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于法 慈心相对
对在家人而言,
头陀僧的各种修行方式看起来是不必要的冒险;
但对头陀僧来说,
这些在野地里求生存的经验,
坚定了他们对“法”的力量的信仰。
因为“法”就在死亡的另一端,
没有跨越对死亡的恐惧,
就不可能了解“法”。
卡玛拉·提雅瓦妮琦
在“森林僧团期”,泰国北部与东北部地区人烟稀少,开辟的道路并不多见,森林遍布在整片辽阔的土地上,此外,森林更是野象、猛虎、云豹、黑豹、黑熊、野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等野兽的栖息地。这些野兽不仅统治着这片野地,也在每个僧侣与村民的想象中留下恐惧与幻想。阿姜曼曾对弟子说:“当僧侣真正面对这些野兽时,才会知道自己恐惧有多少、有多深。”鬼神崇拜也是这个地区主要的文化之一,这种对鬼神的畏惧是如此根深蒂固,甚至仍影响着进入僧团的年轻人。若想过不同于平常生活的头陀行生活,以及在解脱上精进用功,就必须根除对鬼神的畏惧与在森林中独自云游的恐惧。
依照十三种头陀支,头陀僧必须长期生活在森林中,我们在此所讨论的十位头陀僧,都遵行这项规则。对他们而言,在“法”的道路上有所增进,就是要不断开发自己的心。由于恐惧会阻断他对“法”的投入,妨碍他追求独居的生活,所以,待在野地里,就是一种可以削减乃至最终灭除烦恼的验证方式。森林深处与林中墓地,因而成为头陀僧的训练场所,他们视自己是为了解脱而与“内心不善力量搏斗”的战士,虽然“业”多少都有所影响,但这些僧侣为了生存,仍必须靠着个人的技巧、经验与知识奋斗下去。
面对野象的威胁
在僧侣的回忆中,野象也占有显著的地位,没有经验的僧侣跟着他的头陀老师,学习遇到这些可怕又巨大的野兽时该如何处理。头陀僧知道象很聪明,会试着先和它讲理。例如,一九三○左右,阿姜曼与两位弟子—阿姜夸、马哈汤素,在北部云游。有天,在一条接近山中的小径上,遇到一头公象,象牙约有两公尺长。那头象正在吃竹子,远远地面对着僧侣们,完全将小径堵住了。那时没有别的路可以通过,僧侣们停在离象五公尺远的地方,彼此商量该怎么办。阿姜曼问阿姜夸,谁可以和象套交情来处理这个状况,阿姜夸明白是他们闯入了象的领域,于是便尊敬而谦恭地对它说:“大哥呀!我要和你说句话。”象一听到,马上停止了进食的动作,转过身面对三位僧侣。它虽然站着不动,耳朵却张开着,防卫着任何危险。阿姜夸又说:
好极了,孔武有力的兄弟!我要对你说句话,我们三个人都手无缚鸡之力,而且很怕你呀!如果你让我们通过,我们会非常感激你的。你要是一直站在那里,我们不可能往前走啊!
正如阿姜汤素所说的那样,听到阿姜夸的话后,象就走进竹林里去了,还把象牙藏在竹丛中。之后,这些僧侣便成一纵队专注地依序走过,阿姜夸在前,阿姜曼居中,阿姜汤素殿后。他们距离那头巨象只有半公尺,阿姜汤素走近象时,因恐惧而分心,一个不小心,伞帐上的挂钩碰到了竹干上缠绕的细枝,阿姜曼与阿姜夸回头看他。阿姜汤素满身是汗地将挂钩解开,不安而忧虑地继续盯着那头象,等到他终于将伞帐拿开时,他们才继续上路。阿姜夸转过身来向它道谢:“我的大哥!我们已经通过了,现在你可以继续享用大餐了!”那头象深深吸了一口气,从竹林中抽出它的那对巨牙。
随后僧侣们在隐居所聊起了这件事。阿姜汤素承认他经过那头象身旁时,是想着它可能会改变心意,并会为了好玩而追赶他们。阿姜曼斥责他说:
你那时就是因狂乱的念头而分心,假如你的心能精勤地系念真理,这样对你会有很大的助益。但大多数人的习性就是如此,执爱只会带给自己烦恼的妄念,却忽略要忆念真理。
阿姜撰待在沙功那空省瓦侬尼瓦县的壶村森林时,也与象有过近距离接触的经验。那是在一九五一年,当时野象、老虎、黑熊都会在森林中徘徊漫步,阿姜撰与另一位同行僧侣,住在村民为他们建造的两座茅篷里隐居禅修。有天晚上,阿姜撰被野象奔跑过森林的巨响惊醒,透过夜色,他看到一群象向他走来,一头大公象停在离茅篷约六、七公尺远的地方。他心想:“这一定是群象之王,它如此巨大,就像一堵巨墙挡在我的茅篷前面。”这头象发出一声巨吼,声音像喇叭一样尖锐,并开始撞击树丛,又用脚扒地。半夜看到这种景象真是恐怖,阿姜撰当时非常害怕,差点失去正念。
我鸡皮疙瘩全都起来了!心脏几乎停止跳动,只觉得头晕目眩,吓得半死,汗流浃背,身体好象着了魔似地疯狂颤抖。我站起来,手颤抖地点亮火把,试了好一会儿,才将火柴点燃,颤抖地握着火把走到外面。听说象怕火光,但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又怕它若看到火光,会不会追着我跑?
我心想:“假如象靠近我,我就跳到树上去。”但另一个念头却说:“你是个禅修僧,为何要怕大象?象又不怕你。你已终生奉行头陀行的传统,你是人类,是万物之灵,又是一位僧侣,它只是头野兽,并不怕你,假如你害怕的话,就连象都不如啊!”
如是自我勉励后,阿姜撰又重拾正念。在诵念皈依三宝的偈文后,便走回茅篷,并开始观想死亡,他的心愈来愈安静,恐惧也逐渐减少,直到完全消失。有了一颗专注的心,阿姜撰便能以一道新生的智慧之光来看待事物:
我已不再害怕大象或死亡,我的心清凉、平静、充满勇气,而且精神百倍。我要感谢那头象,教导我面对死亡,观想濒死的景况。象可能仍在外头徘徊,我以慈爱与怜惜的心观想着它,专注的心具有极大的力量。几秒钟之后,大象发出类似被攻击的喇叭般吼声,爆裂的声音震遍整座森林,接着它走进了森林,走过之处便把树拔起,早上起来都可以看见树枝断裂的痕迹。从此以后,就没有其它象靠近过我们了。
阿姜撰亲身体验的智能,证实了阿姜曼的信念,也就是安住于“法”的心是“保护自我的能力”。不管任何恐惧的突击,它都能站稳脚步,并获得勇气。
另一次意外事件,描绘了在家的苦行者——修行未如僧侣深入的行者,如何响应突然遇到大象的情况。一位白衣跟着阿姜夸、阿姜萨温与阿姜撰一起云游,也与他们一起度过一段曾与老虎相遇的旅程。阿姜夸的茅篷搭在长满杂草的岩石区,白衣则将他的茅篷搭在灌木丛中。
有天,一只野象闯入这个区域,并向白衣的茅篷走去,用象鼻卷起白衣放在外头的拖鞋往森林里扔,连梯子也被抛出去了!接着象鼻又伸进茅篷里,却扑了个空。就在它离开前,又用象鼻推挤墙面,茅篷于是摇摇欲坠。白衣因为重听,并没有听到大象的活动,直到茅篷开始摇动,才知道大象的举动。当他看到野象时,立刻从茅篷中跳了下来,跑向阿姜夸,既害怕又颤抖得说不出话来。阿姜夸花了好一会儿工夫让他平静下来,才了解事情发生的始末。
遇到像这样危及性命的情况时,一个在家人可能会逃跑,但云游僧不会。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八年之间,阿姜撰与其它四位僧侣及沙弥回到这个地区雨安居。野地里活泼而自然的生活吸引着他们,因为他们发觉这有助于禅修,荒野使他们保持警觉,也同时让他们感觉很舒适。阿姜撰告诉我们:
僧侣、沙弥、野生动物共享着这片土地,各自尽自己的责任,并且全都和平地生存在一起。
来自“法”的力量
当独自云游在浓密森林或高山中时,是什么给予僧侣信心?除了坚固的正念之外,保护他们的还有四种有益的信念。
首先,他们相信头陀行的功德,假如他们严格遵守戒律,“法”就会保护他们,披上袈裟时,他们便感觉可以面对任何危险。阿姜曼在遭遇野象的突袭后,告诉弟子们:
若象看见我们袈裟的颜色,便会知道我们对它们是无害的。
第二,头陀僧对他们的老师有信心,他们相信他不会将他们送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因为从前的头陀老师,都能在居住的洞窟或停留的山中生存下来。当阿姜曼送年轻的阿姜李到南喷省山中独居时,他告诉阿姜李虽然恶灵护卫着整座山,它却不会伤害“法”的修习者。
第三,僧侣们深信“业”的法则,以及他们从未伤害任何生物的善行,无论这些生物是多么微小。关于僧侣们对慈心力量的信念,阿姜拉的解释是个很好的例子。阿姜拉在云游时,经常会遇到大蟒蛇,当他告诉阿姜曼有关他对蛇的直觉恐惧时,阿姜曼回答说:
为什么要害怕?假如你被蛇给吞了,只要用你的脚顶住它的胃壁就好啦!
阿姜曼的意思应该是,如此蛇就无法顺畅地将阿姜拉吞下去了。无疑地,阿姜曼是在开玩笑,但是他的回答却证明阿姜曼自己曾经由禅修的训练,克服许多恐惧,他希望阿姜拉能了解遇到蛇并不一定是种恐怖的经验。阿姜曼圆寂后,阿姜拉到泰国南方去试验阿姜曼所给予的教导。一九五三年,他在攀牙省云游时,当地村民带他到位于龟山洞的一处岩洞,洞内有个离地约半公尺、可供躺卧的平台,阿姜拉便在此禅修了一星期。他回忆道:
傍晚时,我想在悬岩下躺着休息,却看到一条大蛇正沿着悬岩从北边爬到平台的边缘,它慢慢地往前爬,头抬起一点五公尺高,眼睛与我的大拇指一样大。我在平台上结跏趺坐。它的头与一只手臂的长度差不多,身体超过四公尺长,直径约十公分,它安静地看着我。
阿姜拉非常害怕,但还是仔细观察那条蛇,接着对蛇挥挥手,说:
走开!别在这儿,为何怀疑我呢?我每天都对你散发慈心……,不只是对你啊!对所有有情众生都是如此……,愿众生安乐。…
《安住于法 慈心相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