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定慧漫談▪P2

  ..續本文上一頁做錯事不知道害怕)兩個不善心所得到了有效控製,而且貪、(惡)見、慢、嗔、嫉、悭六個不善心所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信力和念力也會有極大長進。其自製力、覺照力和忍耐力必有本質上的長進。在世人的眼裏,頗有溫良恭儉、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而且,平時不善念頭啓動較少,進一步修習止觀時的各種障礙也就相當稀少了。所以,真正的有修有證的大德皆將戒行作爲修行不可缺少的基礎,絕不會以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降低標准!慚愧心是學佛基礎中的基礎,沒有慚愧心,便無法真正理解佛法精髓,更無法獲得佛法實益。

   世人多抱怨:我修了這麼長時間怎麼不見長進?業障怎麼還這麼多?是不是禅修方法有問題?實際上,這些人的問題多半出在不修戒行上。粗的煩惱還沒伏住,煩惱根源還沒有正確認識,就想通過一心專修某種禅定伏住細的煩惱,如同刮風天掃大街——差不多是白費勁!

   作爲進一步修證的保障,按《清淨道論》的說法:首先必須達到戒清淨。即完整無穿破的身戒和心戒。達到戒清淨位的行者,雖然其出世間智慧未必圓滿,尚有戒禁取見等惡見,但是14種不善思中的8種無慚、無愧、貪、(惡)見、慢、嗔、嫉、悭都已得到相當程度的控製了。

  

  

叁、定

  

  

   按照《清淨道論》倡導的道次第,在證得戒清淨後,行者就可以進入以善心一境爲其基本特征的世間定的修習,由此而證得心清淨。

   所謂心清淨,是證得(欲界)近行定以上的諸種禅定境界。包括欲界近行定,色界、無色界諸定。

   禅定是佛法與外道的共法。佛教行者修習禅定,不是爲了證得某種定境,並將其作爲身心皈依之處,而是通過禅修繼續消殒14種不善的心所——特別是與五蓋相關的不善心所(竟有11個之多),爲進一步通過內觀獲得出世間智慧打下堅實基礎!爲達到這個目的,並不需要證得很深的定境,欲界近行定就夠用了。

   對于戒行清淨的行者來說,雖已基本改變了不善的思惟習慣並安住于愉悅、平靜之中,與初學者相比已發生了極大變化。但還存在如下兩個問題:(1)正見尚未圓滿,在一些重要地方只有聞思而沒有實證,尚存在一些疑惑;(2)雖然日常生活中五蓋已得到很好的製服,五禅支已能現起,但質量並不高,且心還不能迅速達到等至。爲進一步解決這類問題,南傳佛教行者有如下兩類修行方案。

   解決第二個問題的方法是:通過世間定的修習,培養心迅速遠離五蓋、現起五禅支的能力,進一步改善日用中心的質量,這類行者稱爲samatha行者。

   期待兩個問題一起解決的方法是:直接進入觀的修習,在觀禅中一並培養心迅速等至的能力,這類行者稱爲vipassana行者,其依止經論是《大念處經》等。

   不論samatha行者還是vipassana行者,心的訓練都是必不可少的。這種訓練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獲得鎮伏五蓋、現起五禅支的能力。在《大念處經》系統的修行方案裏,最初的修行都是圍繞心的訓練展開(主要是安般念)。所以,兩種方案實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走戒清淨——心清淨的道路。

   障蔽定境的5種不善心所是:欲貪、嗔、昏沈、掉舉、疑。它們都屬于14不善心所的範疇。由于是禅定的直接障礙,特稱爲五蓋。要證得心清淨,必須製服這五蓋!換句話說,任何在禅修中遇到的境界,如果不伴隨五蓋的製服,根本就不是正定的境界,只不過是與欲界妄想心相伴的境界而已,嚇唬不懂的人還可以,于佛法的進一步修行卻是幫不上任何忙的。

   要有效製服五蓋,首先要如實認識當下心態中的五蓋。不識五蓋,皆是盲修瞎練,再精進對修定也沒有多大用處。有人認爲不必通過聞思方式學習義理,只管抓住一個法門抛棄萬念去修,鼓吹久修必有禅,這種做法幾乎無法逃脫五蓋中的欲貪折磨,皆是以盲引盲,自誤誤人!認識五蓋之後,便可通過主動的心理手段對治五蓋。與五蓋相對的五種心所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稱爲五禅支。而製服五蓋的作意方法便是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念七覺支(又稱七菩提分)。在具體的禅修過程中,這七種武器各有對治目標,一開始就須穿插應用!關于五禅支和七覺支的教授,由于筆者禅修功夫尚淺,體會有不完全(甚至是不恰當)之處,而這又正是很難用語言准確說明的東西。因此,筆者推薦有興趣的讀者參考《清淨道論》第四品的有關內容。那裏對實修過程的真正有效的開示,相信不會使讀者失望的。

  

  

四、慧

  

  

   對于證得戒清淨和心清淨的行者,14種不善心所中,除癡之外的其他13種已得到相當有效的控製。下一步,就該集中精力對付癡這個問題了。

   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爲,這個過程應該通過四念處(satipa.t.thaana)的修習來完成。此處,sati被譯爲念,含義爲心清晰地了知其觀察的目標;pa.t.thaana被玄奘大師譯爲發趣,有從XX對象出發,思考與之相關的其他對象的含義。四念處的原意,並非人們通常所認爲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身、受、心、法四類目標上,而有從此四類目標出發進行清晰、專注的審察之意。

   修慧的方法是內觀:即對身受心法進行如實觀察和思考。首先,如實認知身受心法(見清淨),然後通過觀察、思考,體驗其無常、苦、無我和緣起等特征,親證叁法印、四谛、十二因緣等佛教與外道不共的核心義理(度疑清淨)。次第達到見清淨和度疑清淨的行者,在理念上已對佛法完全無疑,唯尚不能在每個心念啓動時保持正念現前。因而,此時的智慧是幹慧。

   繼而,行者必須進入對心態進行隨觀的階段,在觀照每個心態的同時,努力使正念現前,培養審查隨觀智和行舍智,徹底拔除已大大削弱的14種不善心所之根,將其消滅于未生前,次第完成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和智見清淨,使一切以隨眠形式潛伏下來的煩惱無法現行,達到于順逆境界如實了知而不“動”心的境界,摧毀對五蘊諸法及種種施設法的一切執著——即十二緣起支中的愛與取,切斷現行心中煩惱的相續及無明,從而證得解脫道的諸種聖果。(這部分內容,請參考《清淨道論》18品到22品)

  

  

五、結論

  

  

   由上面略述的《清淨道論》的道次第可以看出:

   (1)戒行和禅定在整個佛法修證過程中的作用還是屬于培養福報,並非正面對治無明;而內觀則直接對治無始以來的無明。換句話說:修戒與修定增長的是福德,而修慧增長的則是功德。福慧雙修的含義概出于此。哪一樣都不能少!

   (2)佛教行者修習禅定的目的與外道行者不同,不一定要證得欲界近行定以上的定境。因爲再高深的定境本身都是無常、無我的,不可能作爲究竟皈依。佛教行者用來製服煩惱的不是禅定,而是與審查隨觀智和行舍智相伴的觀慧!觀慧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直接將行者帶入離欲的色界禅定,這種在觀禅中證得的與色界禅定相應的等至(samaapatti,叁摩缽底,《清淨道論》譯爲等持,就是在《沙門果經》等經典中提及的出世間定),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被作爲證得須陀洹以上聖果的標志,而不需要刻意保持善心一境。

   (3)並非任何與身心樂受或舍受相伴的境界(如無上樂觸、渾然忘身或安祥等)都是正定的境界,在這些心的當下,可能隱藏著嚴重的欲貪,而欲貪屬于五蓋範疇。對于禅觀行者來說,此處必須提起足夠警惕!沒有五蓋的被製服,根本就不可能有禅定!這個事實,對于識別人們聲稱的、神秘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證境界非常有效,也有助于改變對修行的種種誤解。

   (4)修行過程是很精細的,從修習根律儀開始,就必須將七覺支根據自己當下的心態反複穿插應用。爲了對付以不同形式表現的煩惱,必須使用不同的對治方法。絕沒有一招鮮、吃遍天、以一種用心方法解決一切問題的道理。大德在接引徒衆時,不一定每次都說了義的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根據對方的具體情況說方便法。可是偏偏有一些無慚無愧、不知羞恥的人,聽了一點就覺得了不起,爲保持圓融無礙的權威、行家的形象,竟將自己所知的那一點以穿鑿附會、東攀西扯的方法胡吹成圓滿的了義法!爲滿足虛榮心肆意賤賣佛法,直接破壞佛法在世間的弘傳,後果極爲嚴重。這類人在古今中外都有不少,有些還被愚癡的人們奉爲比佛陀更高明的權威,流毒百世!我輩均非連經書也看不懂的文盲,還望各位珍惜這一善根,發心聞思研修佛教的法相、義理和道次第,力求准確、完整地掌握佛陀金口親宣的清淨教法,一是一、二是二,力求解行相應,在明白處下手。再勿宣傳“知識越多越反動”之類壞人慧根的惡見!更不要自作聰明,隨意以與時俱進、應機逗化爲由,輕率立下在經教中找不到足夠依據的異說。

   (5)佛教經論不僅義理精辟,與現實的結合也十分緊密。特別是《清淨道論》等以教科書方式出現的論典,看不懂的覺得稀松平常,一旦看懂(哪怕是一點點!),就會發現它們都是修行過程中無與倫比的導師,佛法修證的精要概出于此!若真能發心讀懂中間任何一本,何至于芒鞋踏遍嶺頭雲後還不得要領?

   (6)真正的佛教義理,必與實修緊密結合。從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角度來看,都是直接來源于修行實踐的理論,不存在無法以理論直接指導的修行實踐。如果一種理論學了之後不知如何將其運用于實踐中,在排除個人理解偏差及修行不到位的因素後,大概可以判定這種理論不是佛法正見了。

   (7)禅定的方法並不複雜,也不神秘。實際上,七覺支就是禅定技巧的全部內容。神通(巴利文iddhi,原意爲成就)之類,除阿羅漢才能證得的漏盡通之外,現起時皆未脫離欲界,更枉談其它的一些神異境界了。正信佛子完全不必羨慕這些,更不能將其當作修行有所成就的標志。這種對欲界中的對象的錯誤隨喜和希求,將使人們無法擺脫對欲界諸法的執著,直接障蔽解脫道聖果(甚至僅僅是度疑清淨)的獲得。關于這方面內容(如何分辨這些境界,及各種世間神通的修法),各論典說的都很明確。由于太長,這裏就不引用了。

   無上法寶,唯真誠發心者可得!謹以此與衆道友共勉。

  

《戒定慧漫談》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原來是個愚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