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哲学的逻辑结构(宋立道)▪P4

  ..续本文上一页。即是说对于佛,并无真的依报之土;佛土是针对众生来的,是人生自己的报应结果!

  佛土观同样经过了从早期佛教到大乘的发展。部派当中说一切有部等认为,佛土只是佛诞生之土。佛诞生于娑婆世界中的南阎浮提。此娑婆世界是有漏而杂秽的,所以佛土是秽而非净。二乘中人厌色心,无论依正,汲汲乎求灰身灭智,他们没有必要追求界外受生,他方佛国无论净秽,意义都是不大的。但被称作大乘先驱的大众部等部派则立佛身无漏之义,逻辑上说,佛所居之土也就是无漏清净的了。

  声闻、缘觉二乘与菩萨的见地差别也表现在有关佛国报土的问题讨论上。《维摩经·佛国品》中形象地显示关于佛土的两种见地,它从一切唯心所现的角度来评判二乘与大乘菩萨的高下差别。深着般若思想的该经上来就说“唯心净土”:“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经的前面先有舍利弗与螺髻梵王讨论他们所见的佛土。舍利弗以为所见的娑婆世界“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分明是秽土。但螺髻梵王斥责他说:“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有不净耳!”最后,佛祖出面肯定梵王的见地,又以神变令舍利弗见到娑婆世界原本清净的面目,并说:“我佛国土常净若此, 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从般若的立场出发,世界就是一个,娑婆也可以是佛国,染秽或者清净,取决于观察者的心性!这本来是二而一的东西。坚持彻底的般若立场,可以不承认有他方的佛国净土,如竺道生就干脆说“法身无色”、“佛无净土”。但既是佛教徒,还得随缘随俗,还得赞叹佛身,赞叹佛土。因为赞佛赞法赞三宝,也是得到功德的行者实践之一。《八十华严》中讲,由于称赞释迦真身——毗卢遮那,佛获得了赞叹佛陀的清净依报——华藏世界海。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净土佛国的种种差别说,其实只是佛教中间从来就有的两大传统的差异的结果。原始的佛教认为佛与众生并无本质差别,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有竭力提升佛的地位与功德的倾向。这样的两种佛陀观,也就反映为主要差异为两种的佛身与报土论。应该承认,有关佛土的讨论完全是佛教的经院学问的内容。佛土的真实相状如何,不是世俗经验层面上的事,不能由此见闻觉知。除了佛教的修行者,一般人无法通过六根觉识认识或者把握。在很大的程度上,报土佛国是体会与证悟的境界。达到净土佛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凭藉愿力,一是积功累德。净土念佛就是一种修持,修此法门的行者凭着瑜伽的功夫,以直觉的方式,可以获得“佛立现前”从而得往佛国净土。佛土,显然是宗教实践的目标,而不是宗教哲学讨论的内容。我们所以把她放到这里考察,只是因为佛学当中,关于报土的理论,实际上已经成为佛学不能置之不理的内容。[13]

  最后,我们就佛教解脱哲学的结构作一简述: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从印度到中国,佛教的核心观念始终是解脱。解脱起码涉及到:谁解脱?从哪里解脱?解脱后到哪里去?解脱的依据是什么?关于“谁”是解脱主体的讨论,是佛教哲学的基本出发点,缘起论、无我论、无常论、业力论都从这里衍生出来。关于从此世间解脱的讨论,同样引发了佛教的三界论、六道论这样一些我们称之为世界观认识的疑问。解脱即是成佛,成佛后要到涅

  佛国去。成佛涉及佛身论,涅

  佛国的相状与性质正是报土理论的核心。成佛是要有条件的,内在的需要一定的依据,外在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那依据就是佛性论,也是如来藏说;那条件就是路径,也就是修行的理论。这种理论,原始时期有佛教三学,进入大乘以后则仍是不离三学原则的宗学与教学。佛教哲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但这个哲学大厦是依据解脱的需要的逻辑骨架建立起来的。就佛教的宗教解脱目的言,佛教不是哲学。就解脱是一个包括理论和实践在内的漫长修持过程言,佛教是教说或者教学。以后的宗师们要对教说有所诠释,佛教又不免是哲学。因为它免不了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就免不了有内在的逻辑性。本文试图简明勾勒的就是这套理论体系的逻辑走向。

  【注 释】

  [1]《中论·观业品》有“虽空而不断,虽有而不常,诸业不失法,此法佛所说”。关于这种主张是不是龙树菩萨的正面说法,后人有争论。吕澂先生在他的“略述正量部佛学”中专门讨论。这里我们认为中观派在业力说上,从世法相待不空的角度是同意原始佛教以来的伦理原则的。

  [2] 余契经中说有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问:世俗胜义二谛云何?有作是说:于四谛中前二谛是世俗谛。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间现见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谛中故。后二谛是胜义谛,诸出世间真实功德,皆入灭道二谛中故。复有说者:于四谛中前三谛是世俗谛,苦集谛中有世俗事,义如前说。佛说灭谛如城如宫或如彼岸,诸如是等世俗施设灭谛中有,是故灭谛亦名世俗。唯一道谛是胜义谛,世俗施设此中无故。或有说者,四谛皆是世俗谛摄,前三谛中有世俗事。

  [3] 如是世尊说谛有四。余经复说谛有二种:一世俗谛,二胜义谛。如是二谛,其相云何。颂曰: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颂的大意说一旦凭感知(觉)了解其破坏便知道它归于“无”,通过理性可以分析这类事物都是一样的,最终归于“无”,如瓶水这样的世间物都是如此。与这一类相反的则都是胜义谛范围内的。

  [4] 至于摄山和嘉祥是以言教为谛,认为“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故二谛唯是教门,不关境理”。同时又开为“于谛”、“教谛”两种二谛。于谛是指“有”于凡夫是实,这是世谛;“空”于圣人是实,这是第一义谛。诸法性空而世间颠倒以为是有,这于凡夫是谛,叫作世谛;圣人真实了知其为颠倒,性空无生,这于圣人是谛,叫作第一义谛。这名为于谛。如来诚谛之言,依凡夫之有而说有,目的不在于有而在于表示不有,依圣人之空而说空,目的不在于空而在于表示不空。以有空之二表示非有非空之不二,这便是教谛。所以说:“如来依二谛说法”,所依是于谛,说法是教谛。不善了解佛教的人,闻有便执有,闻空便执空,还成为“迷教于谛”。三论之中,《百论》以于谛为正宗,教谛为旁;《中论》以教谛为正宗,于谛为旁。又,佛所说经多就于谛,菩萨造论多就教谛。智

  《法华玄义》卷二下云:“陈世中论破立不同,或破古来二十三家明二谛义,自立二谛义;或破他境约四假明二谛。” 约四假明二谛就是摄山一系的主张。吉藏《三论玄义》云:“凡有四门:(一)因缘假,(二)随缘假,(三)对缘假,(四)就缘假也。(一)因缘假者,如空有二谛,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故空有是因缘假义也。(二)随缘假者,如随三乘根性说三乘教门也。(三)对缘假者,如对治常说于无常,对治无常,是故说常。(四)就缘假者,外人执有诸法,诸佛菩萨就彼推求,检竟不得,名就缘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5] S/anti, Vol.12, 196.6:341.8. Mahabharat (English vers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6] 经量部的消极涅槃观,可见众贤《顺正理论》卷五八:“上座作如是言:二谛皆通世俗﹑胜义……唯灭谛体不可说故,同诸无记,不可说有。”这里的“上座”(Sthavira),指经部室利逻多(!rīrāta )。详见印顺之《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页560,台北慧日讲堂版。另外,世亲《俱舍论》卷六说“经部师说,一切无为皆非实有,(不)如色受等别有实物。”

  [7] 吉藏在其《二谛义》卷下中这么提到僧叡的《喻疑论》主张:“何故大品明空,涅槃辨有

   彼云: 大品为除虚妄, 涅槃为显妙有故也。”然此两语相成,要除虚妄妙有得显,亦妙有得显虚妄即除。虽复两经相成,要前洗于虚妄,妙有方显也。然此即是。今家涅槃有所无无所有义, 洗妄即涅

  有所无义;显有即是涅槃无所有义。故经云: 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槃也。……一往如此,再往皆无。故经云:智者见空及与不空。智者既了生死空不空,即知涅槃有不有。斯则显诸法非空非有、非生死非涅槃也。”

  [8] 《高僧传·慧远传》说远公已持泥洹常住之说。其文曰: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曰:“佛是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

  [9] 《思益梵天问经》也说:“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槃。”

  [10] 竺道生关于顿悟的论述已不可见。汤用彤先生在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到《涅槃集解》卷一有道生序文之言,其曰:“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

  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僧慧达《肇论疏》转述了道生公主张顿悟的依据:“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之顿悟。”认识或体悟的对象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一点点地把握。只能是要么把握,要么不知道。这是顿悟说的认识论原则。

  [11] 吉藏《净名玄论》卷八云:“夫净秽诸土,不出三界内外,而佛既无三界内外惑业,故无复土。今有土者,皆是应物,名为应土。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明三贤十圣有三界内外报土,佛则无也。”

  [12] 或者只能像迦才说的:“若论能住人者,即总揽万德,成一佛人也。此人及土,一切下位乃至金刚心菩萨,亦不得见,唯佛与佛自相见耳。”

  [13] 中国佛教各宗派对于佛报土的理论是非常繁复的,本文不拟在此讨论。大致说来有以下这些:对于佛土的解说与能居佛身的规定,大小乘诸家所说不同,兹略述如下:三论宗的五种净不净报土;法相宗的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等三;天台宗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等四;华严宗的约因果二分而别,就果分言的不可说之国土海,就因分说的国土世界海,世界海复分三,即莲华藏世界、十重世界、无量杂类世界;当然还有最重视此佛国报土的净土法门,此宗人说,阿弥陀佛有法、报、应三身,因之有法身土、报身土、应身土等三。西方净土即是报身佛所居土。如是等等。

  

《佛教哲学的逻辑结构(宋立道)》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也谈佛教哲学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