有师长,没有同伴,没有人理解,没有人真心帮助你,心目中那些曾经是如此光辉的宫殿一座座倒塌……人性的弱点时时威胁着自己的信和精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修行最艰难的阶段,看看淘汰率有多高你就会明白了!不具有足够的善根(主要是信根、慧根和惭愧),真的很难走下来。
随着戒行的逐步趋于清净,水到渠成,2种嗔恚相应的不善心将越来越少,乃至趋于绝迹。而8种善心不是悦俱的就是舍俱的,会给行者的身心带来极大抚慰。使他基本安住在清净的出家生活中,且心态与戒未净时相比有了本质改变,不贪惜荣华富贵,不留恋安乐温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千重艰险不辞难,百折不挠志如山,不觉辛苦只觉甜,胸臆间时常充满一股浩然正气。无惭、无愧两种毛病已基本被制服,进一步修行的最主要障碍已被清除,与善法相应的种种思惟已成了习惯,心中常常现起喜悦和跃跃欲试的感觉。虽未系统修过世间定的业处,心已能较快地远离五盖,现起五禅支并趋于等持(8种善心中都没有五盖,只是五禅支质量大有差异而已)。这对行者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这个阶段的修行,开始真的有点愚公移山的味道,只要持之以恒地干下去,后面,就象从梢头开始吃甘蔗那样越来越甜了!
佛陀的教法中边皆甜,戒行的功德妙不可言。一般人都大大地低估了增上戒学在整个修行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佛陀的遗教:以法律为师(见《长部·第16经·大般涅槃经》),真是一点也不差!总之,戒行必须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才能圆满。千万不可学好龙的叶公。
一个心戒守得好的行者,不仅无惭(做错事不感到羞耻)和无愧(…
《戒定慧漫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