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仅是心灵治疗的理论家,他也是有多年的临床经验的心灵治疗师。尼商纳的书运用了佛教的止观的禅修技巧于心灵治疗,他据此整理出下列佛教的心灵治疗的六个层次:(一)沟通(communication),(二)身体的觉知(Physical Awareness)、(三)情绪的知觉(Awareness of Feelings)、(四)心灵的观察(Observing the Mind)、(五)心灵的分析(Analysis of the Mind)、(六)重新导向与社会化(Re-orientation and Socialization)。[注20]大体言之,尼商纳运用到了感觉回收、集中等等的「止」的禅修技巧以作为前三个阶段的心灵治疗,达到情绪控制的效果,而运用了因缘观、慈悲观等等的「观」的禅修技巧以作为后三个阶段的心灵治疗,以重建心灵和扩展自我。
杜克罕教授曾创立位于 Todtmoos-Rytte 的「启悟心灵治疗学中心」(Zentrum fyr Initiatische Therapie),探讨东方精神(佛教、道家)对西方世界的意义,他的《论超越经验》一书主张通过启发性的内在经验来从事治疗,宗教的超越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这种内在超越的体验可作为东西方文化会通的出发点,也是他的启悟心灵治疗学的基础,从而人得以从自我为中心的迷妄与心病当中醒来,而转而以绝对和实在为中心[注21]。杜克罕教授的「启悟心灵治疗学」受到禅宗和道家较大的影响。在杜克罕的《冥想:为何与如何》一书中,他以「参禅」(Za-Zen)为其「基本练习」(Grundybung)的主要方法[注22],藉由参禅而体证启悟的经验,从而在更新的人的存在根基上发展新的世界观和知觉经验,就成了杜克罕教授的心灵治疗学的出发点。如果说前述的尼商纳的佛教心灵治疗学是「渐教」,运用到了一般的佛教止观,以慢慢觉察身心、控制身心和开拓身心;另一方面,杜克罕的「启悟心灵治疗学」则属「顿教」,藉由「参禅」以取得「启发的内在经验」,改换了人的存在根基,翻转成为新人,对于世界也得以采取创新的观点,藉由对于前述的意义治疗学的终极意义与终极存有的体证,达到心灵治疗学的最终目的。
在本文第一节的末尾,笔者尝试以意义治疗学的基本理论来诠释缘起空性之佛教智慧,阐明建立在结合缘起空性之佛教智慧的佛教心灵治疗学的基本进路。底下,笔者尝试结合一般的佛教止观的渐修与禅宗的顿修,结合尼商纳和杜克罕的两种佛教治疗学的类型,来阐明佛教禅修的技巧如何在意义治疗学的意义下被运用于心灵治疗。
缘起空性之佛教智慧在从事心灵治疗的技巧的可能开展,在底下尝试说明,我的阐释分别前后就1.大乘佛教的一般意义,和2.禅的两个层面加以论述。其中,「大乘佛教的一般意义是以上述的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的所谓的追求意义的实现的意志和「生活意义」的实现为出发点,而导向宗教层面的「终极意义」;而「禅」的层面,则直指向宗教层面的「终极意义」的体证,在此一体证之上,融通了追求意义的实现的意志和生活意义的实现。我分为五点加以论述:(一)闻思修、(二)止观、(三)无常观、(四)念力和(五)四无量心。其中,(一)和(五)是就总纲领阐述佛教的意义治疗学,(二)到(四)则就「止观」的心灵治疗的技巧,而论述它们在佛教的意义治疗学上的意义。
(一)闻思修
就大乘佛教的一般意义而言:闻思修意谓着「观察、思惟和实践」,就其大乘佛教的一般意义而言,是所谓的「三学增上」,亦即,听闻佛法、思惟法义和体证佛法。而就佛教的意义治疗学而言,可将之诠释如下:第一,闻思修的「闻」是观察,观察现象,让现象如其所如底展现其自身,不以预设的想法阻碍了现象的展现;第二,闻思修的「思」是思考,思惟现象的展现当中所蕴含的「缘起性空」的道理,达到心灵超越与开拓的意义治疗学的效果。在此,一方面,「思」是体会现象是「生起性」,一个事件的「发生」必有其前因后果,且业报不失,因此能安忍于事件的发生,不于受报时的苦受乐受更造作恶业,而视为对修持者的磨练;二方面,以上是对「世俗谛」的思惟修,底下所述则为对「真谛」及「真俗不二」的思惟修和观照,经历一个从「空」到「空之有」再到「妙有」意义实现的超越开拓和圆满的过程,在此,「思」是体会心理现象与外在的困难的缘生并不脱离「空性」,体会在「空」的超越和融通当中,能有更大的「有」和「意义实现活动」的开展,体会到「空之有」;第三,闻思修的「修」是实践,将这个现象的展现当中所蕴含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在自家的生命(转识成智)体证出来,也在与此现象关连的世界当中(法界)实现出来,将生活意义和终极意义实现出来。「修」是生命的开展和价值的实现,成就「有」为「妙有」,达成「生活意义」的圆满和「终极意义」的实现。
复次,就禅观的顿修而言,「闻思修」皆是无念无相无住的般若智慧的作用表现,「闻思修」皆「转处不留情」,于「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这是于念念中自证「自性具三身」,并进而由自性繁兴大用,从而「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注23]。《六祖檀经》〈机缘品〉云:「五八六七果因转。」唯识论则更详细言之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这是认为从事于胜义思惟之禅观修持,就能达到果之圆满。「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是在因中转,从事于「思」的思惟转化之禅观修持,那么,「大圆镜智」就会在果上有「修」上的圆满,而在「成所作智」之果上就会有「闻」之自在」。[注24]。这是从佛性的「妙有」出发,发用「自由意志的意义追寻」与「生活意义的圆满」,在发用当中,「成所作智」(闻)是「自由意志」的自在表现,「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思)则是「追求意义的意志」的对于意义的超越思惟和意义实现中的无我平等的心灵开拓实现,「大圆镜智」(修)则是指涉到三层「生活意义」的当下现成的圆满。
(二)止观
就大乘佛教的一般意义而言:止观是一种由体验的结论来预想世界的开展及其所包涵的正道,以开拓心灵的智慧,或是一种心灵导正的方法。首先,就大乘佛教之一般教义而言,观想法门以大乘佛教之五停心观为例,如鸠摩罗什之《禅秘法要》所述者,不止破我执,也还破法执,其中数息观对治散乱、不净观对治淫欲、界分别观破除法体实有之执、因缘观对治愚痴和慈悲观对治忿恨,五停心观是渐修,扫除身心的意义实现上的障碍,使生活意义能渐渐有圆满之成就。
复次,就禅观的顿修而言:「观想」并不一定是「座中修」,也不一定是一种行动中的历缘对境修,而可以是一种「非行非坐三昧」,例如,在禅门所着重的「一行三昧」当中[注25],禅观是一种「作用见性」的实现,着重于成就意义于世界之上,并随处当下无念无相无住[注26],直下透显佛性之终极意义与终极实在(见性),并由此起用,在念念圆明当中,圆满生活意义的三个层次。
(三)无常观
就大乘佛教的一般意义而言:无常观是大小乘的共法,就大乘佛教之观无常而言,首先,「诸行无常」为圣者的「体验的结论」,我们从此观点出发,观想事物的形成、留住、变异及消灭的(生住异灭)过程,了解对象自身是不存在的,只是因缘和合的现象而已,在此,一方面,观察它在无常当中的现起和停住的情况,不需执着它一定是怎么样,不须贪恋于此,二方面,大乘佛教更着重于强调无常之积极性,观察它在无常当中的变异及消灭的过程,有变灭才有新生,能舍才能得,因此,无常观是导向价值世界的新生及完成。
复次,就禅观的顿修而言,无常观是「无常即佛性」[注27]的观照,作用见性,作用是无常,当下就是佛性的显现。因为世间的无常,所以世间才能不断超越自身而拓展其自身界域,让佛性的终极意义和终极实在显现其整体性和动态性,圆满实现生活的意义,体证生活意义的实现当中所彰显的终极意义。
(四)念力
就大乘佛教的一般意义而言:念力是身心完全投入的力量,是一种「止」的修持,进而表现出心灵的力量[注28]。就大乘佛教之一般教义而言,菩萨道强调菩提心,菩提心包含「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教的念力的表现的基本型式。就此而言,念力是身心完全投入的力量,发愿完成某种意义实现的任务(愿菩提心),包含了对未来的意义世界的投现,对过去和自身所处的境遇的认知和重新抉择,以及在当下的和同样的投入于身心改变自觉觉他的人的共同行动(行菩提心)。又,就大乘佛教之一般心灵训练而言,「数息随息」和「念佛」为佛教培养念力的一般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法,「数息随息」和「念佛」都不只是一种「身心感觉回收」和「集中心念」的练习,不只是恢复意志的自由状态而扫除追求意义的意志的偏差性身心障碍;在更深入的阶段中,「数息随息」和「念佛」更是藉由「念力」的涵养和展现,最后由定发慧,这个念力最后和法界的律动是一致的,指向终极意义的实现。
复次,就禅观的顿修而言:禅宗着重「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注29]的「无念」法门[注30],这也可以被了解为念力修持之一种,因为直念真如而真如即念,故能直下在念念中能灭除烦恼而生起功德清净之法。在此,「直心是道场」,通贯本体与现象的心的大用就是佛性的显现,显现为意义实现活动的场所(道场)。因此,「直心」即「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直心所显现的「来去自由,通用无滞」的意义实现,就是禅观的顿修所显示的念力的功能。
(五)四无量心
就大乘佛教…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赖贤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