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谘商员和心理治疗家越来越从人的整体教化、心灵成长的角度着眼,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实现[注2]。本文尝试以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为参考,融会佛教心性论与禅修工夫,期望建立佛教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的治疗学,也是呼应这个当代人本心理学的脉动。
一、从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到佛教的意义治疗学
弗兰克创立了意义治疗学,世称维也纳第三学派,他曾将意义治疗学又称为是「存在分析」(Existenzanalyse),弗兰克说「意义治疗学和存在分析是一体之两面」[注3],强调意义与价值的追寻是在「高度」上的心理学的基本事实,积极肯定宗教的终极意义和终极实体与意义治疗学的衔接,而有别于佛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深度」的心理学。「意义治疗学」深受海德格哲学的实存分析与谢勒的价值现象学的影响,融合心理分析、哲学与宗教为一炉,傅伟勋教授曾撰文[注4]介绍意义治疗学与禅的关系,本文尝试就傅伟勋所开出的方向,再予以更为深入的论述。
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是当代「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一支,突破源自佛洛伊德的个人心理学的决定论的化约主义的旧心理学典范,重新肯定人的自由意志[注5],肯定生活的意义与人的超越层面[注6],重新在心理学中肯定「灵性」(Geist,das Geistige)[注7],弗兰克主张「我们不能忽略灵性层面,因为那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处」[注8],认为「灵性不仅是一独特的面向,亦是人存在的本真的面向」[注9],主张「灵性」是整合身心灵的枢纽,弗兰克针对这点说「人进入存在和人格的核心时,不只是个体化了,也同时整合起来,因而灵性的中枢才能确保及完成人的一体及整合,也唯有依赖灵性的中枢才能做到此一确保及完成」[注10],因此,我们可以说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是一种「灵性心理学」,藉着「灵性的中枢」达到人的身心灵的一体与整合。白卓德及其他同侪的「整合治疗学」已在弗兰克的做为「灵性心理学」的「意义治疗学」着其先鞭。
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的对于意义的理论参考了现象学家谢勒的价值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断言存在着不依赖于主体的真理与价值的理想王国。如同现象学批判了心理主义,弗兰克也对佛洛伊德的「心理主义」和「病理主义」提出类似的批评。在现代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多元化和虚无化,最终导致了意义的失落,引生了新类型的神经机能症。而意义的寻求,则指向真理的客观性,它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被弗兰克绝对化了,最后指向宗教的存在之必要。
区别于尼采的权力意志和佛洛伊德的快乐意志,弗兰克另立「意义意志」(Der Willezum Sinn),意志在此是一个追求意义的自由意志,追求意义在世界当中的完成,最后并指向宗教的超越层面的终极意义。弗兰克认为:佛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将「性欲」当作基本原理,阿德勒(Adler)的深层心理学将「自卑情结与优越的寻求」当作基本原理,这些都只是就人性的「深度」而言,却未及就人性的「高度」来发展个体心理学,弗兰克以「追求意义的意志」为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和出发点,在我之外去发现意义,并追求意义在世界上的实现,最终指向宗教层面的「终极意义」,所以,弗兰克称他自己的心理学是「高度心理学」(height psychology),而对比于佛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深层心理学[注11]。
意义治疗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是:(一)意志自由(Die Freiheitdes Willens)[注12],(二)追求意义的意志(Der Wille zum Sinn)[注13],(三)生活意义(Der Sinndes Lebens)[注14]。意义治疗学所论的「意志自由」,并不接受心理分析的决定论的化约立场,意义治疗学虽然同意人存在具有超越心理层面的自由,但是并不同于沙特所论的任意选择的自由来规定意志的自由,相对于此,意义治疗学所论的「意志自由」是一种不断探寻「意义」及其实现的超越的自由能力,这里的「意义」一词是指人间的生命历程当中,种种真善美圣的精神价值取向与内涵,弗兰克说「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不断迈向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去实现意义。在此,意义的实现在于或是会遇某人,或为某种价值而献身,或去爱某个人。唯有当人活出存在自我的超越面向,他才成为本真的人,他才成为真正的自己」[注15]。简言之,意义治疗学所说的「自由意志」是「追求意义的意志」。复次,人是一个「在世存有」,「世界性」是人的存在基本面向,人的存在性的意义实现活动也必然是在「世界」当中的意义活动。因此,「追求意义的意志」是「生活意义」。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意义治疗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意志自由」、「追求意义的意志」和「生活意义」是环环相扣的,有其内在的理论关连;这是因为意义治疗学把握到了意志的意义活动的现象学的实存基本事实,亦即,意志的意义活动是一种在世界当中的意义追寻和意义实现的超越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实现的自由能力。
因此,自由意志是一种意义追求意义的意志,它指向生活意义的实现。复次,弗兰克认为从意义治疗学来看,意义的在生活当中的实现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进一步阐述了上述的「生活意义」:(一)生产性的意义的实现,(二)体验性的意义的实现,(三)超越性的意义的实现[注16]。「生产性的意义的实现」指的是器物层面的生产,「体验性的意义的实现」指的是与人的会遇或经历某事所得到的价值体验,「超越性的意义的实现」指的是意识到自己面对着无可改变的命运,而能藉着超越我们自己,改变我们自己,从而做出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状况,因此,甚至在受苦受难当中,我们也能寻求意义的实现。又,弗兰克指出意义的两种类型:「向下的意义」(meaning as something down to earth)与「向上的意义」(meaning as something up to heaven),后者是一种「终极意义」(ultimate meaning),终极意义是「关于全体的意义,关于宇宙全体或至少是人生全体的意义」[注17],终极意义是人的宗教行为所指向的意义。
因此,通过意志自由的肯定,与对意义实现的厘清,意义治疗学最终是指向宗教的超越面向。就意义治疗学与宗教面向的关系而言,弗兰克认为,来作意义治疗学的人,多半是从医学的观点看来是完全健康的人,弗兰克为他们所做的是生活意义的追寻之确立,而力图把他们导向在此意义下的「宗教更新」。在此意义下,心灵疗法是「医学牧师的职事」,意义治疗学善于把人引向高度价值领域,导向超越经验,而宗教则善于提供这样的价值体系和超越的体验[注18]。傅伟勋曾经就此指出:「他所采取的温和的自由论并不排除决定论对于负面心性现象的说明或解释,但在心性的高层次仍能维持实存主体的意义意志,其基本立场与佛教、儒教等等的东方心性论极其接近,不容我们忽视」[注19]。
本论文尝试回答:佛教做为意义治疗学如何可能?其要点为如何?下文论述:佛教的「缘起性空」,正可作为是对人的实存的存在分析的「意义治疗学」的基本原理,就佛教之空宗、有宗与佛性论等三个体系概言之,从「空」到「空之有」再到「妙有」,正是相应于「意义治疗学」的前述的三个基本原理,亦即,从「意志自由」到「追求意义的意志」再到「生活意义」:
首先,佛教的「缘起性空」肯定「空性」,空性是在缘起当中的寂灭性,由当下超越而出的自由能力,肯定了弗兰克所谓的意志的自由,缘起是缘生而生起,而生起性不离缘起之寂灭性,所以人的存在不完全是心理分析中的化约决定论的被决定的存在,而是一个向上超越和视域开拓的人的实存的自由,佛教的意义治疗学在此表现为即俗而真的「空性」的当下超越而去的智慧。
其次,佛教的「缘起性空」肯定「空之有」,空性不是断灭,而是展现为「空之有」的意义实现与价值开拓,在此,自由意志并不是沙特的任意选择的自由,而是弗兰克所谓的追求意义的实现的意志,指向先天实质的价值领域。「缘起性空」呈现为寂灭性展现为生起性,空性透过其自身而展现为意义的实现、展现为「空之有」,展现为弗兰克所谓的追求意义的意志。
最后,佛教的「缘起性空」指向「妙有」,指向如来藏佛性之显现。就意义治疗学而言,在此,「追求意义的意志」指向「生活意义」的圆满实现,最后指向弗兰克所谓的宗教层面的「终极意义」。「生活意义」包含了三个层次,(一)生产性的意义的实现,(二)体验性的意义的实现,(三)超越性的意义的实现,指向「妙有」的佛教的意义治疗学必须融通这三个层次。如果「生产性的意义的实现」指涉的是「俗谛」、「缘生性」,而「超越性的意义的实现」指涉的是「真谛」、「空性」,那么,「体验性的意义的实现」就是指涉「缘起性空」的「妙有」的真俗不二的第一义谛。
补注:2、佛教的心灵治疗技巧与佛教意义治疗学
佛教禅修的技巧曾被广泛的运用于心灵治疗,尼商纳(H. S. S. Nissanka)的 Buddhist Psychotheraphy (《佛教心灵治疗学》,Delhi:1993 )一书和德国的杜克罕(K.G. Dyrckheim, 1896-1988)的《论超越经验》等书可视为两个代表性的例子,底下先对这两种进路略加介绍,再就意义诠释学的立场,尝试重新应用佛教的心灵治疗技巧。
尼商纳博士不…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赖贤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