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赖贤宗)▪P5

  ..续本文上一页的一般意义而言:「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可以开拓我们的无量的心量,首先,它们都是出于佛法的超越智慧的自由意志;其次,慈是予乐,悲是拔苦,二者都指向于意义在世界和生活当中的实现,并且藉由慈悲所创造出的生产价值,救济世界,在此一救济行动当中,我们得以体会到「喜」的体验价值;最后,我们不能执着于喜的体验价值,而要在慈悲的意义实现活动当中,做到「舍」的三轮体空,臻于宗教的超越世界,「舍」是不即世间,却又不离世间,所以,舍亦应舍,最后达到的是当下的体验价值的真俗融通和圆满。

  复次,就禅观的顿修而言:「舍」可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来加以说明[注31],从法身的平等舍出发,「慈悲喜」是菩萨道场的自由意志的意义实现行动的「空花水月」,是「以幻修幻」的生活意义的实现活动[注32]。

  补注3、佛教的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

  (一)诠释学的治疗学的建构:白卓德的整合治疗学与诠释学的治疗学

  白卓德(Hilarion G. Petzold)是德语地区的新心灵治疗学的整合性先驱与非语言和身体导向的治疗学的先驱,他于一九九三年出版的三巨册的《整合治疗学》将「诠释学」(Hermeneutik)运用到心灵治疗学,从整合治疗学观点分别发展了第一册的「医学哲学」(Klinische Philosophie)、第二册的「医学理论」(Klinische Therapie)和第三册的「医学实务学」(Klinische Praxeologie)。第一册的「医学哲学」对白卓德自己的整合治疗学做出哲学理论说明,他在此运用了诠释学,主要有施莱玛哈(Schleiermach)、海德格(Heidegger)、嘉达玛(Gadamer)、梅洛庞蒂(Merleau-Ponty)和吕格尔(Paul Ricoeur)诸家[注33]。

  白卓德认为将心理分析作为诠释学,是始自法国象征诠释学家吕格尔的一九六五年的《诠释:论佛洛伊德》(De l”interpretation. Essaisur Freud)一书[注34]。白卓德指出:将心理分析作为诠释学的理论先驱,还有Georges Klein, Alfred Lorenzer和Schafers等人。而提出「整合治疗学」的初步理论的,则为匈牙利的心理分析学者费冷西斯(S. Ferenczis),继之加以发展的有V. Iljine, M. Balint, I. Hermann, D. W. Winnicott, O. Raknes, F. S. Perls, J. L. Moreno等心理分析学家,尤其是在 V. Iljine, F. S. Perls 和J. L. Moreno 那里,发展了心理分析的诠释学实践[注35]。在这样的心理分析学史的发展基础上,白卓德进一步结合了哲学诠释学与心灵治疗学,发展了他的整合治疗学的「治疗学的诠释学」(Therapeutische Hermeneutik)或「诠释学的治疗学」(Hermeneutische Therapeutik)[注36]。

  本文之目的不在专门介绍白卓德所发展出来的「诠释学的治疗学」,只在以其研究为例介绍西方的结合哲学诠释学与心灵治疗学的成果。仅将白卓德的「诠释学的治疗学」概论如下:

  1.白卓德所发展出来的「诠释学的治疗学」是一种「整合治疗学」。「整合治疗学」所说的「整合」就它对象而言,是就「开放的整体」(Offene Ganzheit)而言[注37],这是将人的互为主体的整体经验领域当作心灵治疗学的对象,又认为唯有透过「诠释学」才能趋近于这个整体性。

  2.白卓德的「整合治疗学」在治疗学方法论层面则欲整合「心理分析」(Psychoanalyse: Freud, Jung, Lacan)、「人文主义的心灵治疗学」(Humanistische Psychotherapie: Moreno, Perls, Rogers)和「行为主义心灵治疗学」(Verhaltenstheorapie: Skinner, Lazarus, Kanfer, Meichenbaum)等三个主要进路[注38]。

  3.白卓德的「诠释学的治疗学」的「诠释界域」(Das Hermeneutische Feld)是「活生生的互动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生命实在」[注39]。白卓德不只将语言的表达作为诠释学的治疗学的诠释对象,也将「不可见的」做为其诠释对象;不只重视意识的心理分析,更将互为主体的互动当作心理分析的对象。因此,诠释学的治疗学的诠释界域具有三层面的「先天性」(Ein Dreifaches Apriori):意识先天性(Das "Bewusstseinsapriori")、认知的身体先天性(Das "Leibapriori der Erkenntnis")和社会性先天性(Das"Apriori der Sozialit

  t")[注40]。

  4.白卓德的「诠释学的治疗学」将「商谈」(Diskurs)当作意义建构的方法[注41],在此批判了哈柏玛斯和阿培尔的沟通行动理论,认为其理性化概念忽略了「前反思的感性」(prrreflexive Sensibilitrt),「商谈」事实上是福柯(Foucault)意义下的「匿名权力的商谈」(die anonymen Diskurse der Macht),哈柏玛斯从而忽略了「商谈的历史的既予的容受体」(die historische Eingebundenheit des Diskurses)[注42]。白卓德的「诠释学的治疗学」转而将「感通」(Ko-respondenz)模型作为诠释学的治疗学「共识发现及协作的概念形成及其准备的方法」[注43]

  5.「感通」模型作为白卓德的诠释学的治疗学「共识发现及协作的概念形成及其准备的方法」,白卓德将其程序列出十二条纲领,举要言之:「一切的存有皆是共同存有」(第一条)、「一切无常」(第二条)、「生命历程实现其自身在不连续与规则性的持续变动(变化)当中(第三条:变化原则、连续与不连续概念)」、「人是社会和生态的场域当中的身心灵者主体,身体主体和生活世界在具优先性的感通当互相交涉」(第四条)、「人的存在指向共同存在的人,人藉由共同存在的人而成为他自身,主体藉由互为主体性而保有其主体性」(第六条)、「效果的整体性比各别效果的总合要来的更大」(第十二条)。[注44]

  6.生命是多层次且复杂的,白卓德的诠释学的治疗学因之强调「诠释学的多重观点」(Mehrperspektivitrt der Hermeneutik)[注45]。

  7.白卓德的诠释学的治疗学改写施莱玛哈、海德格、嘉达玛的「诠释学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为「诠释学螺旋」(die hermeneutische Spirale),诠释学螺旋是指整合治疗学当中的「知觉、把握、理解、解释」(Wahrnehmen, Erfassen, Verstehen, Erklaren)的诠释过程。[注46]

  白卓德的「诠释学的治疗学」作为「人存在的意义诠释学」,和弗兰克与意义治疗法一样,都是透过人存在的意义的解明和意义整体的开拓,而达到人存在的更新和心灵治疗,和佛教的止观与禅修的工夫论有着可以会通之处,可以让我们当作参考,有助于佛教的心灵治疗学的开创。

  (二)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

  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是透过生命意义的开显和实现而达到整体成长和人格教化的心灵治疗学的效果。因为生命意义的开显是一种诠释活动,哲学诠释学对诠释活动提供了方法论、存有思考和价值论上的重要研究成果,所以哲学诠释学的涉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厘清佛教的意义治疗学,建构在此意义下的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尤其是白卓德的「诠释学的治疗学」吸收了诠释学的研究成果吸收了诠释学的研究成果,它和佛学的止观与禅修有许多相通之处,更加地具有参考价值,有助于我们建构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底下分就「诠释界域的动态性」、「诠释界域的多元性」、「诠释界域的整体性」、「诠释学方法」、「诠释的实质内涵」五方面略述其纲要。

  1.就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的诠释界域的动态性而言

  诠释界域的特征之一是「诸行无常」,白卓德的诠释学的治疗学由此而掌握生命存在的动态性。就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而言,人在此一存在情境当中,固然无常故苦,但也因为无常,所以人才得以自我超越和开拓心灵,而此一超越与开拓的存在根基是「真空」。生命历程实现其自身在断裂与延续所共同组成的持续变化当中;人在断裂之时,须有足够的德行实践以求无悔;人在延续之时,又须去除我执法执,以开拓和超越以体证「法界」。

  2.就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的诠释界域的多元性而言

  生命是多层次且复杂的,生命存在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存在是多元的,白卓德的诠释学的治疗学因之强调「诠释学的多重观点」,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也采取「诠释学的多重观点」,尊重生命,体认缘起的多重性,不采取心理分析化约主义的观点。首先,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让生命如其所如的展现,尊重生命的自由意志及其意义实现上的多元性;复次,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进一步采取「缘起性空」的「缘起观」来诠释生命的多层次和复杂性,空性的终极实在…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赖贤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