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四个梦的自体心理学分析(徐钧)▪P2

  ..续本文上一页西藏获得空前的发展,而噶举派的另一个重要弟子白玛噶布*阿旺朗杰在印度北方甚至建立了不丹王国。

  米拉日巴和冈波巴的这两个梦,是通过在他们之后随之被弟子记录下来,编写成文本传记,并以代际的文本和口头的传播方式影响后代,每一代老师都这么认真的对待这样的古代梦境,作为他们生活的重要指南之一。噶举派的后辈弟子基本都熟悉这些的梦的预示,这为他们自己从这些梦中吸收自体胜任感,培养宗教的自尊和归属感提供了活生生的精神资粮,也同时构成整个教派这一社会群体的胜任感受。

  三.蒋仰亲则旺波的学习和变身之梦

  蒋仰亲则旺波是十九世纪末藏传佛教最著名学者之一,四川德格宗萨寺的主持,所以又经常称为宗萨仁波且,他本身隶属于藏传佛教萨伽派,但他精通藏传佛教所有教派的知识,特别是一种称之为大圆满的教导,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十九世纪与噶举派的蒋共康卓仁波且等发起了一场藏传佛教各教派团结运动——利美运动,打破各教派门户之见,学习彼此所长。这一运动的影响至今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都存在。

  蒋仰亲则旺波由于天份和机遇,很早就开始佛教的学修。在他十五岁时,一次在禅定中,他进入一个类似梦境的状态。

  “蒋仰亲则旺波来到印度金刚座的九层岩洞内,他逐层而上到达第八层,见到以学者形相打扮的古印度佛教大圆满教导的大师文殊友,在文殊友左右堆满了经卷。于是他向文殊友祈请,文殊友从左边拿起经卷给亲则旺波道:这是般若经,是一切佛法,圆满传教事业。又拿起右边经卷给亲则旺波说:这是密法和大圆满,内容是一切圆满者……这样说了很多嘱咐和预言,随后文殊友变成光线融入到亲则旺波身中,这时候亲则旺波岩洞门前有熊熊大火炽然,于是将自己投入火中,自己的肉身被火焰触及,全身立即变成彩虹的身体。这时候他自己觉得自己就是将大圆满教导传入西藏的佛教大师无垢友。”注8

  在藏传佛教中,有时候这类梦被他们称为净观显现。不过我们从意识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归结为是一种特殊的梦表现。

  金刚座也就是印度菩提伽耶佛陀成道处,但佛陀成道处也没有九层岩洞。但这里的岩洞逐级而上,可以联接到印度尼西亚的婆罗佛屠——一个佛教密宗的仪式坛城,也可以说是一个曼陀罗——象征着神圣母亲的子宫,它在藏传佛教和印度文化中经常是被作为再生礼转化的场所。所以藏传佛教的灌顶仪式也是在这样真实或者假设布置的坛城中进行的,以模仿神圣生命再生的过程。最后蒋仰亲则旺波自觉为佛教大师无垢友,无垢友是西藏佛教传说故事中奇迹般的人物,在藏传佛教刚刚开始时,他从喀什米尔进入西藏,组织参与了将印地语佛经翻译成藏语的工作,然后也教导了不少藏族弟子,是早期西藏佛教的重要推进者之一,之后传说他前往山西五台山,并在那里将自己的身体转为彩虹身,以长期执行渡化众生的任务。这从许多意义上讲,那是他内在自我发展的企图心,或者说他期望自己成为无垢友那样的大师,获得那样的彩虹身。这在自体心理学中视为人类全能自体的一种追求,我们试图是成为完美的。

  但这里无垢友并非就是这个故事的结束,实际上之前的大师文殊友也是亲则旺波的自我胜任部分,他的少年雄心显然是希望成为那些古代大师一样的人,这使他觉得自己可以有掌握般若经、密宗、大圆满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一自我信念构成他内心愿望。那授予他佛教一切经典的正是他内在所期望的雄心。

  在梦中,文殊友最后化光融入亲则旺布的身中,这似乎暗示着自体心理学中所阐述的理想化渴望——自我与一有力量的自体客体融合的期盼。“理想化”在自体心理学中是指自己想要去与之融合的对象,或接近会让自己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在此梦中的文殊友扮演了这样可以融合的自体客体的影像。文殊友的学者形相其实也是后来蒋仰亲则旺波的实际写照,他在这之后一直到四十岁之前,拜访了藏族地区大约一百五十位佛教各教派导师以获得知识的学习,几乎精通藏传佛教所有的学科知识,并能够根据弟子的天性来为之选取适合的方式教学,最后成为当时藏族地区著名的学者和上师。

  蒋仰亲则旺波去世后著名转世活佛,有著名的教派团结的继承者第二世蒋仰亲则秋吉罗追、尼泊尔国师顶果亲则等。而晚近的第三世蒋仰亲则旺波——宗萨仁波且,更是现代化的以电影方式来传播佛教理念,例如《小活佛》、《在高山上的世界杯》、《魔术师和流浪汉》等。我们未必需要将这一系列后来的活动认同为藏传佛教的转世概念,而可以认为,此一梦中所预示和孕育的蒋仰亲则旺波的自我胜任感,之后通过文本、口头教学、与弟子的行为互动、个性表现等等形式发生影响,而被继承到后辈发展和世界的进程之中,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转世。

  四.曼日堪布的贝壳之梦

  这是一个相当现代的梦,发生时间在1968年。曼日堪布隆多丹贝尼玛是目前还在世的西藏宗教中雍仲本教注的精神领袖。他1927 年出生于西藏东部,二十五岁时候获得藏传佛教教育体制内的佛学博士学位,之后继续在藏族地区云游、学习和禅修。在六十年代他受英国伦敦大学的人类学家斯内尔尔格劳夫的邀请前往英格兰,之后又受邀在挪威奥斯陆大学作雍仲本教历史研究和讲学。就在他停留在奥斯陆讲学期间,传来雍仲本教前任曼日堪布逝世的消息。尼泊尔等地的雍仲本教寺庙组织举行选举活动,在已经被推选的候选人中,通过占卜推选出对雍仲本教今后发展有利,并能获得各寺庙方丈支持的新曼日堪布。仪式的进行是,候选人的名字各自写在小张条上, 然后放进十个同样的仪式球中,再放入一个宝瓶中,进行连续两周祈祷。最后一天到来时,由仪式主持人在瓶中摇出被选者的候选人名字来担任新任曼日堪布以领导雍仲本教。在1968年3 月14日晚上, 隆度丹贝尼玛仁波且作了梦。

  “隆度丹贝尼玛仁波且梦见自己与另一位候选人同处一座寺庙里,两人手里都握着贝壳,寺庙里正在演奏一种奇妙的宗教音乐,随着这音乐声慢慢刮起了大风。这时候,另一位候选人手里的贝壳被风吹到地上打碎了,而隆度丹贝尼玛仁波且手里的贝壳却很安全,不管出现怎么样可怕的暴风雨都无法动摇。”注9

  手是我们日常最方便身体部分,如果它的主人健康的话,那它就是灵活且有力的。不论是日本佛教、还是南太平洋的巴厘岛宗教,在整个亚洲宗教形式中,手是各种象征的表现者,手印经常是宗教礼仪中表现的形式。在世界文化象征中,手经常是活力、权力、统治、无畏的象征,在这个梦里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把握。把握是胜任感的一个面向,当我们对于事情有了可以控制感,我们会有这样已经把握的感受。注10

  把握什么呢?

  在这个梦里展现了手把握住了贝壳在暴风雪中都无法被动摇的人类之坚定,个体深信自己将是有所作为且有价值的。梦中另一位候选人的不能把握或许也呈现了一种担忧之情,毕竟这是谁也无法预测的。但梦的作者更多展现的是通过类似比赛的竞争,由另一候选人的失败而表现的自我胜任感的期盼。

  贝壳经常有性爱、繁殖的含义,不过在这里,似乎不能很好的找到性爱和繁殖,这里的意义似乎更多表现为新生、繁荣和养育。这一繁荣和养育同手的意志力结合在一起,反映着对于雍仲本教的教派发展和繁荣的信心——隆度丹贝尼玛仁波且内心的期望。这是一个具有诗意的梦,在大风,甚至暴风雨,他能把握住发展和繁荣的信心。似乎暗示着,不管遭遇何者,他都将努力于雍仲本教事业的雄心。大风、暴风雨是一种预设的威胁,不过他似乎有信心和心理能力去面对,因此在这里,大风、暴风雨到是成为他展现自体胜任感能力的协助者。

  在藏传宗教意义中,寺庙里的音乐或大风往往被视作教派守护神灵的考验,这似乎已经在内心验证了隆度丹贝尼玛仁波且将要成为新一任曼日堪布的合法感。

  1968年3月15日,隆度丹贝尼玛仁波且在挪威收到来自亚洲的电报,告诉他整个雍仲本教已经选择他为曼日寺第三十三代堪布的消息。在这里似乎这个梦也成为预示之梦,展示了荣格所说的同时性。

  在隆度丹贝尼玛仁波且当选曼日堪布之后,尼泊尔的雍仲本教新的主寺、学院、孤儿养育院等重新建立,训练了许多具有佛学博士的雍仲本教师资。同时中国地区的雍仲本教寺庙也随着逐步恢复。而曼日堪布还进一步在欧洲和美洲推动雍仲本教大圆满教导的传播和教学。

  五.总结

  藏传佛教是一种十分重视梦的文化形式,至晚在公元5世纪,西藏雍仲本教徒就开始对梦及其现实生活关系作各种联接和探索,并撰写了许多著作来指导梦的预测、解释、化解;公元9——11世纪,印度晚期佛教发生了密宗运动,这一运动所成熟的梦瑜伽技术和解梦文化等等也随着佛教传入了西藏地区注11,极大丰富了西藏地区的梦之工作体系,并直接进入西藏人的现实生活中。注12梦构成他们现实生活的实际部分,而并非当代城市人对于梦的忽视。由梦境所延伸出的各种工作和观念在藏传佛教中,扮演着指导受到藏传佛教文化影响人群的具体生活、行动、宗教活动等重要角色。这在以上四个梦的讨论中已经可有不少感受。

  同时我们也能从以上四个梦的自体心理学视角中发现,自我胜任感和雄心可能是我们人类担负行动和事业的动力所在。每个人有可以一种能为社会作出深刻贡献的潜在力量,这些贡献可以包括宗教、艺术、商业等等方面的成就。当它被善加对待时,希特勒那样的恶魔就未必会出现。正如著名的自体心理学家Marjorite White和Marcella Weiner在其著作《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中所说的,“最重要的是,人类可以成为正向的、追根究底的、有创造力的、能量充沛的力量,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这潜力是自然拥有的。”注12只要我们能真正去关注和承认每个人的这种天赋力量。

  (2005年)

  --------------------------------------------------------------------------------

  注自体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在1978年提出并逐步完善的精神分析学派当代最重要的发展之一。科胡特根据自己对自恋型症侯群的治疗研究,吸取了当时儿童发展心理学等成果,提出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在这一自恋——自我胜任感和自我价值感的表现中,它有三个方向的满足需要,就是自体的三极,即夸大自体(Grandiose se1f)、理想化(Idealization)、孪生自体(twinship)。

  夸大自体代表着一种雄心,是个体自己会有想成为完美自我的期望,因而期望或遇见恰到好处的对象时,他会想去获得那个对象对自己的自尊和价值的赞同和肯定。例如,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需要别人对于自己的肯定和赞同。

  理想化面向是指自己想要去与之融合的对象,或接近会让自己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例如小孩依近父母,而呈现自己是父母的孩子;而恋人则可能表现为“我是你的”。

  孪生自体是指觉得对方有如自己,双方都经验对方的感受有如自己的一般。

  注雍仲本教在佛教传入西藏前就存在在西藏,它是一种复杂的宗教形式,再与传入西藏的佛教发生过冲突后而衰弱。但后来在与佛教近距离接触中,雍仲本教也渐渐演化为藏传佛教流派的重要一支,在宋代到元代,他们的寺庙逐渐规模化,在明代,他们建立了与佛教相当的学院和修行制度。西藏中部的曼日寺成为中心,并影响整个藏族地区,而曼日寺的堪布成为教派之长。

  --------------------------------------------------------------------------------

  注1 M.T.White&M.B.Weiner著,林明雄、林秀慧译,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P1,心理出版社,2002年

  注2 Michael St.Clair著,苏晓波、贾晓明 译,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P190,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注3 Michael Franz Basch 著,易之新 译,心理治疗入门,P71,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注4 藏族gTsan .sMyon Her uka辑,张澄基 译,密勒日巴大师全集,P135—137,上海佛学书局,1999年

  注5 让*谢瓦利埃、阿兰*海尔布兰特著,《世界文化象征辞典》编写组译,世界文化象征辞典,P349、827、1184,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

  注6 冈波巴等著,张澄基译,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法尔出版社,中文电子版本地址:http://www.szjt.org/53can/gaoseng/xizang/seng3_15.htm

  注7 同注5,P285

  注8 敦珠宁波车编撰,刘锐之翻译并叙述,西藏宁玛法源历史赞颂,P293,密乘出版社1985年

  注9 雍仲本教,http://www.yzbj.com/dqsj_7.htm

  注10同注,P55、874

  注11(法)罗伯尔*萨耶著,耿昇译,印度—西藏的佛教密宗,P84、85、280,中国藏出版社,2000年

  注12(意)图齐著、(德)海西希著,耿昇 译,王尧校订,西藏和蒙古的宗教,P252,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注13 同注1,导论P73

  

《藏传佛教四个梦的自体心理学分析(徐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