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定慧漫談

  

戒定慧漫談

  

雲海天涯

  ——【本文的基本觀點屬于南傳上座部佛教】

  

  

  佛法是心法,是“思維習慣的調整”。戒定慧基本叁學皆不離此。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十四種不善的思一旦被一一製服,不善心的啓動從何而來?

  

  

一、禅定在佛法修證中的地位

  

  

   佛教的禅定,有世間定和出世間定兩種。前者稱爲奢摩他(巴利文爲samatha),其修習攝于戒定慧基本叁學的定學部分;而出世間定由毗缽舍那(巴利文爲vipassana)的修習來獲得,攝于其中的慧學部分。世人所說的禅定,多數屬于世間定的範疇。

   佛法是心法,戒定慧基本叁學,說穿了都是心法。從這個意義上看,就不會高估或低估禅定在佛法修證過程中的地位了。

   按照南傳佛教阿毗達摩對52心所法的描述,其中共有14個不善心所,它們都由思心所——具體說是種種不善思(思也有善思)——所變現,屬于行蘊。這些不善心所在各種不善心中得以現起,分別是(見《清淨道論》和《攝阿毗達摩義論》中的有關章節):

   癡、無慚、無愧、掉舉、貪、(惡)見、慢、嗔、嫉、悭、惡作、昏沈、睡眠、疑。

   只要不善的心啓動,這14個不善的思必會有某些隨之現起;反之,只要在內觀過程中發現自己當下心態中有屬于這些不善心所的思的現起,則可推知當下的心不是淨心。關于14個不善心所的具體定義,可見上面開列的參考文獻。

   順便說一句,關于心法和心所法的理論,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在名相定義上雖有差異,但內涵基本相同。熟悉北傳《百法明門論》(或《大乘五蘊論》、《瑜伽師地論》),完全可以在北傳51心所法的6煩惱、20隨煩惱和南傳的14不善心所法之間建立很好的對應。(附:《百法明門論》中的6煩惱、20隨煩惱法。6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20隨煩惱:忿、恨、惱、覆、诳、谄、驕、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佛法是心法,整個修行過程就是思維習慣的調整。戒定慧基本叁學皆不離此。譬如磨鏡、垢去明存。14種不善的思一旦被一一製服,不善心的啓動從何而來?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戒定慧基本叁學是怎樣製服這14種不善的思。

  

  

二、戒學

  

  

   世人往往將“戒”與“禁戒”等具有不應該去做XX的特相聯系在一起,望文生義地錯誤認爲,戒只有止持的作用。實際上,戒的巴利文是siila,其含義接近于現代人所說的道德品質和素質。本身包括了止持(諸惡莫作)和作持(衆善奉行)兩部分,其內涵遠遠不是“禁戒”一詞所能涵蓋。

   所謂戒,關鍵在于守好心戒——《清淨道論》稱爲根律儀(indriyasamvarasiila)。在嚴守心戒的過程中,必須鍛煉對自己的每個心念的啓動如實覺察,並分辨其善與不善,從而決定是否用意念幹預下一刻的心態。這個過程對于修行者(不管是在家還是出家!)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意義不單單局限于在事相上做一個清淨行者。

   一個剛剛開始修行的人,以聞思得來的解脫道知見爲基礎,對世間過患進行反複的觀察思惟,産生了很強的厭離心,從而走上了正式修行的道路。但是,客觀地說,除了些許由前生善業帶來的善根之外,該人此時的心理狀態與其他不修行的人相比,只怕也高明不到哪裏,依然是十足的業障凡夫。

   從心的角度來看,多數仍屬于不善心,特別是4種邪見相應和2種嗔恚相應出現的比率非常大。而且這類思惟習慣十分頑固。在少得可憐的屬于8種善心的路心裏,絕大多數又都是智不相應的。高質量的智相應無行心幾乎看不到。顯然,這種狀態與涅槃相差甚遠。

   我們應該怎樣處理這些問題呢?此時,應盡快製止12種不善心的泛濫。所用的方法,無外乎諸惡莫作(斷)和衆善奉行(擠)兩種。

   所謂斷,一種思路是象牧牛一樣,每天絕大多數時間花在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上。不管是五門路心還是意門路心,只要發現錯誤(雖然此時從聞思得來的正見還很幼稚),立即生起慚愧心,馬上將其改正過來。

   此時,敵人(業障)最主要的罪狀是無慚和無愧。這種牧牛式的用心方式不僅能在當下切斷不善心的相續,減少造新業的機會,且能培養與正見和慚愧相應的良好思惟習慣,將舊有的、與邪見和無慚無愧相伴的思惟習慣擠走。這種牧牛式的用心方法,不僅能起到斷的作用,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擠的作用!

   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這種修行方式稱爲根律儀,是增上戒學的核心內容。實際上,根律儀的修行能大大提高人們對起心動念的警覺性,爲以後samatha和vipassana的修行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礎。

   除根律儀之外,資具依止戒的修習可極大削弱凡夫心中對生活環境的執著及相關邪見;活命遍淨戒的修習能培養行者少欲知足的良好品德,遠離那些足以障蔽解脫道修習、並成爲新的惡業因緣的邪命,過每個出家人都應具有的、安貧守道、唯慧是業的清淨生活;而別解脫律儀則是正語、正業、正命中具有特殊意義的部分,它們都對應于八正道中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的一部分,主要起到擠的作用。

   所謂增上戒學,實際就是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的一部分;而入道前行則是正見和正思惟的一部分。隨著修行的不斷進展,正見也在不斷增長,于是對善、惡又會産生新的理解,發現許多過去未發現的問題,返回來從頭開始......

   如此反複修習前7個道支,日常生活中的12個不善心越來越少,乃至最後成了過街老鼠,只有匆匆流竄的份(因爲五蓋尚未製服,心不可能完全被看住)。平時,絕大多數的心都已是8種善心,且其中智相應成分的明顯增多,戒行就會逐漸趨于圓滿。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戒清淨是一切修行的基礎。真正達到戒清淨的行者,心性與世間人相比已大有脫胎換骨之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12個不善心主要是這一階段得到對治的。沒有清淨的戒行,就沒有一切。

   增上戒學的修習好比剿匪。首先恢複被匪徒擾亂的社會秩序,使群衆嘗到甜頭(衆善奉行),然後發動群衆全民舉報(看住起心動念),一旦發現匪蹤便猛打猛追,絕不讓其輕易逃脫。經過大部隊反複梳篦一般的掃蕩(諸惡莫作)之後。煩惱主力已被完全粉碎,在外流竄的蝦兵蟹將(各類與嗔相應的不善心的現行)和潛伏在社會中的匪諜(各類與貪相應的不善心的現行)基本已經伏法,剩下的只是些被擊潰的殘部或隱藏在深山老林遙控指揮的最狡猾的匪首(貪嗔癡叁毒的隨眠)了。社會秩序基本穩定,良民從此安居樂業。後期剿匪的政策和方式也要改變了(進入下一步修行)。

   從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觀點來看,跟隨一位戒行清淨的和尚、阿阇黎和加入如法如律的清淨僧團,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反過來,那些由于種種原因遠離清淨僧團的人,是多麼地不幸啊!

   對于一個對自己真正負責的修行人來說,修行道路一開始就無比艱苦,甚至令人感到一絲絕望和恐懼!(想想葉公好龍和愚公移山的故事吧)因爲此時他的正見並未圓滿,許多問題還是看不開、放不下,事到臨頭只有借助信力和慚力、愧力的護持來強行忍耐。而壞的思惟習慣又是那樣頑固,改變起來如此痛苦,幾乎所有讓自己感覺良好的地方都隱藏著危險。不管怎樣做,總有你的錯。要過清淨生活,幾乎要將自己打得粉碎之後再一點點粘起來。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比意志堅強的人吃的苦還要多得多!沒有師長,沒有同伴,沒有人理解,沒有人真心幫助你,心目中那些曾經是如此光輝的宮殿一座座倒塌……人性的弱點時時威脅著自己的信和精進……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修行最艱難的階段,看看淘汰率有多高你就會明白了!不具有足夠的善根(主要是信根、慧根和慚愧),真的很難走下來。

   隨著戒行的逐步趨于清淨,水到渠成,2種嗔恚相應的不善心將越來越少,乃至趨于絕迹。而8種善心不是悅俱的就是舍俱的,會給行者的身心帶來極大撫慰。使他基本安住在清淨的出家生活中,且心態與戒未淨時相比有了本質改變,不貪惜榮華富貴,不留戀安樂溫暖,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千重艱險不辭難,百折不撓志如山,不覺辛苦只覺甜,胸臆間時常充滿一股浩然正氣。無慚、無愧兩種毛病已基本被製服,進一步修行的最主要障礙已被清除,與善法相應的種種思惟已成了習慣,心中常常現起喜悅和躍躍欲試的感覺。雖未系統修過世間定的業處,心已能較快地遠離五蓋,現起五禅支並趨于等持(8種善心中都沒有五蓋,只是五禅支質量大有差異而已)。這對行者來說,是一個脫胎換骨式的變化!

   這個階段的修行,開始真的有點愚公移山的味道,只要持之以恒地幹下去,後面,就象從梢頭開始吃甘蔗那樣越來越甜了!

   佛陀的教法中邊皆甜,戒行的功德妙不可言。一般人都大大地低估了增上戒學在整個修行過程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佛陀的遺教:以法律爲師(見《長部·第16經·大般涅槃經》),真是一點也不差!總之,戒行必須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才能圓滿。千萬不可學好龍的葉公。

   一個心戒守得好的行者,不僅無慚(做錯事不感到羞恥)和無愧(…

《戒定慧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原來是個愚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