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哲學的邏輯結構(宋立道)▪P4

  ..續本文上一頁。即是說對于佛,並無真的依報之土;佛土是針對衆生來的,是人生自己的報應結果!

  佛土觀同樣經過了從早期佛教到大乘的發展。部派當中說一切有部等認爲,佛土只是佛誕生之土。佛誕生于娑婆世界中的南閻浮提。此娑婆世界是有漏而雜穢的,所以佛土是穢而非淨。二乘中人厭色心,無論依正,汲汲乎求灰身滅智,他們沒有必要追求界外受生,他方佛國無論淨穢,意義都是不大的。但被稱作大乘先驅的大衆部等部派則立佛身無漏之義,邏輯上說,佛所居之土也就是無漏清淨的了。

  聲聞、緣覺二乘與菩薩的見地差別也表現在有關佛國報土的問題討論上。《維摩經·佛國品》中形象地顯示關于佛土的兩種見地,它從一切唯心所現的角度來評判二乘與大乘菩薩的高下差別。深著般若思想的該經上來就說“唯心淨土”:“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經的前面先有舍利弗與螺髻梵王討論他們所見的佛土。舍利弗以爲所見的娑婆世界“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分明是穢土。但螺髻梵王斥責他說:“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有不淨耳!”最後,佛祖出面肯定梵王的見地,又以神變令舍利弗見到娑婆世界原本清淨的面目,並說:“我佛國土常淨若此, 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從般若的立場出發,世界就是一個,娑婆也可以是佛國,染穢或者清淨,取決于觀察者的心性!這本來是二而一的東西。堅持徹底的般若立場,可以不承認有他方的佛國淨土,如竺道生就幹脆說“法身無色”、“佛無淨土”。但既是佛教徒,還得隨緣隨俗,還得贊歎佛身,贊歎佛土。因爲贊佛贊法贊叁寶,也是得到功德的行者實踐之一。《八十華嚴》中講,由于稱贊釋迦真身——毗盧遮那,佛獲得了贊歎佛陀的清淨依報——華藏世界海。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淨土佛國的種種差別說,其實只是佛教中間從來就有的兩大傳統的差異的結果。原始的佛教認爲佛與衆生並無本質差別,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有竭力提升佛的地位與功德的傾向。這樣的兩種佛陀觀,也就反映爲主要差異爲兩種的佛身與報土論。應該承認,有關佛土的討論完全是佛教的經院學問的內容。佛土的真實相狀如何,不是世俗經驗層面上的事,不能由此見聞覺知。除了佛教的修行者,一般人無法通過六根覺識認識或者把握。在很大的程度上,報土佛國是體會與證悟的境界。達到淨土佛國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憑藉願力,一是積功累德。淨土念佛就是一種修持,修此法門的行者憑著瑜伽的功夫,以直覺的方式,可以獲得“佛立現前”從而得往佛國淨土。佛土,顯然是宗教實踐的目標,而不是宗教哲學討論的內容。我們所以把她放到這裏考察,只是因爲佛學當中,關于報土的理論,實際上已經成爲佛學不能置之不理的內容。[13]

  最後,我們就佛教解脫哲學的結構作一簡述:從原始佛教到大乘,從印度到中國,佛教的核心觀念始終是解脫。解脫起碼涉及到:誰解脫?從哪裏解脫?解脫後到哪裏去?解脫的依據是什麼?關于“誰”是解脫主體的討論,是佛教哲學的基本出發點,緣起論、無我論、無常論、業力論都從這裏衍生出來。關于從此世間解脫的討論,同樣引發了佛教的叁界論、六道論這樣一些我們稱之爲世界觀認識的疑問。解脫即是成佛,成佛後要到涅

  佛國去。成佛涉及佛身論,涅

  佛國的相狀與性質正是報土理論的核心。成佛是要有條件的,內在的需要一定的依據,外在的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那依據就是佛性論,也是如來藏說;那條件就是路徑,也就是修行的理論。這種理論,原始時期有佛教叁學,進入大乘以後則仍是不離叁學原則的宗學與教學。佛教哲學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但這個哲學大廈是依據解脫的需要的邏輯骨架建立起來的。就佛教的宗教解脫目的言,佛教不是哲學。就解脫是一個包括理論和實踐在內的漫長修持過程言,佛教是教說或者教學。以後的宗師們要對教說有所诠釋,佛教又不免是哲學。因爲它免不了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也就免不了有內在的邏輯性。本文試圖簡明勾勒的就是這套理論體系的邏輯走向。

  【注 釋】

  [1]《中論·觀業品》有“雖空而不斷,雖有而不常,諸業不失法,此法佛所說”。關于這種主張是不是龍樹菩薩的正面說法,後人有爭論。呂澂先生在他的“略述正量部佛學”中專門討論。這裏我們認爲中觀派在業力說上,從世法相待不空的角度是同意原始佛教以來的倫理原則的。

  [2] 余契經中說有二谛:一世俗谛,二勝義谛。問:世俗勝義二谛雲何?有作是說:于四谛中前二谛是世俗谛。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間現見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谛中故。後二谛是勝義谛,諸出世間真實功德,皆入滅道二谛中故。複有說者:于四谛中前叁谛是世俗谛,苦集谛中有世俗事,義如前說。佛說滅谛如城如宮或如彼岸,諸如是等世俗施設滅谛中有,是故滅谛亦名世俗。唯一道谛是勝義谛,世俗施設此中無故。或有說者,四谛皆是世俗谛攝,前叁谛中有世俗事。

  [3] 如是世尊說谛有四。余經複說谛有二種:一世俗谛,二勝義谛。如是二谛,其相雲何。頌曰:彼覺破便無,慧析余亦爾,如瓶水世俗,異此名勝義。頌的大意說一旦憑感知(覺)了解其破壞便知道它歸于“無”,通過理性可以分析這類事物都是一樣的,最終歸于“無”,如瓶水這樣的世間物都是如此。與這一類相反的則都是勝義谛範圍內的。

  [4] 至于攝山和嘉祥是以言教爲谛,認爲“如來常依二谛說法,一者世谛,二者第一義谛。故二谛唯是教門,不關境理”。同時又開爲“于谛”、“教谛”兩種二谛。于谛是指“有”于凡夫是實,這是世谛;“空”于聖人是實,這是第一義谛。諸法性空而世間顛倒以爲是有,這于凡夫是谛,叫作世谛;聖人真實了知其爲顛倒,性空無生,這于聖人是谛,叫作第一義谛。這名爲于谛。如來誠谛之言,依凡夫之有而說有,目的不在于有而在于表示不有,依聖人之空而說空,目的不在于空而在于表示不空。以有空之二表示非有非空之不二,這便是教谛。所以說:“如來依二谛說法”,所依是于谛,說法是教谛。不善了解佛教的人,聞有便執有,聞空便執空,還成爲“迷教于谛”。叁論之中,《百論》以于谛爲正宗,教谛爲旁;《中論》以教谛爲正宗,于谛爲旁。又,佛所說經多就于谛,菩薩造論多就教谛。智

  《法華玄義》卷二下雲:“陳世中論破立不同,或破古來二十叁家明二谛義,自立二谛義;或破他境約四假明二谛。” 約四假明二谛就是攝山一系的主張。吉藏《叁論玄義》雲:“凡有四門:(一)因緣假,(二)隨緣假,(叁)對緣假,(四)就緣假也。(一)因緣假者,如空有二谛,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故空有是因緣假義也。(二)隨緣假者,如隨叁乘根性說叁乘教門也。(叁)對緣假者,如對治常說于無常,對治無常,是故說常。(四)就緣假者,外人執有諸法,諸佛菩薩就彼推求,檢竟不得,名就緣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5] S/anti, Vol.12, 196.6:341.8. Mahabharat (English vers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6] 經量部的消極涅槃觀,可見衆賢《順正理論》卷五八:“上座作如是言:二谛皆通世俗﹑勝義……唯滅谛體不可說故,同諸無記,不可說有。”這裏的“上座”(Sthavira),指經部室利邏多(!rīrāta )。詳見印順之《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頁560,臺北慧日講堂版。另外,世親《俱舍論》卷六說“經部師說,一切無爲皆非實有,(不)如色受等別有實物。”

  [7] 吉藏在其《二谛義》卷下中這麼提到僧叡的《喻疑論》主張:“何故大品明空,涅槃辨有

   彼雲: 大品爲除虛妄, 涅槃爲顯妙有故也。”然此兩語相成,要除虛妄妙有得顯,亦妙有得顯虛妄即除。雖複兩經相成,要前洗于虛妄,妙有方顯也。然此即是。今家涅槃有所無無所有義, 洗妄即涅

  有所無義;顯有即是涅槃無所有義。故經雲: 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槃也。……一往如此,再往皆無。故經雲:智者見空及與不空。智者既了生死空不空,即知涅槃有不有。斯則顯諸法非空非有、非生死非涅槃也。”

  [8] 《高僧傳·慧遠傳》說遠公已持泥洹常住之說。其文曰: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而已。遠乃歎曰:“佛是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因著《法性論》曰:“至極以不變爲性,得性以體極爲宗。”

  [9] 《思益梵天問經》也說:“當知佛不令衆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爲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10] 竺道生關于頓悟的論述已不可見。湯用彤先生在其《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說到《涅槃集解》卷一有道生序文之言,其曰:“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則無差,悟豈容易

  不易之體,爲湛然常照,但從迷乖之,事未在我耳。”僧慧達《肇論疏》轉述了道生公主張頓悟的依據:“夫稱頓者,明理不可分,悟語極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釋,謂之頓悟。”認識或體悟的對象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一點點地把握。只能是要麼把握,要麼不知道。這是頓悟說的認識論原則。

  [11] 吉藏《淨名玄論》卷八雲:“夫淨穢諸土,不出叁界內外,而佛既無叁界內外惑業,故無複土。今有土者,皆是應物,名爲應土。故《仁王》雲: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明叁賢十聖有叁界內外報土,佛則無也。”

  [12] 或者只能像迦才說的:“若論能住人者,即總攬萬德,成一佛人也。此人及土,一切下位乃至金剛心菩薩,亦不得見,唯佛與佛自相見耳。”

  [13] 中國佛教各宗派對于佛報土的理論是非常繁複的,本文不擬在此討論。大致說來有以下這些:對于佛土的解說與能居佛身的規定,大小乘諸家所說不同,茲略述如下:叁論宗的五種淨不淨報土;法相宗的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等叁;天臺宗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等四;華嚴宗的約因果二分而別,就果分言的不可說之國土海,就因分說的國土世界海,世界海複分叁,即蓮華藏世界、十重世界、無量雜類世界;當然還有最重視此佛國報土的淨土法門,此宗人說,阿彌陀佛有法、報、應叁身,因之有法身土、報身土、應身土等叁。西方淨土即是報身佛所居土。如是等等。

  

《佛教哲學的邏輯結構(宋立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也談佛教哲學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