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赖贤宗)▪P7

  ..续本文上一页s Geistige 除了译为「灵性」之外,亦可译为「精神」。

  [注8] 同 [注7] ,第ix-x页。

  [注9] 德文原文为 Das Geistige aber ist nicht nur eine eigene Dimension,sondern auch die eigentliche Dimen-

  sion,des Menschseins,参见弗兰克《意义治疗学和存在分析》(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 Mynchen, 1987)。

  [注10] 同 [注7] ,第六十三页,文见〈存在分析与意义治疗学纲领〉(Grundrisse der Existenzanalyse und Logotherapie)一文(一九五九年)。

  [注11] 弗兰克,〈人对终极意义的追寻〉( Man”s Search for Ultimate Meaning ),收于《意义治疗学和存在分析》(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Mynchen, 1987.)此处的讨论,参见第二六六页。

  [注12] 弗兰克,《追寻意义的人》(Der Mensch vor der Frage nach dem Sinn)(Mynchen, 1985.)第二一六~二二二页。

  [注13] 同 [注12] ,第二二三~二三三页。

  [注14] 同 [注12] ,第二三三页以下。

  [注15] 弗兰克,《追寻意义的未被听到的吶喊》(The unheard cry for meaning: psychotherapy and humanism, New York, 1978)第三十五页。李安德,《超个人心理学》,第三二六页。

  [注16] 弗兰克,《意义治疗学和存在分析》,第二六九页。

  [注17] 同 [注16] ,第二七○页。

  [注18] 同 [注1] ,此处的讨论参见第一七二页。另参见鲁特凯维奇,《从弗洛伊德到海德格尔》(北京:一九八九年)第二五六页。

  [注19] 傅伟勋,〈禅佛教、心理分析与实存分析〉,收于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一九八九年)此处引文参见第三七一页。

  [注20] 尼商纳(H. S. S. Nissanka)的 Buddhist Psychotheraphy (《佛教心灵治疗学》,一九九三年,Delhi )第二十四~五十三页。

  [注21] 杜克罕(K.G. Dyrckheim),《论超越经验》(Von der Erfahrung der Transzendenz, 1993, Freiburg.Basel. Wien.)第八十四~八十五页。

  [注22] 同 [注21] ,《冥想:为何与如何》(Meditieren-wozu und wie, 1993, Freiburg. Basel. Wien)第一三六页以下。

  [注23] 《六祖坛经

  机缘品》:「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地。」

  [注24] 同 [注23]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今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注25] 一行三昧,参见《六祖坛经

  定慧品》:「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

  [注26] 无念无相无住,参见《六祖坛经

  定慧品》:「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不于境上生心。」

  [注27] 《六祖坛经

  顿渐品》:「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据此,道元所论「无常即佛性」并非自己之独创。道元论「一切即众生,悉有即佛性」、「无常──佛性的动态概念」,参见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第二章「道元论佛性」。

  [注28] 佛门中关于「念」的修持法很多,如五根五念中有「念根」与「念力」,又唯识百法中「五别境」:欲、进、念、定、慧,中亦有「念」心所。又,「六念」是大小乘共通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足见「念」与「念力」之修持具有相当之重要性。

  [注29] 《六祖坛经

  定慧品》:「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注30] 《六祖坛经

  般若品》:「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注31] 《圆觉经》卷二,此前的经文解释了「四离」,离即是舍,最后住于得无所离的法身,参见圆瑛《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之相关解释。

  [注32] 同 [注31]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注33] 白卓德的整合治疗学的哲学基础的简要说明可以参见白卓德《整合治疗学》( Integrative Therapie Paderborn, 1993.)第一册第二十一页以下,〈五

  二哲学观点〉。

  [注34] 白卓德,《整合治疗学》第一册,第一六一页。

  [注35] 同 [注34] ,第一七七页。

  [注36] 同 [注34] ,第一八三~二四七页。

  [注37] 同 [注34] ,第四○三页,「整合治疗学具有开放的整体的概念(offene Ganzheitoffener Ganzheitsbegriff 。它不能放弃完形心理学(Gestaltspychologie)的知觉心理概念和完形概念(GESTALT-Begriff)……在整合治疗学当中,「形式」(Form)是规导性的概念(ein fundierendes Konzept)。

  [注38] 同 [注34] ,第三册,第一三○二页。

  [注39] 同 [注34] ,第一八七页,相关的德文为 die phynomenal erlebte und interaktional geteilte, sichtbare und unsichtbare Lebenswirklichkeit, 译其全语为「现象的活生生的互动的、被分割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生命实在」。

  [注40] 同 [注34] ,第二○三页。

  [注41] 同 [注34] ,第四十三页以下,节名「论经由商谈而有的意义建构」。

  [注42] 同 [注34] ,第四十八~四十九页。

  [注43] 同 [注34] ,第五十二页以下。

  [注44] 同 [注34] ,第五十四~五十五页。

  [注45] 同 [注34] ,第九十四页以下。

  [注46] 同 [注34] ,第一二三~一四七页。

  [注47] 世亲着,玄奘译,《辩中边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四六五页上,「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注48] 「境识俱泯」是宇井从真谛唯识学抉择出来,而特予以强调的。

  [注49] 同 [注23] 。

  [注50] 赖贤宗,《佛教诠释学》,整理出版中。

  [注51] 参见同 [注1] 引文,第一七九页。

  【参考书目】

  论文(中文)

  1.王万清,〈般若与止观的心理谘商理论研究〉(《第十届国际佛教教育研讨会专辑》,华梵佛学研究所编印,一九九六年)第十一~三十四页。

  2.傅伟勋,〈弗兰克与意义治疗法〉(傅伟勋,《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台北:东大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3.傅伟勋,〈禅佛教、心理分析与实存分析〉(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东大出版社)。

  4.赖贤宗,〈禅、企业伦理与管理:价值变迁下的挑战与禅宗管理哲学的回应〉(中央大学第五届管理与哲学研讨会,一九九九年五月)。

  5.赖贤宗,〈禅与跨文化管理〉,东西大学一九九九~二○○○年全球领袖企管研究班教材。

  6.赖贤宗,〈佛教诠释学与全球伦理〉,《哲学与文化》(二○○○年十二月)。

  7.赖贤宗,〈曹洞五位与天台三谛〉,《东吴大学哲学学报》(二○○○年四月)。

  8.赖贤宗,〈中国大乘佛教的本体诠释学〉(《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二○○○年)。

  专书(中文)

  1.余德慧,《诠释现象心理学》(台北:会形文化,一九九八年)。

  2.竹林居士编着,《唯识:心理深层的探索》(台北:长春藤书坊,一九八七年)。

  3.中村元着,江支地译,《慈悲》(台北:东大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4.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5.林安梧,《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台北:明文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尤其是其中的〈迈向佛教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

  6.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7.铃木大拙、佛洛姆着,孟祥森译,《禅与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再版)。

  8.铃木大拙着,孟祥森译,《禅学随笔》(台北:志文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再版)。

  9.弗兰克(V.E. Frankl),赵可式、沈锦惠合译,《活出意义来:从集中营到存在主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 1984. )第七十三版(台北:光启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10.杨国枢主编,《本土心理学的开展》(台北:桂冠图书公司,一九九三年)。

  11.杨国枢主编,《文化心病与疗法》(台北:桂冠图书公司,一九九七年)。

  12.杨国枢主编,《本土心理学方法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一九九七年)。

  13.圣严编,《禅门修证指要》(台北:法鼓文化)。

  14.赖贤宗,《佛教诠释学》,整理出版中。

  西文资料

  1.弗兰克(V. E. Frankl),《意义治疗学和存在分析》(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Mynchen, 1987. 本书选录一九三八~一九八五年的论文。

  2.弗兰克(V. E. Frankl),《心理治疗中的意义问题》(Die Sinnfrage in der Psychotherapie),Mynchen, Series Piper, 1985.

  3.弗兰克(V. E. Frankl),《实用心理治疗学》(Die Psychotherapie in der Praxis),Mynchen, 1986(1947)。

  4.弗兰克(V. E. Frankl),《医疗灵魂关护》(Rrztliche Seelsorge: Grundlagen der 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 Frankfurt am Main, 1983, 第十三版。

  5.弗兰克(V. E. Frankl),《在意义问题之前的人》(Der Mensch vor der Frage nach dem Sinn, 本书选录全集中的论文,Mynchen, 1985(1979)。

  6.弗兰克(V. E. Frankl),《追寻意义的意志》(Der Wille zum Sinn)(意义治疗学论文选),Bern / Stuttgart / Wien, 1982.

  7.弗兰克(V. E. Frankl),《医生与灵魂》(The Doctor and the Soul, New York, 1969)。

  8.弗兰克(V. E. Frankl),《追寻意义的未被听到的吶喊》(The unheard cry for meaning: psychotherapy and humanism, New York, 1978)。

  9.弗兰克(V. E. Frankl),《未被意识到的神:心理治疗与宗教》(Der unbewu.e Gott: Psychotheraphie und Religion ),Mynchen, Kgsel-Verlage, 1985, 第八版。

  10.白卓德(H. G. Petzold),《整合治疗学》( Integrative Therapie )三册,Paderborn, 1993.

  11.尼商纳(H. S. S. Nissanka),Buddhist Psychotheraphy(《佛教心灵治疗学》,Delhi, 1993)。

  12.杜克罕(K. G. Dyrckheim),《论超越经验》( Von der Erfahrung der Transzendenz, 1993, Freiburg. Basel. Wien )。

  13.杜克罕(K. G. Dyrckheim),《冥想:为何与如何》(Meditieren-wozu und wie, 1993, Freiburg. Basel. Wien)。

  14.李安德(Andre Lefebvre),《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台北:一九九八年)。

  15.佛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1950)。

  16.爱德华

  赛尔(Edward Cell),《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台北:桂冠出版社)。

  17.鲁特凯维奇,《从弗洛伊德到海德格尔》(北京:一九八九年)。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赖贤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