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行者如见到这些标志图案就如同直接拜见某佛或菩萨一样。
法曼陀罗,也称种子曼陀罗。这一曼陀罗既不描绘佛或菩萨的形象,又不描绘象征他们的法器,而以种子表示诸尊,即只写出代表诸尊各自名称前的第一个梵文字母,修行者看到这些字母也就如同拜见诸尊一样。
以上三种平面绘制的曼陀罗大都以壁画和唐卡两种形式,常出现在寺院里的各殿墙壁上、天花板上。从实质上看,描绘曼陀罗以及随之而来的宗教仪式,被看作是微观社会里的人与宏观宇宙相和谐的一种手段,修持者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得用双眼先看这一神图,然后进行观想。藏族地区曼陀罗用途最多的是在藏密的入教仪式上,举行仪式的前一天曼陀罗就要在一个平面上用彩粉绘制完成,当仪式完毕总是将曼陀罗图案分解。描绘曼陀罗的方法和每一细节的意义都是师传徒受,从不向未入密教的人士泄露。而一般的曼陀罗则永久性地绘制在唐卡或墙壁上,这些曼陀罗会给善男信女带来祝福。在大经堂或大殿的天花板上如绘有曼陀罗,当人们从它们下面经过时,福份就会自然落在身上。
在寺院的各殿墙壁上或天花板上的曼陀罗,从图案、结构、色调和设计等方面看,大都采取了上述三种曼陀罗的规格。但多数则采用了第一种大曼陀罗的格式,其图案的具体设计是:画的中央绘一尊佛或菩萨为本尊,本尊上下左右四方及四隅各画一菩萨像,有的曼陀罗则绘有十六个罗汉像。中央莲台上端坐着本尊,而八个莲瓣上各有一像成为中院,外又有一层或二层画有诸菩萨或诸天神像,成为外院。外院又有四张大门,每门有一位护门神。绘制曼陀罗时必须尊奉固定的格式,造像的规格尺度都有明确规定,不得改动以免降低其神圣性。
总之,曼陀罗图案是一幅特别复杂而精美的艺术画,可供人们观赏或作装饰品;同时又是藏传密宗的深奥教义与秘密实践交相辉映的一个象征物,人们可以用它来治疗心理的不安康因素,从而使精神获得长期的平静。
二、多功能的藏式佛塔
佛塔,藏语称“曲登”,原名窣堵波,这是梵文Stupa的音译,也译为窣都婆、偷婆、塔婆、素覩波、薮偷婆、私偷簸;意译为方坟、圆塚、大聚、灵庙、高显处、功德聚等;梵文前亦可加“Buddha”,音译“佛陀窣堵波”,其讹略为“浮图”,即佛塔。正如《大唐西域记》卷一:“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由台(基台)、复钵(台上半球部分)、平头(祭坛、方箱形)、竿、伞五部分组成,最初形式为圆塚,即埋遗体或舍利于土中,累土石子上。至阿育王时,始造复钵式的塔。塔又分成两种,有舍利者称塔,无舍利者称支提(Caitya)。佛教规定,凡僧人以上者允许造塔,按地位高低限制级层;在家人不许造塔,这也是藏传佛教的一贯立场,故在藏族地区没有为在家俗人修建的灵塔。
根据关于佛陀涅槃的较早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确实是火化收取舍利,建塔以资纪念的。但窣堵波的起源甚早,并不是自佛陀开始,吠陀时代的印度诸王死后都要筑一半圆形的坟墓,这可以认为是后来佛塔的雏形。
后来佛陀释迦牟尼的跟随者们认为,佛灭,法不能灭,佛陀开拓的事业要继续下去,信徒弟子们还需要佛陀这样一个精神支柱。在这种前提下,佛教信徒收取佛陀舍利,建造了第一个埋有舍利的佛塔,即窣堵波。舍利为梵文Sarira的音译,指佛的遗体焚化后,结成的珠状物。佛教信徒对佛陀舍利极其重视,相传佛陀圆寂焚化后,其舍利由八个国家平分,分别在各国建塔供养佛陀舍利。《大般若涅槃经后分》记载:“供养舍利即是佛宝,见佛即见法身”,那么,见到舍利也就等于见到了佛。
至阿育王时代,又从初次建成的佛塔中取出舍利在各地分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此时佛塔的形制上也有了大变化。最初佛塔的外形仅仅是一个圆丘,阿育王时建的佛塔,其外形成覆钵式,上置平头,下为台座,平头之上又有竿和伞,一共五个部分组成。原先舍利埋在塔的圆丘之下,自从设置了平头,于是把舍利也移至石块垒成的平头之内,后来又于平头四壁凿龛,周围绕以石质栏楯,栏楯之上进行雕刻。
A、藏式佛塔的由来与早期发展
藏族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拥有佛塔最多的一大佛教圣地。长期以来,由于藏族佛教徒以造塔作为一种修德积福的途径,无论憎俗都热衷于建造佛塔,这样.在藏区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立起了无数座佛塔,只要一留心,随处都可看到大小不等、样式各异的佛塔,这类佛塔无论从形式、内在含义、功能利益等方面都带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称其为藏式佛塔是言之有理的。
藏式佛塔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其历史源远流长,在此首先将其历史发展作一简略叙述。
至于佛塔何时传入西藏本土,《西藏王臣记》记载:“拉托托日年赞国王,是吉祥圆的普贤菩萨光明幻化而诞生的。当他在位时,雍布拉岗王宫的屋顶上,从空中降下《百拜补证忏悔经》、金塔、《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心要六字真言》、《枳达嘛呢法门》(心宝法门)等。”由此得知,吐蕃王朝第二十七代赞普(国王)拉托托日年赞时(约公元四世纪),西藏本土获得了一尊佛塔,而且是一尊金塔,有些史料认为是一尊舍利金塔,无论如何,这可作为在藏区出现的第一尊佛塔。因为当时在西藏还没有藏族人自己建造的佛塔,这唯一的佛塔显然来自于印度。《青史》记载:“由于当时苯波意乐天空,遂说为从天空而降,实际上是由班智达洛森措和译师里弟生将这些法典带到了吐蕃。”可见,包括金塔在内的这些佛教礼品是由印度佛教信徒带到西藏的,当时的藏族人虽然信奉传统的苯波教,但对这些佛教礼品倍加重视,“但依然看它是很奇特稀有的物品。于是起名为“尊严秘宝”而安放在王宫的宝库中,并虔诚供奉祈祷求福。”(注:《西藏王臣记》第15页,民族出版社1981年藏文版)。从而可以看出,这尊西藏第一次获得的佛塔得到了最佳方式的保存。
至于这尊金塔的形制,有关史书没有进行描述,因此,我们也就无从知晓。但对此塔的体积有些史书则作了记载:“一肘尺高的黄金塔”(注:详见《汉藏史集》。一肘尺相当于现在的0.50米左右)。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西藏第一次获得一尊以黄金制成的极为精美的佛塔的同时,还收到了另外一尊泥塑佛塔:“为预示佛教将在西藏弘传,从天空中降下《宝箧经》、《六字大明心经》、《百拜忏悔经》,一肘高的金塔、赞达宝刻嘛呢塔、木叉手印等,随着太阳光落到宫殿顶上。”(注:《王统世系明鉴》第59页,民族出版社1988年藏文版)。因此,确切地讲,公元四世纪初,西藏第一次同时获得一金一泥质地截然不同的两尊小型佛塔。
松赞干布时期(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正式传入西藏。当时,松赞干布迎请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汉地等大量学僧,翻译了不少佛经。同时兴建了许多佛寺,根据《汉藏史集》,当时西藏共创建佛寺一百零八座,但具体记载的只有十八座。由于佛教建筑物在西藏的大量出现,随之佛塔也在西藏诞生了。《柱间史》记载:“在此松赞干布创建了一座五顶的佛塔。”这就是西藏第一座自建的佛塔。这座佛塔当时位于西藏最初建立的佛殿之———昌珠寺内。围绕昌珠寺有许多神话故事,其中一则是这样描述的:“传说文成公主用五行算法算出妖魔罗刹女的一臂在贡布日的西南方向,需建一寺镇压,方能保证国运昌盛。而那儿是一大湖,湖中有一五头怪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松赞干布即在贡布日修法,终成正果,遂令大鹏降伏了怪龙,湖水也随之干涸,昌珠寺亦即在此建成。”(注:详见《乃东县文物志》,西藏自治区文管会1986年编印)。而松赞干布之在昌珠寺兴建一座五顶佛塔,正是为了忏悔杀害五头怪龙所犯的罪孽(注:详见《柱间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藏文版)。这些记载,现在看来神话色彩较浓,不可全信,但至少能说明这座五顶佛塔不是存放舍利的灵塔。
另外一些相关文章还提到松赞干布时期,在拉萨红山顶上建有一座白塔(注:详见《西藏佛教》1986年第一期)。总之,松赞于布时期,在西藏已经产生了自建的塔,但数量十分有限。
赤松德赞时期(公元八世纪中叶),佛教在西藏得到很大发展,西藏出现了第一座规模宏大的正规佛教寺院,即桑耶寺;也有了本族的出家僧侣,即七觉士等。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佛塔,比如《桑耶寺简志》记载:“松嘎尔五塔是寂护来西藏不久主持雕造的。它们位于桑耶寺西约15华里的松嘎尔乡附近,是去桑耶寺的必经之路。五塔呈东西一线分布,均为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形制古朴,雄伟壮观,实属罕见。
“这五座石塔的形制大同小异,都由塔座、塔瓶、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座有两种形制,一是多边形,二是正方形。以西端最大的一座塔为例,塔高5.5米,塔座为多边形,其底座最长边为4.l米;塔瓶为覆钵形,最大直径为2.5米,高1.65米;塔顶由相轮、月亮、太阳组成,高2.95米。如此高大的石塔,在西藏还为仅见。这五座石塔的塔顶皆被砸毁。后来,群众按照原来的式样,又用水泥修起来,使这些珍贵而古老的历史文物古迹重放异彩。”
另据有关史料,当时建造这五座佛塔的目的是调伏当时地方上阻碍佛教在西藏传播的妖魔鬼怪。实际上这五座佛塔是佛教与藏族传统宗教本教之间进行斗争的产物,它们完全可以标志佛教最初在西藏所经历的一段艰难历程。
众所周知,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正规的大寺院,它是在堪布菩提萨埵…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九章 藏密艺术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