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住于法 慈心相對

  

安住于法 慈心相對

  

對在家人而言,

  頭陀僧的各種修行方式看起來是不必要的冒險;

  但對頭陀僧來說,

  這些在野地裏求生存的經驗,

  堅定了他們對“法”的力量的信仰。

  因爲“法”就在死亡的另一端,

  沒有跨越對死亡的恐懼,

  就不可能了解“法”。

  

卡瑪拉·提雅瓦妮琦

  

  在“森林僧團期”,泰國北部與東北部地區人煙稀少,開辟的道路並不多見,森林遍布在整片遼闊的土地上,此外,森林更是野象、猛虎、雲豹、黑豹、黑熊、野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等野獸的棲息地。這些野獸不僅統治著這片野地,也在每個僧侶與村民的想象中留下恐懼與幻想。阿姜曼曾對弟子說:“當僧侶真正面對這些野獸時,才會知道自己恐懼有多少、有多深。”鬼神崇拜也是這個地區主要的文化之一,這種對鬼神的畏懼是如此根深蒂固,甚至仍影響著進入僧團的年輕人。若想過不同于平常生活的頭陀行生活,以及在解脫上精進用功,就必須根除對鬼神的畏懼與在森林中獨自雲遊的恐懼。

   依照十叁種頭陀支,頭陀僧必須長期生活在森林中,我們在此所討論的十位頭陀僧,都遵行這項規則。對他們而言,在“法”的道路上有所增進,就是要不斷開發自己的心。由于恐懼會阻斷他對“法”的投入,妨礙他追求獨居的生活,所以,待在野地裏,就是一種可以削減乃至最終滅除煩惱的驗證方式。森林深處與林中墓地,因而成爲頭陀僧的訓練場所,他們視自己是爲了解脫而與“內心不善力量搏鬥”的戰士,雖然“業”多少都有所影響,但這些僧侶爲了生存,仍必須靠著個人的技巧、經驗與知識奮鬥下去。

  

面對野象的威脅

  

   在僧侶的回憶中,野象也占有顯著的地位,沒有經驗的僧侶跟著他的頭陀老師,學習遇到這些可怕又巨大的野獸時該如何處理。頭陀僧知道象很聰明,會試著先和它講理。例如,一九叁○左右,阿姜曼與兩位弟子—阿姜誇、馬哈湯素,在北部雲遊。有天,在一條接近山中的小徑上,遇到一頭公象,象牙約有兩公尺長。那頭象正在吃竹子,遠遠地面對著僧侶們,完全將小徑堵住了。那時沒有別的路可以通過,僧侶們停在離象五公尺遠的地方,彼此商量該怎麼辦。阿姜曼問阿姜誇,誰可以和象套交情來處理這個狀況,阿姜誇明白是他們闖入了象的領域,于是便尊敬而謙恭地對它說:“大哥呀!我要和你說句話。”象一聽到,馬上停止了進食的動作,轉過身面對叁位僧侶。它雖然站著不動,耳朵卻張開著,防衛著任何危險。阿姜誇又說:

   好極了,孔武有力的兄弟!我要對你說句話,我們叁個人都手無縛雞之力,而且很怕你呀!如果你讓我們通過,我們會非常感激你的。你要是一直站在那裏,我們不可能往前走啊!

   正如阿姜湯素所說的那樣,聽到阿姜誇的話後,象就走進竹林裏去了,還把象牙藏在竹叢中。之後,這些僧侶便成一縱隊專注地依序走過,阿姜誇在前,阿姜曼居中,阿姜湯素殿後。他們距離那頭巨象只有半公尺,阿姜湯素走近象時,因恐懼而分心,一個不小心,傘帳上的挂鈎碰到了竹幹上纏繞的細枝,阿姜曼與阿姜誇回頭看他。阿姜湯素滿身是汗地將挂鈎解開,不安而憂慮地繼續盯著那頭象,等到他終于將傘帳拿開時,他們才繼續上路。阿姜誇轉過身來向它道謝:“我的大哥!我們已經通過了,現在你可以繼續享用大餐了!”那頭象深深吸了一口氣,從竹林中抽出它的那對巨牙。

   隨後僧侶們在隱居所聊起了這件事。阿姜湯素承認他經過那頭象身旁時,是想著它可能會改變心意,並會爲了好玩而追趕他們。阿姜曼斥責他說:

   你那時就是因狂亂的念頭而分心,假如你的心能精勤地系念真理,這樣對你會有很大的助益。但大多數人的習性就是如此,執愛只會帶給自己煩惱的妄念,卻忽略要憶念真理。

   阿姜撰待在沙功那空省瓦侬尼瓦縣的壺村森林時,也與象有過近距離接觸的經驗。那是在一九五一年,當時野象、老虎、黑熊都會在森林中徘徊漫步,阿姜撰與另一位同行僧侶,住在村民爲他們建造的兩座茅篷裏隱居禅修。有天晚上,阿姜撰被野象奔跑過森林的巨響驚醒,透過夜色,他看到一群象向他走來,一頭大公象停在離茅篷約六、七公尺遠的地方。他心想:“這一定是群象之王,它如此巨大,就像一堵巨牆擋在我的茅篷前面。”這頭象發出一聲巨吼,聲音像喇叭一樣尖銳,並開始撞擊樹叢,又用腳扒地。半夜看到這種景象真是恐怖,阿姜撰當時非常害怕,差點失去正念。

   我雞皮疙瘩全都起來了!心髒幾乎停止跳動,只覺得頭暈目眩,嚇得半死,汗流浃背,身體好象著了魔似地瘋狂顫抖。我站起來,手顫抖地點亮火把,試了好一會兒,才將火柴點燃,顫抖地握著火把走到外面。聽說象怕火光,但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又怕它若看到火光,會不會追著我跑?

   我心想:“假如象靠近我,我就跳到樹上去。”但另一個念頭卻說:“你是個禅修僧,爲何要怕大象?象又不怕你。你已終生奉行頭陀行的傳統,你是人類,是萬物之靈,又是一位僧侶,它只是頭野獸,並不怕你,假如你害怕的話,就連象都不如啊!”

   如是自我勉勵後,阿姜撰又重拾正念。在誦念皈依叁寶的偈文後,便走回茅篷,並開始觀想死亡,他的心愈來愈安靜,恐懼也逐漸減少,直到完全消失。有了一顆專注的心,阿姜撰便能以一道新生的智慧之光來看待事物:

   我已不再害怕大象或死亡,我的心清涼、平靜、充滿勇氣,而且精神百倍。我要感謝那頭象,教導我面對死亡,觀想瀕死的景況。象可能仍在外頭徘徊,我以慈愛與憐惜的心觀想著它,專注的心具有極大的力量。幾秒鍾之後,大象發出類似被攻擊的喇叭般吼聲,爆裂的聲音震遍整座森林,接著它走進了森林,走過之處便把樹拔起,早上起來都可以看見樹枝斷裂的痕迹。從此以後,就沒有其它象靠近過我們了。

   阿姜撰親身體驗的智能,證實了阿姜曼的信念,也就是安住于“法”的心是“保護自我的能力”。不管任何恐懼的突擊,它都能站穩腳步,並獲得勇氣。

   另一次意外事件,描繪了在家的苦行者——修行未如僧侶深入的行者,如何響應突然遇到大象的情況。一位白衣跟著阿姜誇、阿姜薩溫與阿姜撰一起雲遊,也與他們一起度過一段曾與老虎相遇的旅程。阿姜誇的茅篷搭在長滿雜草的岩石區,白衣則將他的茅篷搭在灌木叢中。

   有天,一只野象闖入這個區域,並向白衣的茅篷走去,用象鼻卷起白衣放在外頭的拖鞋往森林裏扔,連梯子也被抛出去了!接著象鼻又伸進茅篷裏,卻撲了個空。就在它離開前,又用象鼻推擠牆面,茅篷于是搖搖欲墜。白衣因爲重聽,並沒有聽到大象的活動,直到茅篷開始搖動,才知道大象的舉動。當他看到野象時,立刻從茅篷中跳了下來,跑向阿姜誇,既害怕又顫抖得說不出話來。阿姜誇花了好一會兒工夫讓他平靜下來,才了解事情發生的始末。

   遇到像這樣危及性命的情況時,一個在家人可能會逃跑,但雲遊僧不會。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八年之間,阿姜撰與其它四位僧侶及沙彌回到這個地區雨安居。野地裏活潑而自然的生活吸引著他們,因爲他們發覺這有助于禅修,荒野使他們保持警覺,也同時讓他們感覺很舒適。阿姜撰告訴我們:

   僧侶、沙彌、野生動物共享著這片土地,各自盡自己的責任,並且全都和平地生存在一起。

  

來自“法”的力量

  

   當獨自雲遊在濃密森林或高山中時,是什麼給予僧侶信心?除了堅固的正念之外,保護他們的還有四種有益的信念。

   首先,他們相信頭陀行的功德,假如他們嚴格遵守戒律,“法”就會保護他們,披上袈裟時,他們便感覺可以面對任何危險。阿姜曼在遭遇野象的突襲後,告訴弟子們:

   若象看見我們袈裟的顔色,便會知道我們對它們是無害的。

   第二,頭陀僧對他們的老師有信心,他們相信他不會將他們送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因爲從前的頭陀老師,都能在居住的洞窟或停留的山中生存下來。當阿姜曼送年輕的阿姜李到南噴省山中獨居時,他告訴阿姜李雖然惡靈護衛著整座山,它卻不會傷害“法”的修習者。

   第叁,僧侶們深信“業”的法則,以及他們從未傷害任何生物的善行,無論這些生物是多麼微小。關于僧侶們對慈心力量的信念,阿姜拉的解釋是個很好的例子。阿姜拉在雲遊時,經常會遇到大蟒蛇,當他告訴阿姜曼有關他對蛇的直覺恐懼時,阿姜曼回答說:

   爲什麼要害怕?假如你被蛇給吞了,只要用你的腳頂住它的胃壁就好啦!

   阿姜曼的意思應該是,如此蛇就無法順暢地將阿姜拉吞下去了。無疑地,阿姜曼是在開玩笑,但是他的回答卻證明阿姜曼自己曾經由禅修的訓練,克服許多恐懼,他希望阿姜拉能了解遇到蛇並不一定是種恐怖的經驗。阿姜曼圓寂後,阿姜拉到泰國南方去試驗阿姜曼所給予的教導。一九五叁年,他在攀牙省雲遊時,當地村民帶他到位于龜山洞的一處岩洞,洞內有個離地約半公尺、可供躺臥的平臺,阿姜拉便在此禅修了一星期。他回憶道:

   傍晚時,我想在懸岩下躺著休息,卻看到一條大蛇正沿著懸岩從北邊爬到平臺的邊緣,它慢慢地往前爬,頭擡起一點五公尺高,眼睛與我的大拇指一樣大。我在平臺上結跏趺坐。它的頭與一只手臂的長度差不多,身體超過四公尺長,直徑約十公分,它安靜地看著我。

   阿姜拉非常害怕,但還是仔細觀察那條蛇,接著對蛇揮揮手,說:

   走開!別在這兒,爲何懷疑我呢?我每天都對你散發慈心……,不只是對你啊!對所有有情衆生都是如此……,願衆生安樂。…

《安住于法 慈心相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幸運者的心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