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心理学鸟瞰(惟海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指终生性身心发展变化。结合业力论述三世因果,无非是从现在得失悟昨日之是非,以儆当来。佛教本是无常论者,主张人生是一个相续之流,目的是实现人生自主,不被漂溺。

  生命的心理原理,主要从生命的侧面观察人类精神活动,中心问题是三个:一者需要,如食、色、睡眠,非理需求则沦为贪。二者情感,如爱、嗔、慢,总是烦恼,是引起精神不安的主要原因,都是被批判的。三者动机,如希望、愿欲、意志,都是有为,总会起惑造业,感生当来后有果报,是招致苦报的原因。其要旨在于说明低级生命的存在,是受三毒五盖支配的,充满了蒙昧(无明)、不净(杂染),应当觉醒、升华、超越之(心解脱)。从其基础理论来看,说明生命问题主要业力与入处理论为中心,在五蕴体系中是侧重于以受蕴与行蕴系统的。出路是心解脱,即消除烦恼障、业障、有为障,实现精神解放。这是讲究伦理道德修养的,特别强调厌离不正当嗜欲、化解情欲和端正动机,从而“自净其心”、“自净其志意”,实现精神升华。如律藏所说:“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清净,是大仙人道。”总之,以生命净化为特征。一般来说,对心理体系性的知识要求并不高,有点常识性心理知识即可。事实上,其一般论述和修养教导,也不出常识心理学范围。有关理论中的深隐部分,通常以随眠理论及阿赖耶识等理论说明,但由于其表征不明显,在意识领域中往往是非意识的(随眠的),故在理论上清晰度不够。对高级的生命感受和体认,其现象和机制,虽然有随眠等理论,但在传统佛教中论述还是不如其认知理论发达。实质上,生命心理学原理,总是接近于生理一方、接近体验一方,属于精神意识方面,传统称为“情识”,与知识智慧是不同的侧面。现代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对象,也主要是生命心理学领域的。佛家的生命心理学中,爱缘起、三毒五盖理论、随眠理论,是成型的,目前还有参考价值。

  认知的心理原理,古代佛家有广泛的观察。从释迦牟尼佛的界理论开始,中经部派的智理论、初期大乘的般若(慧)理论,大乘有宗的唯识理论,最后为量论与逻辑哲学。在释迦牟尼佛提出了心、境、识三分观察的方法论,还明确了识身、外境界相与外境界的区别,为后世认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视为方法论与基础理论奠基部分。根本佛教和部派佛教中对智慧的专论异常丰富,广泛研究了现智、比智、干慧、决定智等内容。般若经专重于慧,对知识的性质、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一切相智及慧、开悟的心理过程与规律等,有充分的研究。部派与般若经的智慧理论,是有独到观察而在现代还没有充分发掘的理论,可视为智慧现象和规律的理论。部派佛教和大乘中,还对二重实在、二重真理与名言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假施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是属于知识论的部分。唯识学派对所知依、名言种子及其储存者藏识,都是有名的理论,这是属于认知的心理过程理论。到陈那、法称,继承佛家传统的认识论和因明理论,凭借其深刻的内省,从自悟比量入手,从认知的心理过程阐明逻辑原理,建立了系统的逻辑理论,这属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点应用领域。认知心理学在佛家,有其更重要的应用领域,即菩提道中以知尽漏,以智慧得解脱。慧解脱,是二种解脱之一,是通过慧根慧力、诸法抉择、达到正知正见正思维等而实现的,而逻辑不过其手段之一。慧学,主要就是认知心理学在佛家应用领域的方法论、实践论的展开。如果不局于一点一家,我们可以看到佛家已对认识心理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研究,只要稍加整理,就可建立一个佛家认知心理学的体系。

  人生觉道的心理学,是佛家心理学的龙睛所在。佛教研究心理学,旨在解决人生问题。反过来说,欲使解决人生惑恼的教义、理论和方法,有可靠的基础,必须研究心理学。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通过心理学研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可是怎样才能打破蕃蓠,建立起新的人生世界观,这是关键问题。看来是个方法问题。可是,方法论的经验基础是什么?理论基础是什么?佛家心理学的根儿,就在这里。佛道方法论的经验基础,乃至整个教理教义的经验基础,就是释迦牟尼佛苦参后的大悟经历;佛道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乃至整个佛家心理学与教理教义都源于释迦牟尼佛彻悟后的洞察。释尊的洞察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心理有其机能系统,他命名为五蕴;心理活动与心理生理之间有识与名色互缘的关系;心理活动过程有缘生缘起规律;人人皆有可觉悟性,即佛性,但住被无明、烦恼、妄想和业力、自我意识等束缚,不能自觉开悟;这些束缚总称为阴魔,通过修行和参究等方法,可以打破五蕴旧有结构,得到精神解脱和智慧解脱(心解脱与慧解脱)、心慧双解脱乃至获得关于解脱的知识与观念(解脱知见)。解脱所证,被称为人生觉道的道果,这种道果的现象与原理,完全可以用心理学理论予以说明。并且运用这种心理学理论,可以针对当机开设出可靠修养修行方法。最有特色的是无我论,这是打破五蕴突破自我意识后的所见,用现代科学哲学的思想诠说,就是对生命与客观世界,都不允许预设客体。人生的最高实现,是以无我、自在、大慈大悲的无住涅。这是打破五蕴后的自然成就,余后就是对众生的无尽奉献,名为法身事业,其文学象征为倒驾慈航。总之,佛家在用心理学来阐明教义教理,也在用心理学建立菩提道,并以心理学作为佛道实践的检验标准。

  以上,对佛家心理学大系作了总观览。可以发现,佛家心理学似乎也是一些心理学共通的东西,不过对人生修养问题比较重视,纵有价值,尚不足以说明其独具特色。现代心理学进展神速,在众多具体领域已超过佛家心理学,也许已有理论就能说明佛家理论所论及的相关问题,或许不久将来能发展为同等的应用,甚至远远超过。且观现代心理学界的人华会聚,加之种种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的利用,岂是目前佛教所能望其项背者耶?佛家心理学除了借宗教以苟存,有何前途?且慢,佛家在如此古老时代有如此心理学成就,岂无独擅之场?佛家心理学的趣向,是由知识而进趣人生应用,其哲学性、伦理性、修养性、进趣意向都强烈而鲜明,所以有教化的性质而以此树立理性信仰。佛家心理学的目的,虽然泛泛地说是以心理学解决人生问题,但其终极是解脱五蕴、实现转依、人人成佛。这是其他心理学所不讲的,也是其他宗教所不讲的。如所前所及道果理论,并无第二家言及,其深刻洞见,实别有所恃,或许非寻常归纳统计反省实验所能达到者。佛家自在独擅之场,内明与开悟是也。内明者何?开悟者何?

  内明adhyātma-vidyā,在梵语中的原义为有关神我的学问。但佛家内明不同此义,一者佛家是东方文化,不属于婆罗门文化体系,也不源于梵文典籍,其主旨与婆罗门不同;二是佛家为无我之教,不承认有神我。因此,内明在佛教中具有与外道“内明”不同的含义。佛教的内明有广义、常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内明,指佛家的教义教理之学,与“佛法”同义。如《瑜伽师地论》卷38云:“诸佛语言名内明论”。常义的内明,但取朴实的字义,指关于精神主体的学问,即佛家的心理学。如蕴处界食谛缘处非处七善巧等。狭义的内明,特指佛道心悟。如《大智度论》说:“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在心理学意义上来区分内明与外明,可用四句料说明:内明中的内明、内明中的外明、外明中的内明、外明中的外明。内明中的内明,指研究主观自我认识的学问,即佛道。佛道的核心是心悟,心悟是感性的,以意官为信息拾取门径,故佛道是心理学中的心理学。内明中的外明指客观认知为主的心理学,如认识论、思维科学等。客观认知,是理性的,以五官为信息拾取的门径。外明中的外明,指客观知识,如自然科学。外明中的内明,指科学哲学,研究客观世界的知识形式的学问。如知识论、逻辑哲学等。内明中的外明,是以心理为基点而走向客观世界,形成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哲学,如认识论;外明中的内明,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点而走向其认知主体,形成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哲学,如知识论。

  佛家最狭义的内明,特指心灵的领悟,又称佛道、觉道,如佛教最初的“夜睹明星而悟道”及“三明达”等。根本是破除精神主体的幻觉,在理论旨趣和实践途径上,都与竭力论证神明主宰之存在的外道,完全不同。特义的内明,指最狭义的内明,即内明的内明,如禅宗以心为“宗”,佛教以心悟为特义“宗教”,这与外道以人神关系为宗教,形成鲜明的对比。佛道,作为内明中的内明,是从以心理为对象进而开拓到心灵主体的自身,特别是对心灵的自我意识进行深入探索,从明悟人生。这是以意官为中心的研究,是心理学中的心理学,是致力于人类自我理解的法门。虽然内明的内明,不脱离普通的心理学,在侧重点,在研究心悟,即人类自我的理解,故说“内明畅究五乘因果妙理”。

  内明之内明,即是开佛心宗,悟达觉道。这是不共的。一般知识可能通过传授闻解而获得,但那只是干慧。心宗之道,不干授受,虽实无所得,却必须亲自到达。东说西说,总是不相干的。一大藏教,都没有说着一个字,何况本书世慧俗谈。但说到这里,说不出也得要说。下面就找几个话头,扯扯葛藤,权充现代心理学禅。谅我者,视为学界聊斋可矣。

  

《佛教心理学鸟瞰(惟海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