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绝对真心
宗密主张“渐修”是建筑在“顿悟”的基础上,而“顿悟”揭示人都具有“绝对真心”。真心有真妄两种,每种又分为两支,图解如下:(18)
┌ 不变
| ╲
┌ 真 ┤ ╲
| | ↘
| └ 随缘 真如门 ┐
| ╲ ↗ |
一心 ┤ ╳ ├ 一法界心
| ╱ ↘ |
| ┌ 体空 生灭门 ┘
| | ↗
└ 妄 ┤ ╱
| ╱
└ 成事
从图中得知,“生灭门”既有“真如门”中的“随缘”功能,亦有“生灭门”的“成事”力量。这种真妄合和形成了阿梨耶识。宗密说:“真妄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在凡,本来常有觉与不觉二义:觉是三乘圣贤之本;不觉是六道凡夫之本。”(19)如此一来,圣贤和凡夫同出一源,后果却相反。
在本体论上,中国佛教哲学比印度佛教哲学更为大胆和直接了当,宗密思想的中心概念“绝对真心”即是一个典范,其直接承认一个本觉真心的存在,人人皆可成佛。但是,对于真心已沦落为凡心的俗子而言,回复真心和成佛,绝非一蹴可成。而必须经过种种的历练和修为。
在方法上,中国佛教保存因缘论,有因缘有后果,以此解释一切世界现象。故而人人原本有一真心,因何沦落?又该如何回复?必须加以分析和研究,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恢复纯然的本性。下面先提出宗密对真心沦落的解释,至于“顿悟渐修”的实践过程和方法留待下节再说明。宗密认为真心沦落为凡心的过程,共有十个阶段(20):
(一)一切人都具有本觉真心。
(二)没有遇到一位有宗教知识和修养的人士,所以不觉。
(三)因为没有觉悟,所以生起妄念。
(四)因为妄念,才看到现象世界。
(五)因能看到世间的虚妄现象,才有所见闻。
(六)不能理解那些现象,全由妄念而生,认为它们是真有,这就是“法执”。
(七)既然认为客观事物存在,就会看见主观和客观事物对立,因而认为有自我存在,这就形成“我执”。
(八)因为自我的出现,就会产生贪、嗔、痴等种种计较。
(九)由于为我等计较,产生行动,造成善业或恶业。
(十)业成难逃,沦落苦海。
五、“顿悟渐修”的实践
当绝对真心,不守本性,随缘而变,流入生死海中,受种种苦厄时,若想要恢复真心的本性,要如何达成呢?宗密在分析其先前因素后,提出一套相对的解脱之道,亦即由凡入圣的步骤(21):
(一)遇到一位有宗教知识和修为的人士,指出人人具有绝对真心。唤醒本性,理解本体。
(二)发心发愿,誓证菩提-发菩提心。发“悲心”,以度众生;发“智心”,以明真理;发“愿心”,以助悲智。
(三)按照自己的能力,修习六波罗密。六波罗密,汉译六度,就是度越苦海的六种最完善的办法。
(四)大菩提心,从此显发。
(五)从此知道法性本身,原无烦恼:烦恼是指贪、嗔、懈怠、散乱、愚痴等。
(六)由于修习六波罗密,除掉“法执”和“我执”,法我双亡。
(七)对于物质世界,有新的理解:它们都是由自己的心识所变,所以物质事物,再不能牵动心怀,从而达到自在融通。
(八)对于自己的心也有新的理解。用此观察一切,就会产生新而真实的体会。
(九)心中再没有种种现象分别,思想差别。因此心就进入常住状态,达到绝对真心的本源,这就叫做“究竟觉”。
(十)冥于根本、真净心源,成佛。常住世间,救济众生。
古云:“佛法虽众,不出于信解行证”是也。“信”即是断疑生信,信心坚,信满成佛(道元);“解”则是除信受奉行外,尚须深入经藏,体解大道,始生无上智慧(一切知解);“行”即修持,方能实际受用,对于菩萨修道有一行中修一行、一行中修一切行、一切行中修一切行三位,为圆融菩萨行,行无上大悲愿,广度众生(大菩萨行);“证”为证得圣果(证入法界)。如此看来,宗密建构的十重不觉至成佛的过程是更为周延和详实。
六、结论
宗密以“绝对真心”为不变的核心(本体界),辅以缘起说阐释一切的变动(现象界),进而提出“顿悟渐修”的方法,建构其系统化的实践哲学。其特色有三:第一,以“绝对真心”作主体,认为它是万法的根源。第二,虽然真心是永久性的,但是渐修的过程主要的是在今生。宗密的实践论以此时此地的今生为主,具有积极性。对于过去和未来,只是略为陈述。第三,相较于印度十二支因缘的著重抽象概念,宗密十渐修所用的名词较为具体可行。
宗密的实践方法,广及对自身和万事万物的理解,必须同时发动“悲心”、“智心”、“愿心”,才能造就圆融的生命世界。举例而言,人类在科学上的成就不言可喻,当我们思考最近的“复制羊”事件(或许“复制人”亦离此不远了),若只是自诩科技的发达,妄想取代造物者的全知全能,而不以慈悲心去包容和尊重生命时,反而会造成世界性的浩劫,受害的不单是其他的物种和生命,人类本身也在所难免。此外,人类为了生活上的舒适,发明了许多的东西,往往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和污染,而我们种下的因,自然会果报到我们自身。因此,如何破除迷妄,回复绝对真心,并广披德泽于万事万物,就必须切实修行。而宗密的实践哲学就提供了兼具理论和实质价值的渐修之路。
《华严宗密的实践哲学(许智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