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超个人心理学看佛教中的濒死经验及其灵性(刘秋固)

  从超个人心理学看佛教中的濒死经验及其灵性

  刘秋固

  一、前 言

  近年来,国内一些医疗机构在为癌症末期病患服务时,引进了西方「安宁照顾」(Hospice)的理念与运动。安宁照顾的原义是中世纪时代,用来作朝圣者或旅行者中途休息、重新补足体力的驿站(注1)。而现代的安宁照顾有「四全照顾」(指全人、全家、全程、全队)之主张。其中的「全人照顾」,是指「身、心、灵」完整的医疗照顾,以满足临终癌患身、心、灵之需求(注2)。因此,在安宁照顾上有所谓的「灵性照顾」(spiritual care)的推行工作。

  灵性照顾所谓的「灵性」主张,恰好与196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第四势力──一门探索人类精神层面经验的「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所主张的「灵性需求」不谋而和;认为人的身心之外,别有超越身体与思想的「灵性」存在。它不止于探究人本心理学──以人为中心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且以宇宙为中心的灵性或超越性需求作为理论体系,更着眼于超越性经验与价值的研究;并且认为一个人如具有灵性特质,他在面死亡的痛苦意识时,并不会削减他对生命的欣赏及重视(注3)。超个人心理学这种灵性需求的主张,对临终者的心理辅导应该有正面的意义与价值。

  但是,不论是灵性照顾或超个人心理学所主张的「灵性」问题,都是来自基督宗教的文化传统。如此一来就与不同的人生观或信仰,如佛教的「佛性」主张就有些格格不入,认为超个人心理学的「灵性」及「真我」的生命观都与佛教的「无我论」、「缘起论」不同,而另外主张「觉性照顾」(注4)。其实「灵性」或「超越性」因着不同的文化传统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梵」、「佛性」、「菩萨心」、「真性」、「本来天性」、「本来面目」等,都属超个人心理学所谓的精神性(spirit)层面,皆是人的超越性需求(注5)。此外,超个人心理学与佛教的死亡观看法相似,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本文将从「超感官知觉」来看超个人心理学与佛教中的濒死经验,及其灵性─佛性如何可能成为临终关怀或宗教心理辅导。

  二、超心理学的濒死经验与超感官知觉

  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许多濒死病人有更多起死回生的机会,也引起心理界想要对这些从「鬼门关」归来的临死经验作研究的兴趣。据Ring(1984)的研究指出,「濒死经验」(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的核心经验包括五个不同的时期:1.非语言可描述的极度平静及满足的感觉。2.与肉体分离的感觉。3.黑暗的隧道。4.明亮的金黄色和平静的颜色。5.进入此明亮的光中。(注6)心理学家肯尼斯.林因(KennethRing)

  曾经访谈过逼百零二位生命垂危及重病或创伤中生还过来的人。其中有四十九位符合他深度或中度濒死经验的条件,发现那些经验的人都有一些类似的感受,如:平安和健康的感觉、与自己的身体分离、进入幽暗之中、看见亮光、进入光明。其它较不普遍的现象,如回顾自己的一生、与某一种「存在」相遇、遇见已逝的爱人(注7)。另外,据一些曾经濒死经验的人说:「那些曾经濒临死亡,又重返人间的人说,在他们濒临死亡的时刻,一切都慢了下来,然后逐渐停止。例如几乎溺水的人,都能觉察到他们的手臂在拍打着水,水泡上升到遥远、发亮的水面,而这些都是慢动作,像梦境一样。曾经掉下悬崖的人,也回忆他们在空中的短暂时间,似乎有一千年那样长,而且他们也常常会在一瞬间,看到他们的一生在面前展开。这些人已经抵达了时间的尽头;在那个时刻,出现了永恒的微光。」(注8)

  不过,濒死经验会随着临终者的心智地图(mental map)及其世界观(worldview)而有所不同的描述。近年来,从大量的问卷调查与研究中,学者们将临死过程约略的整理如下:首先,濒死者感觉自己离开身体,浮游于上,看着自己与别人(一般称为「体外离脱」),但无法与别人沟通。然后通过隧道,见到光、河川、花园、山,与某人(可能是亲友或某信仰对象)相会,听到呼叫自己的声音或音乐。各个步骤出现状况因人而异,不一定每个人都会经历同样全部过程,而且有些会因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种族社会有所不同的描述与解释(注9)。

  佛教经典中也有类似的濒死经验,但这认为是一种体外脱离临终幻境现象,临终者神识愈不清时,便容易产生,如《净土三时经》所说:「若人造善恶业,生天堕地狱,临命终时,各自迎人,病欲死时,眼自见来迎。应生天上者,天神持天衣、伎乐来迎;应生他方者,眼见尊人为说妙言;若为恶堕地狱者,眼见兵士持刀、盾、矛、戟、索围绕之。所见不同,口不能言,各随所作,得见果报,天无枉滥,平直无二,随其所作,天网冶之。」

  又如《瑜珈师地论》中所云:「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若作上品不善业者,彼由见斯变怪相故,流汗、毛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晴咀沫,彼于尔时如是等变怪相生。」

  目前,对濒死经验研究较为深入的乃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所谓的「超感官知觉」(Extra Sensory Perception,ESP)的研究(注10)。项退结教授(他本人也曾于1953至1954约半年之久,在因士布鲁克大学精神病院中从事研究,证明确有其事,对受过电击治疗的病人有更大的超感知觉)对于临终经验认为脑既然还没有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死去。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人才会听到医生宣布他的死亡;当然他更有能力产生梦境,甚至也可能发生一些第六感现象。也可能是面临死亡者的深层意识或潜意识会格外活跃,因而使荣格所谓的「集体潜意识」中「原型」(Archetypes)的象征功能更为活跃(注11),并认为在身心状况达到一定的状态之下,凡夫俗子确有一些通常并未施展出来的超感知觉潜力(注12)。超感官知觉的研究,证明了人类实具有的一种向自然世界的已知规律挑战的能力,这能力就是超个人心理学所强调的人有超越性或灵性之潜意识。

  三、超个人心理学的濒死经验及其灵性的临终心理辅导

  一九六○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第四势力──超越人本或超个人的「超个人心理学」,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和应用东方心理学体系(尤其佛教、瑜珈的修行),并着眼于超越性经验与价值的研究,且不止于探究以人为中心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为目标,更以宇宙为中心的超越性或灵性需求作为理论体系(注13)。「终极的人性能力和潜能(Ultimate human capacities and potentialities),并特别关怀终极价值、统一意识、高峰经验、出神、神秘经验、敬畏 (awe)、 存有、自我实现、本质、极乐(bliss)、惊 奇 (wonder)、终极意义、自我超越、精 神、一体性、宇 宙 性 觉 (cosmic awareness)....,和相关的概念、经验和活动。」(注14),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人具有四种层次:(1)生理层次,(2)情绪层次,(3)理性层次,(4)灵性层次(超理性或超越性),并认为如此模式才能忠实地反映出人类的普遍经验,而且符合人性。不应该如早期心理学家为使心理学成为科学,采用牛顿与笛卡儿的观念为物理学的典范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物质是宇宙的基础,因而不仅废弃了「灵魂」,也整个否定灵性层次(注15)。可以说,超个人心理学这座学术大厦的基础就是在「灵性」上建立起来的。

  超个人心理学之所以有别于其它三势力心理学派,主要在于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他提出了人天生有灵性或超越性的最高需求,并且认为如果缺乏这最高需求「我们会生病、会变得残暴、空虚、或无望、或冷漠....。」(注16)、「会酝酿成灵魂之病」(注17)、甚至说「我们这一个世代的痛苦大部分都源自于这灵性的空虚。」(注18)鉴于过去1940年代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自我心理学,导致了过度强调自我的偏差,造成狭隘而流于自私或唯我主义(注19)。马斯洛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于自我中心的倾向,他曾说:「缺乏超越的及超个人的层面,我们会生病、会变得残暴、空虚、或无望,或冷漠。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激发敬畏之情....」(注20)。马氏所谓「比我们更大的」东西,指的就是灵性。更在他去世前一年(1969),更发表了著名的`TheoryZ 文章,进一步提出了灵性或超越性为最高需求(注21)。关于人性的最高需求,他说:「人有一更高级超越的本性,这是他的存在本质中的一部份。」(注22)

  又说:「灵性生活是存在本质的一部份,也是人性的界定特质,人性缺少了它便不在是完整的人性,它是真我、自我认同、内在核心、特殊品类及圆满人生的一部份。」(注23)

  马斯洛用不同的字眼来描述人的最高需求,例如:超个人、超越、灵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天人合一等,他将「高峰经验」或「高原经验」放在这一层次上(注24)。然而,超个人心理学所提出的「灵性」,经常被误解为属于宗教经验;虽然宗教经验不过是各种超个人(灵性)经验中的一种形式而已,也就是说,宗教经验属于超个人(灵性)经验,但并非所有超个人(灵性)经验都属于宗教经验。」(注25)但是他们也不否认宗教必须隐含着灵性的层次,如:「灵性(超越)的层次属于基本人性,是人…

《从超个人心理学看佛教中的濒死经验及其灵性(刘秋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