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四个梦的自体心理学分析
徐钧
自我的胜任和雄心伴随着人类发展和创造,在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现它的推进力。在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亡灵书》中,就记载了人类这一自我追求的呼声注1。自体心理学注创始人科胡特指出,这是人最本质的特性,人类的本质即是自恋注2——这一自恋特指一种人类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这也可以视作人生关系中自尊的基础,也构成社会发展的基石注3。在科胡特的定义下,一般个体的适度自恋——自体心理学所使用自恋一词并不具有贬义——是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在藏族地区的人类学田野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藏传佛教中重要的教派创始人或导师的梦,比较一致的呈现出科胡特所指出的自我胜任和雄心之追求,这些个体的推进力通过藏传佛教文化对于梦的价值认同,而直接对于佛教教派发展、当地人生活甚至世界的产生长远影响。这一发现也在某些方面佐证了荣格心理学原型的普遍性的观点。因此作者在本文中利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资料,选取在藏族地区人类学工作所获的梦资料中四例各具典型的梦——米拉日巴的四大柱之梦、冈波巴的鼓号之梦、蒋仰亲则旺波的学习和变身之梦、曼日堪布的贝壳之梦,尝试从自体心理学视角,联系这四例梦中的个体及其前后事件和对后世的影响,运用自体心理学神入的研究方法,来为大家呈现西藏梦文化中这一自体胜任的具体及其梦工作的文化。
一.米拉日巴的四大柱之梦
米拉日巴是北宋年间西藏著名的佛教实修大师,传说他先是为报家仇使用诅咒法消灭了众多怨家仇敌,之后忏悔自己杀生的恶行而痛改前非,追随当时由印度留学回来的西藏四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之一玛尔巴修行,通过了玛尔巴对他几近虐待的考验——被要求独立建筑几座石房,随后玛尔巴与他如父子一样相处,并把平生所学佛教真传全部传授给他。这个梦就发生在米拉日巴经历了诸般考验后,在大师玛尔巴处学习将要完成时。当时的情况是作为玛尔巴博学多才的亲生儿子因坠马而去世,而玛尔巴感觉自己已经年迈,他在印度所学的继承和发展成了他关心的问题,于是他要求他的最重要的几位弟子去祈祷梦,来预示未来。藏传佛教地区或者受藏传佛教佛教的人群都会十分重视梦的预兆性启示等,这直接会影响每个个体的当下或今后的生活。
在玛尔巴对包括米拉日巴在内的弟子提出这个要求的当天晚上,米拉日巴作了这个梦。梦境是这样的。
“在印度的北方,喜玛拉雅雪山延绵。雪山之颠日月围绕,江河流淌。大地绿草欣遍,花草尽向太阳,万花齐放。在喜玛拉雅雪山如梁柱的东方山岗上,一头雄狮在起舞,它的四爪腾跃雪山之巅,仰视长空迸怒吼连连;在如梁柱的南方山岗上,一头猛虎仰空顾盼,吼啸之声震动四疆,在苍莽森林和高原上,它或奔跃树林间,又或若有所思的停歇;在如梁柱的西方山岗顶上,一头大鹏鸟伸展两翼翱翔在碧霄云端,双目睥睨在空中视见四方;在如梁柱的北方山岗的悬崖旁,鹫鹰修建它的巢在悬崖旁,鹫鹰此时生了一头小鹫鹰,百鸟都飞来照看,之后鹫鹰飞上太虚而盘旋俯视。”注4
这个梦首先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自我胜任雄心,在藏传佛教的文化象征中,雄狮、猛虎、大鹏鸟、鹫鹰都是吉祥的标志,同时它们代表着权力、力量感注5。我们在古罗马在内的许多文化徽章上,都可以看见鹰或者狮子这类代表掌握力量的形象。米拉日巴所接受的佛教教育,可以说是在当时西藏最好的教育之一,因为玛尔巴在印度接受的是佛教大学那烂陀寺的知识传递——那个时代全球最好的综合教育。米拉日巴从之前是一个严重内疚的带罪之人,到玛尔巴考验他之后的全然接受他,并授予他那些代表着超越死亡知识,这使米拉日巴的心理转变是很特异的,我们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原型经常也出现这类人物,从邪恶者到圣徒。
米拉日巴之前的为报家仇使用诅咒法消灭了众多怨家仇敌的行为,反映了他的自我胜任感遭受到亲戚不神入的伤害后所表现的暴怒及随后衍生的攻击。科胡特的人道理念和临床观察使他提出,人之所以产生暴力攻击行为,其实是环境对个体不神入的回应或伤害的后果,而并不是人性本身所欣喜的行为。
当前梦的发展是似乎预示着米拉日巴被来自大师玛尔巴作为自体客体的神入后,重新所获得的自我胜任之喜悦,并表现出自己能够继承这一知识的自信。而这一喜悦在梦的最后一段被泄露,“鹫鹰生了一头小鹫鹰,百鸟都飞来照看”。在无意识中,米拉日巴全然自信的能够接受自我是这一佛教知识的传递者,那头小鹫鹰似乎象征着他联接和延续了玛尔巴的精神生命。但这一情节,同时反映了米拉日巴将玛尔巴作为其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可能,米拉日巴投射一自身的希望在玛尔巴身上,而后在玛尔巴身上获得实现,最后内化认同为自己的理想部分。至于百鸟的飞来颇有百鸟朝凤的意味,这反映着某种自我雄心所期盼的理想化自体客体需要的满足,也预示着他将来可能和许多人交往,并广泛传授他所学的佛教知识。
在历史上,这个梦第二天就被告知玛尔巴,玛尔巴为此高兴得立即组织了会供轮——宗教聚餐,邀请当时周边的弟子都来参加,并从藏传佛教角度解释了这个梦,在某种意义上确立的米拉日巴的继承人地位。米拉日巴在学业完成后离开玛尔巴,在西藏各处雪山云游禅修了十二年以完成心灵的修业,之后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弟子,为随后的藏传佛教达波噶举派的开创和传播建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师资队伍。下一节我们就来感受米拉日巴最杰出的大弟子大师冈波巴的鼓号之梦。
二.冈波巴的鼓号之梦
冈波巴大约生活在宋代,他开创了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寺庙教育传统和出家教团,是噶举派的实际缔造者。在此之前,噶举派的弟子都是以云游者的身份分散在各地进行佛教实践。
冈波巴在西藏另一个教派——噶丹派出家学修多年后,有一次在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些乞丐所讨论的米拉日巴事迹感动莫名,生起想要去求学的意愿。于是他在当天晚上按照藏传佛教对于一些重要事件的问梦方式,供养佛法僧三宝并殷重祈祷,夜间就发生了这个梦。
“冈波巴自己拿起一个长筒之大号,然后吹响这个大号,号声遍及全世界,其声宏大是从来未有的。接着他又梦见一面大鼓悬挂在虚空中,大师拿起鼓槌击之,发出无比的巨响,许多飞禽走兽都听见了。这时在无数人群当中,有一个蒙境的女孩对他说:为了这些人们,你现在槌击此鼓,但是为了那些野兽和飞禽,你却应该以此相赠。说完就以一杯乳汁杯供奉给他。冈波巴说道:这一杯乳汁恐怕不够使这样多的走兽飞禽都能得到饱满吧!那个女孩回答:你饮下这杯乳汁后万千的禽兽和六道有情都会得到解脱的。”注6
感受这个梦的时候似乎也能听到冈波巴梦中的鼓号之声,在佛教叙事的符号象征中,巨大的鼓号之声代表着宣教说法的传播意涵。经常在描述佛陀释伽牟尼说法时有鸣大法鼓的形容,在整个印度——西藏文化中,鼓号似乎联系着原始的声音和宇宙的节律注7,同时它也是摧毁障碍的宣誓,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战争或仪仗中,鼓号之声都是一种激励自我意志或者宣布自方胜利的信息,甚至它可以引起身体的情绪感动,而这一身体的胜任感可以促进心理的胜任感受。在佛教仪式中,鼓号也是经常出现的工具。冈波巴在这个梦中呈现一种自己已经准备好去胜任的想法或者他已经有了胜任感的基础,这或许也是他作为出家比丘长时间接受佛教理念——“慈悲普渡”训练的结果。这好似在传达了他要让佛教之声被四周所听闻的雄心,鼓号的肃穆庄严声对激起的人类自体的胜任感是绝佳的工具。
乳汁在印度——西藏文化中许多时候被象征为秘密知识和永恒生命的精华,藏传佛教的古今传记经常用将一个瓶中的乳汁倾注入另一个瓶子的比喻来象征师徒间佛教知识的传递,而在印度文化中也有原始瀛海长生乳汁的传说。
冈波巴接受乳汁的梦中出现一个波折了,就是冈波巴觉得这些乳汁无法帮助别人,但遭到那个女孩的反驳说“你饮下这杯乳汁后万千的禽兽和六道有情都会得到解脱的”,这孕育着另一个无意识的指导,要让别人品饮乳汁要先自己品尝这知识的乳汁,它引申为佛教的一种教导,救渡别人的人先要自己获得救渡。因为不论古今经常有一些佛教徒的观点热衷于普渡众生,许多佛教弟子深受这一情绪的影响,或许因为希望普渡众生的愿望过于热烈,以佛法要求别人而从来不先要求自己,这实际在佛教早期佛陀就亲自指出这一方式的错误,佛陀现实主义教导说,训练别人之前要先训练自己。而冈波巴马上要遇见的老师米拉日巴也教导说,自己如果是瞎子,显然无法在危险的山道上引导另一个瞎子走路。在冈波巴在要遭遇这样一位老师前,他的内心作好了先训练自己的准备。在荣格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那个女孩是他的阿尼玛原型的出现。这是一次智慧的矫正冈波巴的动机。这在自体心理学也看作是对于个体全能自我的适度非创伤性修正——全能自我的现实化,而不至于让个体一直沉浸在全能自我伟大的幻想中。
这个梦之后不久,冈波巴就走上了求学米拉日巴的路途,虽然遭遇路途艰难和疾病的困扰,但他还是找到了米拉日巴,并在米拉日巴指导下完成了佛教的学习和修行,之后前往岗波地方,建立了噶举派的教团和寺庙基地,培养了噶mb、帕木竹巴等杰出的弟子,慢慢形成有规模寺庙连锁群的规范学习和修行制度,建立了活佛转世制。在随后环境提供发展机遇时,在元代和明代,历世噶mb等被元、明两朝皇帝所注重,被册封有DB法王、四宝法王等,噶举派在全…
《藏传佛教四个梦的自体心理学分析(徐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