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學——“緣起模型”初探
一.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分在當代心理學之中的意義
「科學」在德文之中是Wissenschaft一詞, 它的意義比英文之中的science包含的更廣,Wissenschaft包含了自然科學的知識活動和精神科學 (Geistswissenschaft) 的诠釋活動。狄爾泰 (Dilthey) 闡明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的方法論的不同。自然科學是建立在對于現象的觀察和實驗之上,所描述的是現象世界的機械性的因果法則,而精神科學的方法論則建立在體驗的活動之上。當代诠釋學指出,前者進行的是一種「說明」 (explanation),後者進行的才是一種「诠釋」(Interpretation)。所以,我們不當將後者化約成前者,此種化約是一種科學一元論。
就心理學的研究而言,如何真正把握心理學的精神科學的體驗方法論,把握體驗的心理事實,如自由意志;而不是將心理事實簡單化約爲類似自然科學所觀察的機械因果的心理現象,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事情。我認爲,心理學所要解釋的不該只是深層心理學的受製于習慣性的機械法則,例如弗洛伊德將宗教的不潔感和罪惡感視爲是童年期發展的肛門階段,上帝是童年的父親形象的理想化反映,這樣其實是一種前述心理學的化約論。其實,心理學也必須闡述自由意志與其意義實現的課題,必須發展心靈高度心理學,一如弗蘭克 (V. Frankel) 的意義治療學所闡釋的,在此,宗教被視爲人的實存的意義實現的最高階段而加以闡述。
下文,就佛教的緣起觀的心理學涵義加以闡述。佛教的緣起觀的心理學涵義也必須包含這裏所說的心理學的研究的兩個層面,也就是說,機械因果性的現象的層面和自由因果性的體驗的層面。
二. 「緣起」作爲佛教科學觀的核心與佛教心理學的兩個面向
1. 緣起之概說
緣起論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它是對于現象的生起的說明的基本原則,是佛教科學觀的核心,而緣起論的目的是要說明相依性與寂滅,彰顯了佛教的科學觀的另一個面向。佛教的緣起觀在心理學上的運用,也具有這樣的二重性,包含了上述心理學的兩個面向,也就是說深層心理學的心理分析和心靈高度心理學的自由意志的兩個面向。概括地說,緣起是關系所生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切的現象 (尤其是有情現象,也就是心理學所研究的心理對象) 是在互相依存的關系上成立,其間除了關系法則之外,沒有絕對的東西。緣起的簡單表述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在相互關系之中,將之命名爲緣起的,如「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識」,詳細言之,有十二支: (1) 無明,(2) 行,(3) 識,(4) 名色,(5) 六入,(6) 觸,(7) 受,(8) 愛,(9) 取,(10) 有,(11) 出生,(12) 老死。
對于十二因緣的解釋,木村泰賢主張必須綜合 (1) 宇井伯壽所主張的空間性的橫的相互關系,和 (2) 赤沼善智的縱的時間性的異熟關系。也就是說: 一方面,緣起一方面是指事物只是依緣而假住,並不具有永恒不變的實體性,所以這種事物的依緣而住的狀態是寂滅性,這是從空間性的橫的相互關系來說明緣起。另一方面,緣起又指事物是依緣生起,而有種種在時間之中的流轉,這是從縱的時間性的異熟關系來說明緣起;也就是「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出生,緣出生有老死」,和「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出生滅,出生滅則老死滅」。
傳統上座部佛學將十二因緣以「叁世兩重因果」來將以解釋,將十二因緣分爲兩組叁部份,而搭配于過去未來現在叁世,來說明十二因緣是對于有情衆生生命體的身心存在之異熟流轉的解釋,可見得十二因緣的學說包含了深層心理學的思想內涵。木村泰賢認爲「叁世兩重因果」是後起的解釋,「不能獲得佛陀之最大精神,然當認爲有所據」。
木村泰賢自己則將十二因緣分爲五個部分而給予心理學和認識論的解釋,也就是 (1) 「老死←生←有」是「專就禀賦之事實與命運觀察」,(2)「有←取←愛」是「由主意論的立場,考察至于獲得其一定身分的經過」,(3)「愛←受←觸←六入←名色」是「根本欲之發動,心理的過程」,(4)「名色←識」是「認識論發動立場,以明身心之組織及活動之根原」,(5)「識←行←無明」是「認識發動的生命根原」,所以十二因緣包含了深刻的心理學的內涵。木村泰賢又說:
簡單言之,則上之十二因緣,要在以無明之根本意欲爲基礎,以明由識與名色之認識關系,至于愛之發生心理的過程,以之締結于欲所創造的結果之有。即所謂此種之考察法也。是故十二緣起之考察,不必追隨時間之次序,乃吾人第二所當注意者。蓋大部分在舉示同時的依存關系。
所以,順觀及逆觀十二因緣,是一種對于生命存在的深層心理學和認識論的解釋。而在這樣的「此有故彼有」和「此生故彼生」之觀察生命現象的緣生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透過idappaccayata (相依性) 來說明緣生的事物存在的當下的寂滅性,也就是爲了說明在現象生起的當下的「此無故彼無」和「此滅故彼滅」。藉此,在如實的內觀之中,可以滅除生命的煩惱。可以說,在這裏包含了心靈治療學的內涵,不僅是一種對于深層心理的剖析,讓人明了生命煩惱的發動的根原在于自己的深層意識的無明與渴愛,因緣觀也還是一種對于心靈高度所蘊含的寂滅性和實相的诠釋和體證。
2. 緣生: 深層心理學的心理分析
行爲主義反對內省報告,認爲科學不能信賴關于意識經驗的內省報告,所以意識現象中的自由意志和超越體驗對于行爲主義並不比「鬼魂」「幽靈」之類的觀念更爲經的起考驗。但是,自由和超越之內省性的意識經驗是人類普遍的經驗,是太重要而不可忽視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正視了心理現象的存在,發展了淺意識的心理分析,但是不免采取了弗蘭克所批判的化約論的立場。現代哲學的現象學研究則恰當地闡述了意識的本質在于「意向性」(Intentionality),指出意識的意義建構能力的顯明性,有別于自然科學所觀察的自然現象的顯明性,後者是建立在延展性的量化的基礎之上,而心理活動的自明性則是一種意向性的意義建構。
佛教的順觀逆觀十二支緣起是一種對于生命存在的深層心理學和認識論的解釋,對于生命存在的煩惱,若能這樣進行順觀和逆觀,則可以明了生命煩惱的發動的根原在于自己的深層意識的無明與渴愛,將之浮現到意識的層面,再一方面藉由對于心理煩惱的顯題化,這樣可以得到類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效果,二方面也可以找出心理煩惱的根原,而可以方便從事內觀。再者,進一步言之,佛教的緣起觀是透過idappaccayata (相依性) 來說明緣生的事物存在的當下的寂滅性,則是包含了意義治療學的理論後果。
3. 相依性與緣滅: 心靈高度心理學的自由意志
佛陀的因緣觀更重要的是透過idappaccayata (相依性) 來說明緣生的事物存在的當下的寂滅性,也就是在十二支緣起的每一支都是當下的「此無故彼無」和「此滅故彼滅」的,都是現象生起的當下就是寂滅實相,無來無去,不生不滅。有了這樣的理解與體會,就能體證心靈高度的自由,體證其寂滅性,現證無生的法樂,滅除一切煩惱而最後證阿羅漢果,這便是小乘佛教所提供的緣起觀的心靈治療學。
又,緣起觀的實行者若在上述體會心靈高度的自由和寂滅性之後,能夠從而通過實現意義的自由意志進一步從事人生意義的開拓,在生命意義開拓之時,不僅不落入一種對于緣生的現象的無明渴愛,反而能夠積極利用每一個緣生的現象,來當作一種體證實相的方便,這樣便是大乘佛教所發揮的緣起的深義。
叁. 大乘佛教的心理學對于人的實存的分析與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
以上我闡述了小乘佛教的緣起觀,本文認爲于十二因緣的順觀逆觀之外,更著重于idappaccayata (相依性) 的诠釋,我也提示了緣起觀和心理學的銜接點。小乘佛教的緣起觀不能從順觀逆觀十二因緣來立論,因爲這主要是解釋了因緣的緣生,我們還要進一步闡釋idappaccayata (相依性)。大乘佛教也有它的緣起觀,而對于緣起的心理學诠釋提出更爲深入的說明。首先是般若經和中觀學的「無自性故空」的「實相緣起觀」,其次是唯識思想的「阿賴耶識緣起」,最後是如來藏思想的「如來藏緣起」。關于這裏所說的大乘佛教思想的緣起觀的叁個環節,包含了如下的脈動: (1) 般若經和中觀學是「空」的哲學,闡述「無自性故空」的「實相緣起觀」,可以說是從idappaccayata (相依性) 來立論,而更著重于直觀的精神,強調在緣生的假借安立之中,行種種方便的勇猛度衆的精神。(2) 唯識思想則進一步就空如何表現于識轉變的假有,闡述了「空之有」,從意識的心靈能力來闡明緣起的深義。(3) 如來藏則進一步闡述「妙有」,討論了「空之有」之「有」從諸佛與衆生共通的體性來看,是如何的一種「妙有」。我曾在另文 闡述大乘佛教的心理學內涵與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的比較研究,今將其內容概述于後面叁段。
弗蘭克認爲: 佛洛伊德的深層心理學 (depth psychology) 將「性欲」當作基本原理,阿德勒 (Adler) 的深層心理學將「自卑情結與優越的尋求」當作基本原理,這…
《佛教心理學——“緣起模型”初探(賴賢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