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定慧漫谈▪P2

  ..续本文上一页做错事不知道害怕)两个不善心所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贪、(恶)见、慢、嗔、嫉、悭六个不善心所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信力和念力也会有极大长进。其自制力、觉照力和忍耐力必有本质上的长进。在世人的眼里,颇有温良恭俭、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而且,平时不善念头启动较少,进一步修习止观时的各种障碍也就相当稀少了。所以,真正的有修有证的大德皆将戒行作为修行不可缺少的基础,绝不会以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降低标准!惭愧心是学佛基础中的基础,没有惭愧心,便无法真正理解佛法精髓,更无法获得佛法实益。

   世人多抱怨:我修了这么长时间怎么不见长进?业障怎么还这么多?是不是禅修方法有问题?实际上,这些人的问题多半出在不修戒行上。粗的烦恼还没伏住,烦恼根源还没有正确认识,就想通过一心专修某种禅定伏住细的烦恼,如同刮风天扫大街——差不多是白费劲!

   作为进一步修证的保障,按《清净道论》的说法:首先必须达到戒清净。即完整无穿破的身戒和心戒。达到戒清净位的行者,虽然其出世间智慧未必圆满,尚有戒禁取见等恶见,但是14种不善思中的8种无惭、无愧、贪、(恶)见、慢、嗔、嫉、悭都已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了。

  

  

三、定

  

  

   按照《清净道论》倡导的道次第,在证得戒清净后,行者就可以进入以善心一境为其基本特征的世间定的修习,由此而证得心清净。

   所谓心清净,是证得(欲界)近行定以上的诸种禅定境界。包括欲界近行定,色界、无色界诸定。

   禅定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佛教行者修习禅定,不是为了证得某种定境,并将其作为身心皈依之处,而是通过禅修继续消殒14种不善的心所——特别是与五盖相关的不善心所(竟有11个之多),为进一步通过内观获得出世间智慧打下坚实基础!为达到这个目的,并不需要证得很深的定境,欲界近行定就够用了。

   对于戒行清净的行者来说,虽已基本改变了不善的思惟习惯并安住于愉悦、平静之中,与初学者相比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但还存在如下两个问题:(1)正见尚未圆满,在一些重要地方只有闻思而没有实证,尚存在一些疑惑;(2)虽然日常生活中五盖已得到很好的制服,五禅支已能现起,但质量并不高,且心还不能迅速达到等至。为进一步解决这类问题,南传佛教行者有如下两类修行方案。

   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方法是:通过世间定的修习,培养心迅速远离五盖、现起五禅支的能力,进一步改善日用中心的质量,这类行者称为samatha行者。

   期待两个问题一起解决的方法是:直接进入观的修习,在观禅中一并培养心迅速等至的能力,这类行者称为vipassana行者,其依止经论是《大念处经》等。

   不论samatha行者还是vipassana行者,心的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训练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获得镇伏五盖、现起五禅支的能力。在《大念处经》系统的修行方案里,最初的修行都是围绕心的训练展开(主要是安般念)。所以,两种方案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走戒清净——心清净的道路。

   障蔽定境的5种不善心所是:欲贪、嗔、昏沉、掉举、疑。它们都属于14不善心所的范畴。由于是禅定的直接障碍,特称为五盖。要证得心清净,必须制服这五盖!换句话说,任何在禅修中遇到的境界,如果不伴随五盖的制服,根本就不是正定的境界,只不过是与欲界妄想心相伴的境界而已,吓唬不懂的人还可以,于佛法的进一步修行却是帮不上任何忙的。

   要有效制服五盖,首先要如实认识当下心态中的五盖。不识五盖,皆是盲修瞎练,再精进对修定也没有多大用处。有人认为不必通过闻思方式学习义理,只管抓住一个法门抛弃万念去修,鼓吹久修必有禅,这种做法几乎无法逃脱五盖中的欲贪折磨,皆是以盲引盲,自误误人!认识五盖之后,便可通过主动的心理手段对治五盖。与五盖相对的五种心所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称为五禅支。而制服五盖的作意方法便是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念七觉支(又称七菩提分)。在具体的禅修过程中,这七种武器各有对治目标,一开始就须穿插应用!关于五禅支和七觉支的教授,由于笔者禅修功夫尚浅,体会有不完全(甚至是不恰当)之处,而这又正是很难用语言准确说明的东西。因此,笔者推荐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清净道论》第四品的有关内容。那里对实修过程的真正有效的开示,相信不会使读者失望的。

  

  

四、慧

  

  

   对于证得戒清净和心清净的行者,14种不善心所中,除痴之外的其他13种已得到相当有效的控制。下一步,就该集中精力对付痴这个问题了。

   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四念处(satipa.t.thaana)的修习来完成。此处,sati被译为念,含义为心清晰地了知其观察的目标;pa.t.thaana被玄奘大师译为发趣,有从XX对象出发,思考与之相关的其他对象的含义。四念处的原意,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身、受、心、法四类目标上,而有从此四类目标出发进行清晰、专注的审察之意。

   修慧的方法是内观:即对身受心法进行如实观察和思考。首先,如实认知身受心法(见清净),然后通过观察、思考,体验其无常、苦、无我和缘起等特征,亲证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等佛教与外道不共的核心义理(度疑清净)。次第达到见清净和度疑清净的行者,在理念上已对佛法完全无疑,唯尚不能在每个心念启动时保持正念现前。因而,此时的智慧是干慧。

   继而,行者必须进入对心态进行随观的阶段,在观照每个心态的同时,努力使正念现前,培养审查随观智和行舍智,彻底拔除已大大削弱的14种不善心所之根,将其消灭于未生前,次第完成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使一切以随眠形式潜伏下来的烦恼无法现行,达到于顺逆境界如实了知而不“动”心的境界,摧毁对五蕴诸法及种种施设法的一切执着——即十二缘起支中的爱与取,切断现行心中烦恼的相续及无明,从而证得解脱道的诸种圣果。(这部分内容,请参考《清净道论》18品到22品)

  

  

五、结论

  

  

   由上面略述的《清净道论》的道次第可以看出:

   (1)戒行和禅定在整个佛法修证过程中的作用还是属于培养福报,并非正面对治无明;而内观则直接对治无始以来的无明。换句话说:修戒与修定增长的是福德,而修慧增长的则是功德。福慧双修的含义概出于此。哪一样都不能少!

   (2)佛教行者修习禅定的目的与外道行者不同,不一定要证得欲界近行定以上的定境。因为再高深的定境本身都是无常、无我的,不可能作为究竟皈依。佛教行者用来制服烦恼的不是禅定,而是与审查随观智和行舍智相伴的观慧!观慧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直接将行者带入离欲的色界禅定,这种在观禅中证得的与色界禅定相应的等至(samaapatti,三摩钵底,《清净道论》译为等持,就是在《沙门果经》等经典中提及的出世间定),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被作为证得须陀洹以上圣果的标志,而不需要刻意保持善心一境。

   (3)并非任何与身心乐受或舍受相伴的境界(如无上乐触、浑然忘身或安祥等)都是正定的境界,在这些心的当下,可能隐藏着严重的欲贪,而欲贪属于五盖范畴。对于禅观行者来说,此处必须提起足够警惕!没有五盖的被制服,根本就不可能有禅定!这个事实,对于识别人们声称的、神秘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证境界非常有效,也有助于改变对修行的种种误解。

   (4)修行过程是很精细的,从修习根律仪开始,就必须将七觉支根据自己当下的心态反复穿插应用。为了对付以不同形式表现的烦恼,必须使用不同的对治方法。绝没有一招鲜、吃遍天、以一种用心方法解决一切问题的道理。大德在接引徒众时,不一定每次都说了义的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说方便法。可是偏偏有一些无惭无愧、不知羞耻的人,听了一点就觉得了不起,为保持圆融无碍的权威、行家的形象,竟将自己所知的那一点以穿凿附会、东攀西扯的方法胡吹成圆满的了义法!为满足虚荣心肆意贱卖佛法,直接破坏佛法在世间的弘传,后果极为严重。这类人在古今中外都有不少,有些还被愚痴的人们奉为比佛陀更高明的权威,流毒百世!我辈均非连经书也看不懂的文盲,还望各位珍惜这一善根,发心闻思研修佛教的法相、义理和道次第,力求准确、完整地掌握佛陀金口亲宣的清净教法,一是一、二是二,力求解行相应,在明白处下手。再勿宣传“知识越多越反动”之类坏人慧根的恶见!更不要自作聪明,随意以与时俱进、应机逗化为由,轻率立下在经教中找不到足够依据的异说。

   (5)佛教经论不仅义理精辟,与现实的结合也十分紧密。特别是《清净道论》等以教科书方式出现的论典,看不懂的觉得稀松平常,一旦看懂(哪怕是一点点!),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修行过程中无与伦比的导师,佛法修证的精要概出于此!若真能发心读懂中间任何一本,何至于芒鞋踏遍岭头云后还不得要领?

   (6)真正的佛教义理,必与实修紧密结合。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角度来看,都是直接来源于修行实践的理论,不存在无法以理论直接指导的修行实践。如果一种理论学了之后不知如何将其运用于实践中,在排除个人理解偏差及修行不到位的因素后,大概可以判定这种理论不是佛法正见了。

   (7)禅定的方法并不复杂,也不神秘。实际上,七觉支就是禅定技巧的全部内容。神通(巴利文iddhi,原意为成就)之类,除阿罗汉才能证得的漏尽通之外,现起时皆未脱离欲界,更枉谈其它的一些神异境界了。正信佛子完全不必羡慕这些,更不能将其当作修行有所成就的标志。这种对欲界中的对象的错误随喜和希求,将使人们无法摆脱对欲界诸法的执着,直接障蔽解脱道圣果(甚至仅仅是度疑清净)的获得。关于这方面内容(如何分辨这些境界,及各种世间神通的修法),各论典说的都很明确。由于太长,这里就不引用了。

   无上法宝,唯真诚发心者可得!谨以此与众道友共勉。

  

《戒定慧漫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原来是个愚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