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赖贤宗)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

  一.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在当代心理学之中的意义

  「科学」在德文之中是Wissenschaft一词, 它的意义比英文之中的science包含的更广,Wissenschaft包含了自然科学的知识活动和精神科学 (Geistswissenschaft) 的诠释活动。狄尔泰 (Dilthey) 阐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的不同。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对于现象的观察和实验之上,所描述的是现象世界的机械性的因果法则,而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则建立在体验的活动之上。当代诠释学指出,前者进行的是一种「说明」 (explanation),后者进行的才是一种「诠释」(Interpretation)。所以,我们不当将后者化约成前者,此种化约是一种科学一元论。

  就心理学的研究而言,如何真正把握心理学的精神科学的体验方法论,把握体验的心理事实,如自由意志;而不是将心理事实简单化约为类似自然科学所观察的机械因果的心理现象,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事情。我认为,心理学所要解释的不该只是深层心理学的受制于习惯性的机械法则,例如弗洛伊德将宗教的不洁感和罪恶感视为是童年期发展的肛门阶段,上帝是童年的父亲形象的理想化反映,这样其实是一种前述心理学的化约论。其实,心理学也必须阐述自由意志与其意义实现的课题,必须发展心灵高度心理学,一如弗兰克 (V. Frankel) 的意义治疗学所阐释的,在此,宗教被视为人的实存的意义实现的最高阶段而加以阐述。

  下文,就佛教的缘起观的心理学涵义加以阐述。佛教的缘起观的心理学涵义也必须包含这里所说的心理学的研究的两个层面,也就是说,机械因果性的现象的层面和自由因果性的体验的层面。

  二. 「缘起」作为佛教科学观的核心与佛教心理学的两个面向

  1. 缘起之概说

  

   缘起论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它是对于现象的生起的说明的基本原则,是佛教科学观的核心,而缘起论的目的是要说明相依性与寂灭,彰显了佛教的科学观的另一个面向。佛教的缘起观在心理学上的运用,也具有这样的二重性,包含了上述心理学的两个面向,也就是说深层心理学的心理分析和心灵高度心理学的自由意志的两个面向。概括地说,缘起是关系所生的意思,也就是说一切的现象 (尤其是有情现象,也就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对象) 是在互相依存的关系上成立,其间除了关系法则之外,没有绝对的东西。缘起的简单表述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相互关系之中,将之命名为缘起的,如「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识」,详细言之,有十二支: (1) 无明,(2) 行,(3) 识,(4) 名色,(5) 六入,(6) 触,(7) 受,(8) 爱,(9) 取,(10) 有,(11) 出生,(12) 老死。

  对于十二因缘的解释,木村泰贤主张必须综合 (1) 宇井伯寿所主张的空间性的横的相互关系,和 (2) 赤沼善智的纵的时间性的异熟关系。也就是说: 一方面,缘起一方面是指事物只是依缘而假住,并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性,所以这种事物的依缘而住的状态是寂灭性,这是从空间性的横的相互关系来说明缘起。另一方面,缘起又指事物是依缘生起,而有种种在时间之中的流转,这是从纵的时间性的异熟关系来说明缘起;也就是「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出生,缘出生有老死」,和「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出生灭,出生灭则老死灭」。

  传统上座部佛学将十二因缘以「三世两重因果」来将以解释,将十二因缘分为两组三部份,而搭配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来说明十二因缘是对于有情众生生命体的身心存在之异熟流转的解释,可见得十二因缘的学说包含了深层心理学的思想内涵。木村泰贤认为「三世两重因果」是后起的解释,「不能获得佛陀之最大精神,然当认为有所据」。

  木村泰贤自己则将十二因缘分为五个部分而给予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解释,也就是 (1) 「老死←生←有」是「专就禀赋之事实与命运观察」,(2)「有←取←爱」是「由主意论的立场,考察至于获得其一定身分的经过」,(3)「爱←受←触←六入←名色」是「根本欲之发动,心理的过程」,(4)「名色←识」是「认识论发动立场,以明身心之组织及活动之根原」,(5)「识←行←无明」是「认识发动的生命根原」,所以十二因缘包含了深刻的心理学的内涵。木村泰贤又说:

  简单言之,则上之十二因缘,要在以无明之根本意欲为基础,以明由识与名色之认识关系,至于爱之发生心理的过程,以之缔结于欲所创造的结果之有。即所谓此种之考察法也。是故十二缘起之考察,不必追随时间之次序,乃吾人第二所当注意者。盖大部分在举示同时的依存关系。

  所以,顺观及逆观十二因缘,是一种对于生命存在的深层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解释。而在这样的「此有故彼有」和「此生故彼生」之观察生命现象的缘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透过idappaccayata (相依性) 来说明缘生的事物存在的当下的寂灭性,也就是为了说明在现象生起的当下的「此无故彼无」和「此灭故彼灭」。藉此,在如实的内观之中,可以灭除生命的烦恼。可以说,在这里包含了心灵治疗学的内涵,不仅是一种对于深层心理的剖析,让人明了生命烦恼的发动的根原在于自己的深层意识的无明与渴爱,因缘观也还是一种对于心灵高度所蕴含的寂灭性和实相的诠释和体证。

  2. 缘生: 深层心理学的心理分析

  行为主义反对内省报告,认为科学不能信赖关于意识经验的内省报告,所以意识现象中的自由意志和超越体验对于行为主义并不比「鬼魂」「幽灵」之类的观念更为经的起考验。但是,自由和超越之内省性的意识经验是人类普遍的经验,是太重要而不可忽视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正视了心理现象的存在,发展了浅意识的心理分析,但是不免采取了弗兰克所批判的化约论的立场。现代哲学的现象学研究则恰当地阐述了意识的本质在于「意向性」(Intentionality),指出意识的意义建构能力的显明性,有别于自然科学所观察的自然现象的显明性,后者是建立在延展性的量化的基础之上,而心理活动的自明性则是一种意向性的意义建构。

  佛教的顺观逆观十二支缘起是一种对于生命存在的深层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解释,对于生命存在的烦恼,若能这样进行顺观和逆观,则可以明了生命烦恼的发动的根原在于自己的深层意识的无明与渴爱,将之浮现到意识的层面,再一方面藉由对于心理烦恼的显题化,这样可以得到类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效果,二方面也可以找出心理烦恼的根原,而可以方便从事内观。再者,进一步言之,佛教的缘起观是透过idappaccayata (相依性) 来说明缘生的事物存在的当下的寂灭性,则是包含了意义治疗学的理论后果。

  3. 相依性与缘灭: 心灵高度心理学的自由意志

  佛陀的因缘观更重要的是透过idappaccayata (相依性) 来说明缘生的事物存在的当下的寂灭性,也就是在十二支缘起的每一支都是当下的「此无故彼无」和「此灭故彼灭」的,都是现象生起的当下就是寂灭实相,无来无去,不生不灭。有了这样的理解与体会,就能体证心灵高度的自由,体证其寂灭性,现证无生的法乐,灭除一切烦恼而最后证阿罗汉果,这便是小乘佛教所提供的缘起观的心灵治疗学。

  又,缘起观的实行者若在上述体会心灵高度的自由和寂灭性之后,能够从而通过实现意义的自由意志进一步从事人生意义的开拓,在生命意义开拓之时,不仅不落入一种对于缘生的现象的无明渴爱,反而能够积极利用每一个缘生的现象,来当作一种体证实相的方便,这样便是大乘佛教所发挥的缘起的深义。

  三. 大乘佛教的心理学对于人的实存的分析与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

  以上我阐述了小乘佛教的缘起观,本文认为于十二因缘的顺观逆观之外,更着重于idappaccayata (相依性) 的诠释,我也提示了缘起观和心理学的衔接点。小乘佛教的缘起观不能从顺观逆观十二因缘来立论,因为这主要是解释了因缘的缘生,我们还要进一步阐释idappaccayata (相依性)。大乘佛教也有它的缘起观,而对于缘起的心理学诠释提出更为深入的说明。首先是般若经和中观学的「无自性故空」的「实相缘起观」,其次是唯识思想的「阿赖耶识缘起」,最后是如来藏思想的「如来藏缘起」。关于这里所说的大乘佛教思想的缘起观的三个环节,包含了如下的脉动: (1) 般若经和中观学是「空」的哲学,阐述「无自性故空」的「实相缘起观」,可以说是从idappaccayata (相依性) 来立论,而更着重于直观的精神,强调在缘生的假借安立之中,行种种方便的勇猛度众的精神。(2) 唯识思想则进一步就空如何表现于识转变的假有,阐述了「空之有」,从意识的心灵能力来阐明缘起的深义。(3) 如来藏则进一步阐述「妙有」,讨论了「空之有」之「有」从诸佛与众生共通的体性来看,是如何的一种「妙有」。我曾在另文 阐述大乘佛教的心理学内涵与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的比较研究,今将其内容概述于后面三段。

  弗兰克认为: 佛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 (depth psychology) 将「性欲」当作基本原理,阿德勒 (Adler) 的深层心理学将「自卑情结与优越的寻求」当作基本原理,这…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赖贤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