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個人心理學看佛教中的瀕死經驗及其靈性
劉秋固
一、前 言
近年來,國內一些醫療機構在爲癌症末期病患服務時,引進了西方「安甯照顧」(Hospice)的理念與運動。安甯照顧的原義是中世紀時代,用來作朝聖者或旅行者中途休息、重新補足體力的驿站(注1)。而現代的安甯照顧有「四全照顧」(指全人、全家、全程、全隊)之主張。其中的「全人照顧」,是指「身、心、靈」完整的醫療照顧,以滿足臨終癌患身、心、靈之需求(注2)。因此,在安甯照顧上有所謂的「靈性照顧」(spiritual care)的推行工作。
靈性照顧所謂的「靈性」主張,恰好與1960年代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第四勢力──一門探索人類精神層面經驗的「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所主張的「靈性需求」不謀而和;認爲人的身心之外,別有超越身體與思想的「靈性」存在。它不止于探究人本心理學──以人爲中心的自我實現的需求,而且以宇宙爲中心的靈性或超越性需求作爲理論體系,更著眼于超越性經驗與價值的研究;並且認爲一個人如具有靈性特質,他在面死亡的痛苦意識時,並不會削減他對生命的欣賞及重視(注3)。超個人心理學這種靈性需求的主張,對臨終者的心理輔導應該有正面的意義與價值。
但是,不論是靈性照顧或超個人心理學所主張的「靈性」問題,都是來自基督宗教的文化傳統。如此一來就與不同的人生觀或信仰,如佛教的「佛性」主張就有些格格不入,認爲超個人心理學的「靈性」及「真我」的生命觀都與佛教的「無我論」、「緣起論」不同,而另外主張「覺性照顧」(注4)。其實「靈性」或「超越性」因著不同的文化傳統而有不同的名稱,如「梵」、「佛性」、「菩薩心」、「真性」、「本來天性」、「本來面目」等,都屬超個人心理學所謂的精神性(spirit)層面,皆是人的超越性需求(注5)。此外,超個人心理學與佛教的死亡觀看法相似,認爲死亡是一種「解脫」。本文將從「超感官知覺」來看超個人心理學與佛教中的瀕死經驗,及其靈性─佛性如何可能成爲臨終關懷或宗教心理輔導。
二、超心理學的瀕死經驗與超感官知覺
由于現代醫學的進步,許多瀕死病人有更多起死回生的機會,也引起心理界想要對這些從「鬼門關」歸來的臨死經驗作研究的興趣。據Ring(1984)的研究指出,「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的核心經驗包括五個不同的時期:1.非語言可描述的極度平靜及滿足的感覺。2.與肉體分離的感覺。3.黑暗的隧道。4.明亮的金黃色和平靜的顔色。5.進入此明亮的光中。(注6)心理學家肯尼斯.林因(KennethRing)
曾經訪談過逼百零二位生命垂危及重病或創傷中生還過來的人。其中有四十九位符合他深度或中度瀕死經驗的條件,發現那些經驗的人都有一些類似的感受,如:平安和健康的感覺、與自己的身體分離、進入幽暗之中、看見亮光、進入光明。其它較不普遍的現象,如回顧自己的一生、與某一種「存在」相遇、遇見已逝的愛人(注7)。另外,據一些曾經瀕死經驗的人說:「那些曾經瀕臨死亡,又重返人間的人說,在他們瀕臨死亡的時刻,一切都慢了下來,然後逐漸停止。例如幾乎溺水的人,都能覺察到他們的手臂在拍打著水,水泡上升到遙遠、發亮的水面,而這些都是慢動作,像夢境一樣。曾經掉下懸崖的人,也回憶他們在空中的短暫時間,似乎有一千年那樣長,而且他們也常常會在一瞬間,看到他們的一生在面前展開。這些人已經抵達了時間的盡頭;在那個時刻,出現了永恒的微光。」(注8)
不過,瀕死經驗會隨著臨終者的心智地圖(mental map)及其世界觀(worldview)而有所不同的描述。近年來,從大量的問卷調查與研究中,學者們將臨死過程約略的整理如下:首先,瀕死者感覺自己離開身體,浮遊于上,看著自己與別人(一般稱爲「體外離脫」),但無法與別人溝通。然後通過隧道,見到光、河川、花園、山,與某人(可能是親友或某信仰對象)相會,聽到呼叫自己的聲音或音樂。各個步驟出現狀況因人而異,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經曆同樣全部過程,而且有些會因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種族社會有所不同的描述與解釋(注9)。
佛教經典中也有類似的瀕死經驗,但這認爲是一種體外脫離臨終幻境現象,臨終者神識愈不清時,便容易産生,如《淨土叁時經》所說:「若人造善惡業,生天墮地獄,臨命終時,各自迎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應生天上者,天神持天衣、伎樂來迎;應生他方者,眼見尊人爲說妙言;若爲惡墮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盾、矛、戟、索圍繞之。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所作,得見果報,天無枉濫,平直無二,隨其所作,天網冶之。」
又如《瑜珈師地論》中所雲:「將命終時,猶如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若作上品不善業者,彼由見斯變怪相故,流汗、毛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扪摸虛空,翻晴咀沫,彼于爾時如是等變怪相生。」
目前,對瀕死經驗研究較爲深入的乃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所謂的「超感官知覺」(Extra Sensory Perception,ESP)的研究(注10)。項退結教授(他本人也曾于1953至1954約半年之久,在因士布魯克大學精神病院中從事研究,證明確有其事,對受過電擊治療的病人有更大的超感知覺)對于臨終經驗認爲腦既然還沒有死,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死去。正因爲如此,這樣的人才會聽到醫生宣布他的死亡;當然他更有能力産生夢境,甚至也可能發生一些第六感現象。也可能是面臨死亡者的深層意識或潛意識會格外活躍,因而使榮格所謂的「集體潛意識」中「原型」(Archetypes)的象征功能更爲活躍(注11),並認爲在身心狀況達到一定的狀態之下,凡夫俗子確有一些通常並未施展出來的超感知覺潛力(注12)。超感官知覺的研究,證明了人類實具有的一種向自然世界的已知規律挑戰的能力,這能力就是超個人心理學所強調的人有超越性或靈性之潛意識。
叁、超個人心理學的瀕死經驗及其靈性的臨終心理輔導
一九六○年代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第四勢力──超越人本或超個人的「超個人心理學」,以開放的態度吸收和應用東方心理學體系(尤其佛教、瑜珈的修行),並著眼于超越性經驗與價值的研究,且不止于探究以人爲中心的自我實現的需求爲目標,更以宇宙爲中心的超越性或靈性需求作爲理論體系(注13)。「終極的人性能力和潛能(Ultimate human capacities and potentialities),並特別關懷終極價值、統一意識、高峰經驗、出神、神秘經驗、敬畏 (awe)、 存有、自我實現、本質、極樂(bliss)、驚 奇 (wonder)、終極意義、自我超越、精 神、一體性、宇 宙 性 覺 (cosmic awareness)....,和相關的概念、經驗和活動。」(注14),超個人心理學認爲,人具有四種層次:(1)生理層次,(2)情緒層次,(3)理性層次,(4)靈性層次(超理性或超越性),並認爲如此模式才能忠實地反映出人類的普遍經驗,而且符合人性。不應該如早期心理學家爲使心理學成爲科學,采用牛頓與笛卡兒的觀念爲物理學的典範作爲研究的出發點,認爲物質是宇宙的基礎,因而不僅廢棄了「靈魂」,也整個否定靈性層次(注15)。可以說,超個人心理學這座學術大廈的基礎就是在「靈性」上建立起來的。
超個人心理學之所以有別于其它叁勢力心理學派,主要在于馬斯洛(A.H.Maslow,1908-1970),他提出了人天生有靈性或超越性的最高需求,並且認爲如果缺乏這最高需求「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或冷漠....。」(注16)、「會醞釀成靈魂之病」(注17)、甚至說「我們這一個世代的痛苦大部分都源自于這靈性的空虛。」(注18)鑒于過去1940年代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的自我心理學,導致了過度強調自我的偏差,造成狹隘而流于自私或唯我主義(注19)。馬斯洛意識到一味強調自我實現不能成爲人的終極目標,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甚至于自我中心的傾向,他曾說:「缺乏超越的及超個人的層面,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或冷漠。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激發敬畏之情....」(注20)。馬氏所謂「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指的就是靈性。更在他去世前一年(1969),更發表了著名的`TheoryZ 文章,進一步提出了靈性或超越性爲最高需求(注21)。關于人性的最高需求,他說:「人有一更高級超越的本性,這是他的存在本質中的一部份。」(注22)
又說:「靈性生活是存在本質的一部份,也是人性的界定特質,人性缺少了它便不在是完整的人性,它是真我、自我認同、內在核心、特殊品類及圓滿人生的一部份。」(注23)
馬斯洛用不同的字眼來描述人的最高需求,例如:超個人、超越、靈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類爲中心,而以宇宙爲中心)、天人合一等,他將「高峰經驗」或「高原經驗」放在這一層次上(注24)。然而,超個人心理學所提出的「靈性」,經常被誤解爲屬于宗教經驗;雖然宗教經驗不過是各種超個人(靈性)經驗中的一種形式而已,也就是說,宗教經驗屬于超個人(靈性)經驗,但並非所有超個人(靈性)經驗都屬于宗教經驗。」(注25)但是他們也不否認宗教必須隱含著靈性的層次,如:「靈性(超越)的層次屬于基本人性,是人…
《從超個人心理學看佛教中的瀕死經驗及其靈性(劉秋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