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都只是就人性的「深度」而言,却未及就人性的「高度」来发展个体心理学,弗兰克以「追求意义的意志」为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和出发点,在我之外去发现意义,并追求意义在世界上的实现,最终指向宗教层面的「终极意义」,所以,弗兰克称他自己的心理学是「高度心理学」 (height psychology),而对比于佛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深层心理学 。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是: (1) 意志自由 (Die Freiheit des Willens) ,(2) 追求意义的意志 (Der Wille zum Sinn) ,(3)生活活义 (Der Sinn des Lebens) 。意义治疗学所论的「意志自由」,并不接受心理分析的决定论的化约立场,意义治疗学虽然同意人存在具有超越心理层面的自由,但是并不同于沙特所论的任意选择的自由来规定意志的自由,相对于此,意义治疗学所论的「意志自由」是一种不断探寻「意义」及其实现的超越的自由能力,这里的「意义」一词是指人间的生命历程当中,种种真善美圣的精神价值取向与内涵,弗兰克说「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不断迈向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去实现意义。在此,意义的实现在于或是会遇某人,或为某种价值而献身,或去爱某个人。唯有当人活出存在自我的超越面向,他才成为本真的人,他才成为真正的自己」 。简言之,意义治疗学所说的「自由意志」是「追求意义的意志」。复次,人是一个「在世存有」,「世界性」是人的存在基本面向,人的存在性的意义实现活动也必然是在「世界」当中的意义活动。因此,「追求意义的意志」是「生活意义」。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意义治疗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意志自由」、「追求意义的意志」和「生活意义」是环环相扣的,有其内在的理论关连;这是因为意义治疗学把握到了意志的意义活动的现象学的实存基本事实,亦即,意志的意义活动是一种在世界当中的意义追寻和意义实现的超越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实现的自由能力。
因此,自由意志是一种意义追求意义的意志,它指向生活意义的实现。复次,弗兰克认为从意义治疗学来看,意义的在生活当中的实现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进一步阐述了上述的「生活意义」: (1) 生产性的意义的实现,(2) 体验性的意义的实现, (3) 超越性的意义的实现 。「生产性的意义的实现」指的是器物层面的生产,「体验性的意义的实现」指的是与人的会遇或经历某事所得到的价值体验,「超越性的意义的实现」指的是意识到自己面对。
结论
以佛教心理学为例,来说明佛教科学观,并阐述心理学之科学研究在佛学之中的思想资源。平行于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在当代心理学之中的意义,平行于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和弗兰克的存在诠释的不同进路,我阐述了「缘起」作为佛教科学观的核心,也具有与当代心理学的两个面向相平行的两个缘起观的面向,并由此开展了大乘佛教的心理学与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的比较,阐明佛教心理学是对于人的实存的分析,而有其精神科学上的意义,以此作为佛教科学观和佛教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个例示。
后记: 本文本为「宗教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之会议论文,此研讨会由辅仁大学主办于2002年3月,后来以〈佛教与科学: 论佛教科学观与佛教心理学作为一个范例〉为题,收于柏殿宏、陈德光主编
宗教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集
,页97-118,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3。今稿是2008年八月的新稿,旧稿当废弃不用。
賴賢宗简介:
1 (德國) 慕尼黑大學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
t M
nchen) 哲學博士 (1998月 2月,獲博士學位) (1994年6月赴德深造,教育部選派公費留學生, 主修: 哲學, 輔修: 宗教學、日本研究) (博士論文: Gesinnung und Normenbegr
ndung: Kants Gesinnungsethik in der modernen Diskussion, 信念與 規範奠基: 當代爭議中的康德信念倫理學)。
畢業成績: magna cum laude (特優)。
2.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博士 (1996年12月) (學位論文: 實踐與希望: 康德的 “道德的信仰” 及其爭議 - 康德、費希特和青年黑格爾論倫理神學及其方法論的反省)。
3.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碩士學位 (1992年6月) (碩士論文: 康德倫理學「自律」問題研究: 兼與朱熹「心統性情」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五月 )。
4. 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學位 (1986年)。
現任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暨中文系系主任,兼任台北大學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罗无虚<佛法在科学时代>、<原子与无我>收于
佛法与科学
(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1998)。
以上李石岑和爱因斯坦的引言,转引自索达吉堪布,
佛教科学论
,页18。
王季同、松下真一、卡普拉三人的相关研究参见索达吉堪布,
佛教科学论
,页38。
黄淼基,<佛教心灵哲学的物理模型>,台北,华梵大学第五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2001。
阿利斯科. E. 麦克格拉思着,王毅译,
科学与宗教引论
,页215-226。
阿利斯科. E. 麦克格拉思着,王毅译,
科学与宗教引论
,页234-236。
阿利斯科. E. 麦克格拉思着,王毅译,
科学与宗教引论
,页241-251。
黄淼基,<佛教心灵哲学的物理模型>,页3-5。
黄淼基,<佛教心灵哲学的物理模型>,页5-11。
木村泰贤,
小乘佛教思想论
,台北,1990,页590。
木村泰贤,
小乘佛教思想论
,页600。
木村泰贤,
原始佛教思想论
,页200。
木村泰贤,
原始佛教思想论
,页198。
木村泰贤,
原始佛教思想论
,页194。
木村泰贤,
原始佛教思想论
,页194-195。
赖贤宗,<空性智慧、佛教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的治疗学-论佛教的生命关怀与>,收于《生命关怀与心灵治疗》,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八月,也收本书(《佛教诠释学》) ,即〈佛教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一文。
弗兰克 ,<人对终极意义的追寻> (Man”s Search for Ultimate Meaning),收于
意义治疗学和存在分析
(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Muenchen 1987,此处的讨论,参见页266。
弗兰克,
追寻意义的人
(Der Mensch vor der Frage nach dem Sinn),Muenchen 1985,页216-222。
弗兰克,
追寻意义的人
,页223-233。
弗兰克,
追寻意义的人
,页233 以下。
弗兰克 ,
意义治疗学和存在分析
,页270。
傅伟勋,<弗兰克与意义治疗法>,收于傅伟勋
批判的际承与创造的发展
,台北,1986,此处的讨论参见页172。另参见鲁特凯维奇,
从弗洛伊德到海德格尔尔
,北京,1989,页256。
傅伟勋,<禅佛教、心理分析与实存分析>,收于傅伟勋
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
,北京,1989,此处引文参见页371。
补注1:弗兰克(V. E. Frankl)的意义治疗学及白卓德的整合治疗学与佛教治疗学
本论文旨在介绍弗兰克(V. E. Frankl)的意义治疗学(Logotherapie)及白卓德( H.G. Petzold)的整合治疗学与佛教治疗学(Buddhistische Therapie)的相通之处,并尝试建构佛教意义治疗学与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提供了佛教意义治疗学的建构参考座标,白卓德的整合治疗学的结合治疗学与诠释学的研究成果,提示了佛教诠释学(Buddhistische Hermeneutik)与佛教治疗学的结合的可能性。在建构佛教意义治疗学与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的基础之上,本文并尝试开拓佛教的生命关怀与心灵治疗的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之领域。
傅伟勋曾写作〈弗兰克与意义治疗法〉一文,是中文世界介绍弗兰克的意义治疗法的先声,傅先生于文末指出「我在本文论介意义疗法,主旨是在提醒国内有心人士的关注,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中国式精神医学与精神疗法的开创,就西方的精神医学与精神疗法,尤其意义疗法,取长去短,而与中国心性论与涵养工夫融为一炉」[注1] 。本文之主旨即在于尝试以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为参考,融会佛教心性论与禅修工夫,期望能抛砖引玉,以建立佛教意义治疗学,并将此一佛教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关连起来。复次,佛教的解脱学的向度可以是一种「心灵治疗」,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佛陀正是心灵的大医王;但是,佛教的解脱学的向度也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一般所谓的心灵治疗学,我们不能把佛教佛法过份的浅化,这也是我在进行此文的论述之前必须预先说明的。
人本心理学的掘起对心理界产生了典范革命的冲击,人本革命对谘商和心灵治疗产生巨大的影响。以前的谘商员和心理治疗家只着眼于病态或深层意识所隐藏的问题纠结,忽略了人的整体性、灵性(相对于心理深度而言的心灵高度)和自由意志的意义实现的超越能力。现在,因为人本的冲击,当代的…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赖贤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